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地震台

基本概況

台站代碼:21021
台站類別:省級地震台
隸屬關係:遼寧省地震局
地理位置:遼寧省錦州市南山果樹農場長嶺溝14號( 郵編:121010)

區域地理

1.自然地理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中部偏西,遼西走廊的東端,其南毗鄰遼東灣。錦州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以新立屯-黑山-北寧市-凌海市至沿海一線為界。其西北為低山丘陵地帶,東南為平原窪地及海邊灘涂地帶。大體結構可分為“五山一水四分田”。醫巫閻山主峰望海寺,海拔866.6m,為境內最高峰。境內河流不多,相對較大的有大凌河、小凌河、女兒河等。

2.氣候特徵

錦州市氣候屬溫帶季風型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8℃~9℃之間,1月平均氣溫-8℃~-11℃,7月平均氣溫24℃~26℃,年平均降水量450~650mm,無霜期150~180天。

地震地質

錦州地震台位於華北地區的東北部,燕山沉褶帶北鎮古中凸起的西南部。
在錦州地震台周圍40km2範圍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有:太古界建平群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震旦系下統、石碳系下統、侏羅系下統、白堊系以及新生代第四系等。新生代以前的地層中發育不同時期的花崗岩、閃長岩等火山岩岩脈。
錦州台位於陰山—燕山東西向複雜構造與大興安嶺—太行山新華夏體系構造交接部位的東南側。
東西向構造體系由古老的變質岩系組成呈東西向或近北東東向延展的背斜、向斜、單斜構造。台站以東的南山一帶屬該構造體系。
北東向構造體系由前寒武系古老變質岩受北東向構造變動控制而成,多為北東向褶曲和斷裂。台站南部地區呈發育不全的北東向背斜,背斜軸部和南東翼發育一條與背斜走向平行的較大斷裂帶,從錦縣石山、雙羊起,經杏山、松山、錦西市高橋一直延伸到綏中縣境內,長約160 km,寬5km~10 km,是台站附近的較大斷裂。
北北東向構造體系由中生界地層組成背斜與向斜,兩翼平行,呈北北東向展布。我台北部的錦州-義縣盆地,由上侏羅統及下白堊統組成。盆地邊緣平緩,傾角10°~20°,寬約15km~20km。盆地內發育北北東向錦-義沖斷裂,為盆地與醫巫閭山背斜的分界線。斷裂由錦州市北部開始,穿過義縣車坊、稍戶營子、瓦子峪,而後折向北東,與義縣冷家溝-阜新黑土溝斷裂相接,這是台站附近又一條較大斷裂。
錦州地區處於華北地震區,郯城-廬江地震帶北段西側和陰山-燕山地震亞區東部邊緣,南部為三河-灤縣地震帶。華北地區地震對本區影響較大,唐山地震與本區的地震活動相關性也較強。
從有記載以來,錦州地區地震大部分都發生在閭山西側大斷裂東西兩側的義縣和北寧境內,歷史上曾發生過義縣1698年的5級地震,1966年義縣頭道河子的4.6級、4.5級地震,還有義縣白廟子等地4次3.0~3.9級地震。地震活動以小震為主,其空間分布比較集中。由於陰山東西向斷裂通過本區與北北東向構造複合,地質構造複雜,錦州地區西、北部表現明顯的格線狀,義縣一帶的地震即受它的控制。北西向斷裂,時代新,走向穩定,活動性強,大部分穿切了其他構造,對海城地震及其餘震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海城地震對本區的影響稍強於唐山地震。

歷史沿革

錦州地震台於1971年6月開始籌建,同月,遼寧省地震辦公室選台小組來錦州選台、定點。經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批准,在錦州市果樹農場東王分場苗圃生產隊建設錦州綜合地震台。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投資3萬元人民幣,錦州市投資5.8萬元,徵用土地2000m2。
1972年,由錦州第一建築公司施工建設,1973年元月建成完工。其布局為:觀測室、辦公室等245 m2,車庫、宿舍等98 m2,鍋爐房36 m2,地下室25 m2,擺房、山洞18 m2(露天掘土進,被復回填),圍牆180m。
1977年底,因為東王分場台址靠近鐵路、公路,干擾嚴重,無法進行正常監測工作。加之電力不足、交通困難、通訊不便、場地環境不適合上新觀測項目等原因,經遼寧省地震局和國家地震局批准,同意遷台。
1978年初,經錦州地震台和省地震局有關技術人員選點,決定在錦州市果樹農場長嶺溝生產隊的長嶺溝口處建台。同年,由錦州市計委下達遷台基建計畫,總投資27.5萬元。征地6000m2;1979年1月,由劉屯分場基建隊施工建設,1979年底建成。其布局為:觀測室、辦公室等為599m2,圍牆320m。並架設專用1萬伏電力線路2.3km,修沙石公路1km,20對通訊線路1km。
在隸屬關係上,從1971年8月至1972年10月,台站業務上歸遼寧省地震辦公室領導。行政屬錦州市革委會計畫組領導,黨組織為計畫組機關黨支部一個黨小組。
1972年底至1975年,業務歸遼寧省地震辦公室領導,行政屬錦州市科委領導。黨組織為科委機關黨支部一個黨小組。
1975年6月,根據遼寧省革委會(1975)41號檔案精神,錦州市革委會決定錦州地震台為縣團級單位,是市革委會主管錦州市地震工作的辦事機構,歸市革委會辦事組領導,同年10月成立中共錦州市地震台機關黨支部。受市革委會機關黨委領導。1976年6月行政重新化歸市科委領導。
1978年,根據遼寧省革委會(1978)129號檔案精神錦州市革委會成立地震辦公室,台、辦分家,台歸遼寧省地震局領導。
1980年,據遼寧省人民政府113號檔案精神,行政仍歸錦州市科委領導,黨組織為錦州市人民政府機關黨委的一個機關黨支部。
1995年,錦州地震台歸遼寧省地震局和錦州市地震局雙重領導,以錦州市地震局為主。

工作條件

錦州台現有的觀測、辦公房建築面積為299m2。測震觀測室面積為54 m2,前兆觀測室面積為27m2。為保證儀器正常運行,1978年經錦州市革命委員會與錦州電業局批准建設了一條長1.7km的1萬伏高壓電力線路,配備30kV變壓器一台。現在的供電線路為市電。台站供水為自備達標井,井深8.6m,用水泵抽取地下水,可以保證工作和生活用水。為保證通訊聯絡,於1979年3月,由錦州市郵電局從薛西至台站架設了一條20對專用電話線路,安裝2台市內電話,目前,已改為程控電話。
錦州地震台距沈山公路1km,距火車站6km。近兩年來,市內陸續有3條公交路線經過附近,交通比較便利。目前,全台職工均居住在市內,上下班自備交通工具。
台上設有廚房和活動室,供職工日常值班、生活需要。有一噸水暖鍋爐,用於觀測室、辦公室、車庫等取暖。
錦州台占地面積6900 m2,全台的房屋建築面積2330.64 m2,圍牆300m。共有平房9棟,均為磚混結構。從1978年開始籌建到1992年購置錦州農墾總公司蓋在地震台院內北部1498.13 m2房產,總投資30萬元,其中:國家局投資10萬元,市投資20萬元,原台址處理費2.5萬元。

觀測項目

1972年5月安裝金屬水平擺傾斜儀,因覆蓋層不夠,達不到規範要求,1981年3月29日停記;
1972年6月安裝電感地應力和鋼弦地應力,1997年停測;
1973年3月在興城縣進行水氡觀測,因觀測水源不穩定,1975年1月停記;
1972年開始測震觀測,1988年測震轉交地方管理;
1980年9月安裝電感地應力,1981年11月建恆溫觀測室,1997年停測;
1983年11月,台站開始地磁觀測,1990年4月,由於省局對監測能力差,效益又不明顯的觀測項目調整,地磁停止觀測。
1993年7月,TJ-1A型體積式鑽孔應變儀開始正式觀測並報送數據。
1995年1月,由錦州市煉油廠投資3.5萬元建設CZB-1型豎直擺傾斜儀投入正式觀測。
1997年6月,因電感地應力1號井(東王分場)、2號井元件漏電,經省局批准,停止觀測。
2001年6月對TJ-1A型體積式鑽孔應變儀進行了數位化改造,地面儀器由原來的TJ-1A型換為TJ-1C型,並增加了一台SQ型體應變輔助測量儀(包括氣壓、水位、室溫)。配備UN-1C型數據採集器及相應的數據處理軟體。
2005年,凌海縣的沈家台地震觀測點劃歸地震台,觀測項目有水位、地熱和測氡。
台站現有地形變2項、水位、地熱和測氡5種觀測項目,測震觀測為市局項目,委託台站管理,2006年停記。測震為574型短周期地震儀記錄,前兆觀測有TJ-1C體積式鑽孔應變儀、體應變輔助測量儀、CZB-1型豎直擺傾斜儀,水位為SW40儀器,地熱為SZW-1儀器,水氡為F105K儀器。為了保證觀測儀器的連續運轉和室內的恆溫,配有1kVA不間斷UPS電源一台和2匹空調機一台。台站每天向中國地震局、省地震局報送觀測資料;鑽孔體積式鑽孔應變儀和豎直擺傾斜儀的月報向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學科組、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所台管組和中國地震局地震分析預報中心數據組報送。

(一)地震觀測

1.觀測簡述 錦州市位於華北塊斷區北部的遼西塊斷隆起帶上,北部為松遼斷陷,東部為下遼河-遼東灣斷陷。錦州地震台址位於其次一級構造,阜新-錦州凹陷和閭山隆起的交接部位-閭山隆起帶一側。地震台基岩為古老變質岩系的混合岩及混合花崗片麻岩。地殼厚度約33km。
錦州地震台於1971年8月建於果樹農場東王分場,1972年9月,安裝573型微震儀進行正式觀測。1980年遷至果樹農場長嶺溝14號。擺房建築面積44m2,總投資為5萬元。1981年更換為574型微震儀進行正式觀測,儀器放大倍數為6~8萬倍。可以清楚地記錄到ML≥0.5級地方震,150km~200km的ML≥1.5級地震,200km~350km,的ML≥2.5級地震及350km~500km的ML≥3.5級地震。1988年,省地震局調整觀測項目,測震劃歸市地震局管理,由地震台代管。
觀測環境主要受雷電和農工勞動干擾。
對時設備由“紅燈”收音機和老式石英鐘更換為BPM點頻接收機和BSZ-2型石英鐘,對時精度提高到毫秒。
2.觀測資料
錦州地震台測震觀測提供《錦州地震台地震觀測報告》,資料產出的形式為每天兩張熏煙記錄圖紙,每月列印一期地震觀測報告,一式兩份。一份通過郵寄和網上數傳兩種方式寄往遼寧省數字遙測地震台網,一份由台資料室存檔。1971年~1986年1月圖紙已寄往遼寧省地震局資料室,1986年2月至2001年圖紙由台站資料室保存。兩份資料全部歸檔。
觀測質量評比結果

參評時間
資料名稱 評比結果
省級評比 全國評比
1994~1995測震資料 第二名
1996測震資料 第一名
1997~1998測震資料 第二名
1999測震資料 第三名
2001測震資料 第一名

(二)形變觀測

1.觀測簡述(1) 一號井壓磁應力(電感)觀測。
一號井電感觀測始於1971年錦州台建台伊始,正式觀測日期為1972年6月。行政隸屬錦州市南山果樹農場東王分場。屬第一代鑽孔應力-應變儀器。
鑽孔條件:鑽孔編號1,孔徑0m~17.26m、f 146mm下套管,17.26m~44.12m、f 110mm,以下工作段f 30mm,深度62.05m,套管深度17.26m。井孔距觀測室26m。
觀測情況:每天10時、14時觀測兩次,並將觀測數據電話報給遼寧省地震局。
因井下元件漏電,1997年6月經省局監測處批准,停止觀測。
(2) 二號井壓磁應力(電感)觀測。
二號井電感觀測始於1980年11月。該井位於現在的錦州地震台院內。行政隸屬錦州市南山果樹農場長嶺溝。屬第一代鑽孔應力-應變儀器。
鑽孔條件:鑽孔編號2,孔徑0m~21.74m、f 150mm,下f 146mm套管,21.74m~66.50m為f 110mm,66.50m~67.10m為f 12mm,深度67.10m,套管深度21.74m,井孔距觀測室12m。
觀測情況:觀測室內年溫差小於6℃,日溫差小於1.5℃。每天02h、06h、10h、14h、18h、22h觀測,並將觀測數據報送給遼寧省地震局和國家地震局台管組、數據組。
因井下元件漏電,1997年6月經省局監測預報處批准,停止觀測。
(3) 三號井體積式鑽孔應變觀測。
三號井體應變建設始於1991年。1991年5月26日,在錦州地震台觀測室南面的空地上開始鑽井,同年10月9日竣工。1991年12月末開始將儀器感測器下井,同時安裝地面儀器並試記。1993年6月通過省局專家組的驗收,並於1993年7月1日正式觀測。屬第二代鑽孔應力-應變儀器。該項目由遼寧省地震局和錦州市人民政府地震辦公室共同投資,省地震局5.8萬元,市地震辦1.5萬元,共7.3萬元。
觀測室位於整個辦公用房的中偏東部,面積26m2。房屋為磚混結構,頂棚與牆裙鑲以華麗板,地面為地板。窗戶為雙層鋁合金推拉窗,內設空調一台。溫度、濕度均能滿足規定要求。
鑽孔條件:鑽孔編號3,該井0m~12.4m下護壁管,外徑219mm,12.4m~52.47m為裸井150mm。
數位化改造前,資料由PC-1500機產出,每天輸出24小時整點值數據,並繪出整點值曲線。同時配有CE-515P繪圖機,根據每分鐘採樣值繪出分鐘值曲線。最後將數據存儲於磁帶上。
數位化改造後,每天通過數據採集器將分鐘值、整點值數據存儲於計算機的硬碟上,再經過綜合地震前兆數據處理軟體轉換成應變數後,將數據通過Internet網用FTP傳送給省局以及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台管組。
(4) 四號井豎直擺傾斜儀觀測。
四號井於1991年12月開始鑽進,1992年1月完工。1992年8月20日至21日完成儀器下井及安裝工作,進入試觀測。1993年11月11日,為井下儀器重新定向,進入試運行。1994年12月8日通過省局專家組驗收,1995年1月1日起正式觀測。該項目共投資陸萬五仟元,其中國家、省地震局投資3萬元,錦州煉油廠投資3.5萬元。
觀測室與體應變觀測室共用,觀測條件均能滿足規定要求。
鑽孔條件:鑽孔編號4,該井14.76m以上用Ф159套管封閉,以下至41.76m處為裸孔Ф130,再下有2m長,Ф90的沉砂孔,與上段呈錐形連線。
觀測情況:每天定時整點量讀記錄圖紙,並將量圖數據輸入形變台站數據處理軟體的資料庫內。通過計算,將量圖值轉換成傾斜量,並將數據通過Internet網用FTP傳送給省局。最後將數據存於計算機的硬碟或備份軟碟上。
2.台址條件 錦州台位於陰山-燕山東西向複雜構造體系與大興安嶺、太行山新華夏體系構造交接部位,女兒河斷裂與錦州-義縣沖斷裂在台站附近通過。岩性為前震旦系混合花崗片麻岩,厚度49.75m,完整堅硬。附近無明顯干擾源。
錦州台距渤海約30km,距鐵路約6km,距公路遠於500m,距女兒河1km,台站周圍多為果樹、農田,西有幾戶民宅,觀測條件較好。
錦州台現有形變觀測項目為體積式鑽孔應變儀和豎直擺傾斜儀觀測。
二號孔安裝CD-2型精密電感電橋觀測,為非專用儀器,儀器靈敏度10μH,供橋電壓為64V、76V、48V、24V;分別對應一號元件N20°E、二號元件N65°E、三號元件N70°W、 四號元件N25°W觀測。探頭掩埋深度66.50m~61.70m。
三號孔安裝了TJ-1A型鑽孔應變儀,為國家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研製。儀器觀測精度高於1×10-9,靈敏度(1-1.5)×10-9,能清晰記錄到應變固體潮、震前應變階以及地震波形。2001年6月,更換為TJ-1C型體積式鑽孔應變儀,並實施了數位化改造。數采儀器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研製的UN-1C型數據採集器。
四號孔安裝了河南省地震局研製的豎直擺傾斜儀,該儀器具有靈敏度高、穩定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分辨力可達萬分之一秒,能很好地記錄到地球固體潮汐以及地震波形。2000年12月,儀器井下探頭漏水,於2001年8月21日更換了新探頭和地面主控制儀器。
3.觀測資料觀測質量評比結果

參評時間
資料名稱 評比結果
省級評比 全國評比
1994~2001TJ-1A型體應變觀測 優秀
1996TJ-1A型體應變觀測
第三名
1997TJ-1A型體應變觀測
第一名
1999TJ-1A型體應變觀測
第一名
2000TJ-1A型體應變觀測
優秀
2001TJ-1A型體應變觀測
優秀
1999CZB-1型鑽孔豎直擺 第三名
2001CZB-1型鑽孔豎直擺 第一名
1990~1997壓磁應力(電感) 優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