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圭圍沙蠶

口前葉梨形,兩對眼梯形排列,位於口前葉後半部。 兩對眼,眼具半月形晶體構造,其上有感光細胞。 疣足上有舌葉,舌葉上具須。

簡介

地質變動控制海洋、島嶼或陸塊之相連或分離;氣候變化引發冰河期或間冰期的出現,海平面下降或上升,控制了海洋、島嶼、陸塊相連或分離。因此,島嶼間是否有阻障(barrier)而分離,且洋流路徑是否改變,對淺海生活的族群的分化(divergence)是非常重要的驅動力量。
因為很多無脊椎動物都有浮游幼生期,藉由浮游幼生期的漂散,族群間的基因有交流的機會,若有地理阻隔,族群間基因不能交流,而產生分異,對沒有漂散能力或漂散能力很弱的物種,像是許多底棲的環節動物多毛類,此種阻隔效應更加明顯。
進一步而言,這些地質或氣候變化事件,在印度西太平洋海洋生物高歧異度中心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島弧,又位於南中國海的北端;而本島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由目前的少數資料來看,可分為受黑潮影響與受南中國海影響的二個地理區域,因此台灣海域的海洋生物地理親緣關係的研究,在解決印度西太平洋地理區生物歧異度形成原因的課題上,正是關鍵。
我們以多齒圍沙蠶為材料,進行西太平洋地理親緣關係的研究,以尋找台灣及西太平洋海洋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在這個研究中,我們發現台灣地區有五個種,其中兩個是新種。這五個種分布於台灣北海岸、西部海岸、澎湖及金門。東部海岸則未發現有圍沙蠶。

形態特徵

圍沙蠶屬於沙蠶科,本屬的特徵如下。
口前葉梨形,兩對眼梯形排列,位於口前葉後半部。兩對眼,眼具半月形晶體構造,其上有感光細胞。一對觸手、一對觸角。四對觸鬚,最長觸鬚後伸可達3-9剛節。吻分八區,除Ⅵ區具4-10個棒狀齒和扁錐狀齒外,其餘為圓錐狀齒。體側除前兩節疣足為單葉型外,其餘體節具雙葉型疣足。疣足上有舌葉,舌葉上具須。本種以吳錫圭教授的名字命名,以感謝其對台灣無脊椎動物分類學的貢獻。背部和口前葉有咖啡色/綠色色斑。全身兩側疣足的背舌葉上的背須長度與背舌葉長度約相等。喜棲息於沙泥岸的石塊下。

生態習性

圍沙蠶棲於石塊下的泥或沙地中,活動力不強,但成熟的個體會變態成異沙蠶體(epitoke),而能游泳。雌、雄個體生殖時游至水面,排放配子,配子在水中受精發育。由於生殖方式屬自由排放配子型,有短暫的浮游幼生期。補食小型動物或碎屑。
廣泛分布於熱帶印度太平洋地區,東西岸皆有分布紀錄,棲息於沿岸潮間帶淺海環境,常見於河口紅樹林沼澤潮間帶沙泥濕地以及礫石灘地。

分布地區

台北,八里,淡水河口竹圍、雲林,北港溪、台南,蚵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