鎮江市有線廣播站

1966年1月1日,鎮江市廣播站更名為鎮江市人民有線廣播電台。 1970年10月建成電視轉播台,隸屬鎮江市有線廣播站,站內增設電視組。 1975年12月鎮江市有線廣播站更名為鎮江市人民廣播站,電視組對外稱鎮江電視轉播台。

沿革

江蘇省鎮江市於1950年上半年建立收音站。主要任務是抄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記錄新聞,刻印後供領導及有關部門看,有的在黑板報上刊登,有時組織民眾直接收聽重要新聞廣播。鎮江市收音站下設93個收音小組,有兼職收音員159人,分布於各收音點,負責組織市民收聽廣播。後由於有線廣播的發展,收音站的作用逐漸減弱,至1955年後自然消失。 鎮江市有線廣播站1950年10月籌建,同年12月開始試播,1951年3月1日正式成立。隸屬於鎮江市文化館,站址設在雙井路1號文化館內(現中山路雙井路口)。 1952年11月,鎮江市有線廣播站隨文化館遷至鎮江市伯先公園“五卅”演講廳。1953年9月,鎮江市委宣傳部決定將有線廣播站劃歸宣傳部直接領導,成為獨立的宣傳機構。1954年11月,有線廣播站遷回雙井路1號。 1958年8月,丹徒縣有線廣播站併入鎮江市有線廣播站,更名為鎮江市廣播站,站址遷至勞動路10號。同年12月鎮江市廣播修理站也併入鎮江市廣播站。1962年5月1日,鎮江市和丹徒縣廣播站重新分開。1966年1月1日,鎮江市廣播站更名為鎮江市人民有線廣播電台。 1967年1月,鎮江工農大學(原鎮江農機學院、今江蘇工學院)的一個“造反”組織強占鎮江市人民有線廣播電台,將呼號改為“東方紅廣播電台”。1967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鎮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對鎮江市有線廣播電台實行軍事管制,軍代表進駐,“造反”組織撤出,恢復了鎮江市人民有線廣播電台的呼號。1968年4月29日,鎮江市人民有線廣播電台革命委員會成立(於1971年9月撤銷)。1969年6月更名為鎮江市有線廣播站。1970年10月遷入觀音橋巷55號新建站址辦公。不久便撤銷軍事管制。 1970年10月建成電視轉播台,隸屬鎮江市有線廣播站,站內增設電視組。1975年12月鎮江市有線廣播站更名為鎮江市人民廣播站,電視組對外稱鎮江電視轉播台。 1984年4月鎮江人民廣播電台成立,5月鎮江市人民廣播站更名為鎮江市城市有線廣播管理站。 鎮江市有線廣播站從1956年開始,先後設立過文播組、技術組、機務組、線路班、編輯部等部門,1984年5月後只設機務組、工程隊和後勤組。

節目設定

1951年至1957年,有線廣播的節目內容以轉播上級台節目和大會實況為主,並逐步開設自辦節目。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轉播活動如:1951年3月17日蘇南人民反對美帝武裝日本廣播大會,同年華東人民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廣播大會,蘇南歡送志願軍休養員重上前線廣播大會,1954年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來鎮江慰問演出的實況,同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實況等。此外還實況轉播本市召開的公審大會,三反五反動員大會,宣傳憲法草案,發行經濟建設公債等會議實況。1954年以後,固定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江蘇人民廣播電台的部分節目。 初期的自辦節目有“新聞節目”、“教唱歌節目”、“時事問答”,民眾演播的音樂、戲曲、揚州評話等。至1953年底,自辦節目欄目相對固定。1954年自辦節目有“本市新聞”、“時政講座”、“社會服務”及文藝節目。平均每天自辦節目2小時15分鐘。1955年開辦了“科學衛生知識”節目,並開始自行錄製文藝演出實況播放。1956年下半年,“本市新聞”改為“鎮江生活”。1957年增辦了“廣播講話”節目。 鎮江有線廣播站1951年每天播音兩次,上、下午各一次,夏季增加一次晚間播音。1952年起一日三次播音。1954年每天播音四次,計5個小時。1955年每天播音時間增加到7小時30分至8小時。1957年每天播音時間達9小時。這期間自辦節目(含文藝節目)的播出時間大約占整個節目播出時間的一半。 1958年至1959年,廣播宣傳在“左”傾錯誤影響下,為適應“大躍進”的需要,自辦節目的播出時間增加,設有“工業戰線”、“大躍進的鎮江”、“躍進的郊區”、“對水利工地廣播”、“學習總路線空中問答”、“大煉鋼鐵”、“圌山頂上紅旗飄”等專題節目和特別節目。宣傳了大量“左”的東西,還經常舉辦廣播大會,中共鎮江市委和市人民委員會多次運用廣播對民眾進行宣傳鼓動,在大煉鋼鐵期間通宵廣播。1960年至1962年鎮江市廣播站因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經費、人員減少,自辦節目曾一度減為每天2小時30分。這一時期新聞和部分專題節目以摘抄《鎮江日報》的內容為主,同時也增設了“科學常識”、“歷史故事”兩個專題節目。 1963年至1964年自辦節目每天4小時以上,占全天播音時間一半弱。1965年開始,又以轉播為主,減少了自辦節目,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0個節目,江蘇人民廣播電台3個節目,“本市新聞”中自采新聞增多。 “文化大革命”中,廣播以宣傳“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為中心。1967年10月廣播站停止了自辦節目,全部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江蘇人民廣播電台節目。1970年以後逐步增設了如“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自辦專題節目。這期間,鎮江市的大街小巷曾一度安裝過上百隻高音喇叭,為“文化大革命”的宣傳服務。 從1979年開始廣播節目和內容有明顯的改變。鎮江市廣播站縮短了文位元組目,增加了文藝節目,兩者播音時間比例從過去的66比34,調整為59比41,自辦新聞節目從每次25分鐘改為15分鐘,新聞節目中注意增加經濟建設報導。從5月份開始,增設了“文化生活”專題節目,該節目包括“生活顧問”、“漫談鎮江”、“人物介紹”、“民間故事和傳說”、“影劇介紹”等欄目;增設了“周末晚會”、“音樂欣賞”、“聽眾點播”等文藝節目。1980年鎮江市廣播站和外地10個台站在無錫縣召開了首屆“長江中下游廣播文藝交流會”,確定每年交換兩次文藝節目,從而緩解了文藝節目來源不足的矛盾。1983年4月,鎮江市廣播電視局主辦了第四屆“長江中下游廣播文藝交流會”,參加的有全國40多家電台和廣播站。鎮江市廣播站於1980年製作《野玫瑰》、1984年製作《女記者》兩個廣播劇。 1980年以後,“鎮江新聞”的內容變化明顯,注意播發聽眾來信和一些批評稿件,增加了評論、編者話,同時擴大報導面,注意報導民眾關心的物價、市場供應和市政建設以及勞動就業等訊息。“鎮江新聞”的體裁有訊息、通訊,也有短小的言論文章和特寫,還增加了現場錄音、現場採訪等音響報導。從1982年4月19日起,本市重要新聞在當天晚上播出,當天訊息一般占“晚間新聞”播出稿的30%左右。 至1984年4月鎮江人民廣播電台成立,鎮江廣播站全天播音時間為11小時25分,其中文位元組目3小時35分,文藝節目7小時50分。自辦節目設有:“鎮江新聞”和6個新聞性專題節目,即“新人新事新風尚”、“講文明樹新風”、“學習節目”、“新聞集錦”、“青少年節目”、“文化生活”;4個文藝節目,即“鎮江舞台”、“周末文藝”、“聽眾點播”、“廣播書場”;還有“天氣預報”、“影視訊息”、“廣播體操”、“廣告”等服務性節目。 1984年4月20日鎮江人民廣播電台正式開播,鎮江市廣播站同時停止自辦節目,專事轉播鎮江人民廣播電台節目。

設備及線路

鎮江市廣播站成立時的設備為60瓦擴音機1台,電唱機1台,5隻喇叭,分別安裝在河濱公園、伯先公園門口、大市口、大西路寶塔路口等處。訊號通過電話線傳送,播音室設在一間8平方米的普通房間裡。1951年底,廣播站購5台擴音機,分別設在伯先公園、大市口、康復四院(現南門大街242號市第四人民醫院)、康復四院分部和康復六院(現新馬路1號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5個增音點;同時在這5處附近的電話線桿上安裝高音喇叭進行播音,還安裝了30多隻室內小喇叭。 1952年起,鎮江市廣播站首先在大西路、中山路和蘇北路等主要街道利用電話線桿架設了廣播專線。1954年上半年,廣播站有了第一台鋼絲錄音機。同年7月,改單線傳輸為雙線傳輸,全市主要街道都架設了專線。在江蘇省軍區通訊營的協助下,郊區部分地區也架設了專線。1957年底,城區線路總長25(對)公里,郊區線路18公里,城鄉喇叭總數618隻,1956年新購TY-2×250瓦擴音機2台和500瓦擴音機1台,120瓦擴音機2台,1956年又購TY-2×250瓦擴音機1台,到1957年底,擴音機總功率共2400瓦。 1958至1962年,鎮江市廣播站把市區原附掛在電話線桿上的主幹線用角鐵支高到電話線以上1.2米,較好的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電話串音問題。同時線路短路、漏電現象也明顯減少,電壓正常,尤其是線路末端的喇叭音量得到了保證。1962年3月,廣播喇叭數增至2200隻,1963-1966年上半年有線廣播繼續發展,城區開始架設專線,線路總長延伸至91(對)公里,郊區線路93公里。每個大隊及多數生產隊通了廣播,城郊相連的有線廣播網初步形成。城區、郊區共有喇叭4126隻,小喇叭開始大量走進城、郊居民家庭。 1969年在“縣社設專線,隊隊通廣播,戶戶有喇叭”的號召下,掀起了大辦廣播的高潮。鎮江市屬6個公社,先後建立了廣播放大站,線路實現了專線化。郊區39個大隊,357個生產隊全部通上了廣播。在城鄉大力推廣使用壓電喇叭,城市各條馬路的要道口,各條主要街巷口,農村的地頭、村頭普遍架起了高音喇叭。1971年底,廣播喇叭猛增到4萬多隻,但由於倉促上馬,桿線質量差,以及一些民眾在廣播線路上私自接掛喇叭,造成了有線廣播網路信號的成片中斷。1971年底,鎮江市廣播站對廣播網路進行全面整頓,21個變壓器區內的高、低壓線路全部進行了整理,並新架線路120(對)公里,擴大機總功率增加到8000瓦,廣播喇叭減至2.4萬多隻,穩定了通響質量。1973年後廣播喇叭逐年回升,到1976年底,市區廣播喇叭數達4.1萬多隻。1976年開始整頓郊區網路,兩個月中在郊區農民的協助下豎水泥桿1280根,架線130(對)公里,結束了郊區用毛竹、樹棍架設廣播線路的歷史並實現了廣播的專線化,95%的農戶裝上了廣播喇叭。 1976年夏秋季節為防地震,到處搭起了防震棚,數以萬計的民眾私自拉線,接掛喇叭的現象再度出現,又造成了有線廣播網路信號的成片中斷。從1978年起,再次整頓網路,在這次整網中,用銅芯塑膠線替換了鐵芯塑膠線,縮小原來變壓器區的範圍,調整了變壓器的配比,更換了鏽蝕的角鐵、老化的瓷瓶等桿上器件。這次整網共用去銅芯線16.92萬米,一直持續到1983年底結束,從根本上提高了有線廣播的線路質量。為了鞏固整網成果和加強維護,廣播站對外線工作人員實行了“線路責任制”,任務到組,責任到人,分片包乾,維修、安裝、群管、收費一起包。試行以後線路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985年底,鎮江市廣播擴大機總功率為1.2萬瓦,喇叭3.52萬隻,線路134(對)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