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圓山莊

銀圓山莊

銀圓山莊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的平坦鎮官溝村,是由當地張姓家族幾代人建設而成的北方民居建築群,所以銀圓山莊又被當地人稱為“張家大院”。銀圓山莊自2001年對遊人開放,因建築式樣獨特,被譽為山西的小布達拉宮。

基本信息

銀圓山莊全景銀圓山莊全景
銀圓山莊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的平坦鎮官溝村,是由當地張姓家族幾代人建設而成的北方民居建築群,所以銀圓山莊又被當地人稱為“張家大院”。銀圓山莊自2001年對遊人開放,因建築式樣獨特,被譽為山西的小布達拉宮。出陽泉市區兩公里,過北大街收費站,路右不遠處豎立著一塊藍底白字的大標語:“山西布達拉宮——銀圓山莊”。
一幢層層疊疊的建築突兀在眼前,房屋整齊,隨形生變、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壯觀、氣派!別說,這種層層疊疊的建築式樣,加上這座城堡模樣的建築群身上散發出來的別樣氣質,遠遠望去確實有西藏布達拉宮的風韻。
銀圓山莊的由來“銀圓山莊”這一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張家大院興盛的時候。民國九年華北大旱,平定縣責成官溝張家籌辦西鄉賑災事宜(當時陽泉西鄉隸屬平定縣)。當時,官溝張姓主持家政的是張家的第八世張士林。張士林為了讓賑濟的幾千塊銀圓真正分到受災人的手裡,就想出一個以工代賑的辦法,決定出資整修入莊的南北坡。因為這是一次賑災的舉動,身體強壯的工錢自然不低,老幼體弱的工錢也不能少,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救災款就真正發到了民眾的手裡。事後結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塊折合大洋一塊。度過饑荒的人們感念張家的恩德,就把這道坡叫成了“銀圓坡”,“銀圓山莊”也因此得名。
負責這次賑災的張士林,其遠祖是明末清初由當時屬於平定州的陽泉賽魚遷居官溝的張文秀。張家經過幾代的苦心經營,到清道光至民國初年,進入鼎盛時期。最繁榮的時期,張家資本達到30萬兩白銀,大小商鋪遍布全國。可以說張家是由商而富、農商結合的豪富人家。後來由於疏於管理,用人不當,導致了張家商業的衰退。到張士林時期,官溝張姓得到最後一次振興,期間辦私塾、興學校、賑災民、爭礦權。張士林之後,張家再也沒有一個象樣的管理人才,張家一步步走向衰弱。張家宅院的修建始於清代中期,大約定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後來由於戰亂頻仍和文革浩劫,張家宅院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近年當地利用這座氣勢恢弘的宅院搞起了旅遊業,隨著影響不斷擴大,宅院的維修和保護也提上日程。銀圓山莊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建築由高到低逐層興建,完全不同於晉中大院的建築形式。其實,在我看來,這個建築群與其稱其為“大院”倒不如稱為“城堡”來得形象和貼切。深宅老院的神奇銀圓山莊建在幾十米的山崖上,隨形生變,依勢而曲,而且因地形所限,層層建構,一共十層。當年,一位攝影家突然發現這一層巒疊嶂感覺的建築時,發現它於西藏的布達拉宮有著相似的感覺,就在他的作品中給張家宅院貫以了“山西布達拉宮”的稱謂。後來這一稱謂就沿用了下來,現在也成了銀圓山莊對外宣傳的招牌用語。
張家宅院的建築奇特,講究“輩輩向上”。張家的祖墳建在宅院的最上頭,所以有人背鬼之說。這種格局甚是少見,不知有什麼講究。張家宅院最最奇特、也是三晉其它大院所沒有的特色是修建在建築之中的神奇暗道。在張家這十層建築的上院下房、明窯暗洞裡,不僅有明道相通,還均有暗到相連。暗道由青磚砌成,窄得只能通過一人,我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沿著台階摸索上行,來到一個隱秘的小門,上面用頂板蓋著,主人叫了幾聲,上面便有人揭開蓋子,我們從暗道出來,發現正站在另一家人的廚房裡。我的引路人還還打趣地問我有沒有“地道戰”的感覺!當地人說,在張家宅院裡的人可以不出大門就可以上下走動,宅院裡的暗道縱橫交錯,表面上是一座座普通宅院,關上院門就成了一處嚴實的城堡。具當地的人介紹,張家的張梅林烈士在抗戰時期正是藏身於這座暗道交錯的一個暗窯里才躲過了日軍的搜捕。等待遊人揭開面紗穿過一條條暗到,看過一個個小巧而又精美的宅院,徜徉在山莊崎嶇的街道,偌大的山莊顯得有些寂寞。聽不見商販的叫賣,看不到熙攘的遊客,或許是旅遊淡季的緣故。靜穆的宅院矗立在山崖下,配合上寂寞的氛圍,銀圓山莊顯得是那樣的詳和幽深。
如今的張家宅院已經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這座早年在當地人心目中神奇的古堡也向五湖四海的遊客撩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如今的宅院裡還有些張姓後人居住,有些精美的建築遊人們還沒法進去參觀,我想隨著遊客的日漸增多,當地旅遊收入也會不斷增加,當那個時候遊客們可能會看到比現在更完整的銀圓山莊。薄暮徐徐降臨,張家宅院的上方也飄起了裊裊炊煙,終有一天,成群結隊的遊客會用腳步打破這座山莊的寧靜,銀圓山莊的暗道、深宅也會日漸為人們熟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