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上的中國百年史

上海軍政府發行的“軍用鈔票”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 中國農民銀行的“剿共”任務

圖書信息

作 者:池振南 著
出 版 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30454664
出版時間:2012-01-01
版 次:1
頁 數:152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金融與投資 > 貨幣銀行學

內容簡介

近代的中國,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多次革命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階段;百年動盪,中國近代貨幣種類之多,非其他國家可以相比。
讀段段鈔票背後的歷史故事,如為革命籌餉發鈔的義舉、成立抗戰銀行的策略等,再細看那些鈔票,你會發現上面的圖文、歷史名人的簽字,以至於印刷材料、面額等,無不反映了鈔票發行的時代背景與政治面貌。那些已經消散了油墨味道的鈔票,至今仍是歷史的佐證。

目錄

第一章 中國錢鈔“吉尼斯”
“鈔票”一詞的由來
第一家中國人自辦的商業銀行
最具有可讀性的鈔票
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
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最早期的現金禮券
首次印在鈔票上的五族婦女圖
史上最袖珍的鈔票
中國歷史上面額最大的紙幣
第二章 洋人在華發鈔時期
外國機制銀元泛濫
英國“東方銀行”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
法資銀行操控中國半壁江山
日本人在台灣發鈔
英以“開平煤礦”名義發鈔
中國和義大利合辦銀行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北洋政府時期的鈔票
無抵押的“中華民國金幣券”
黃帝紀元為年號的“軍用小票”
上海軍政府發行的“軍用鈔票”
粵省軍政府發行“銀票”
廣西軍政府發行的“桂幣”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陝西軍政府開創先例發軍票
從“大清銀行”到“中國銀行”
以實業救國為本的“淮海實業銀行”
以個人名義發行的軍票
首次印上四國文字的紙幣
孫中山籌設“中央銀行”
孫中山印幣犒賞平定叛亂有功之士
第四章 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鈔票
印有標語的“金融流通券”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
首次混合直版和橫版的鈔票
中國農民銀行的“剿共”任務
罕有的銀行間“借鈔”事件
中國共產黨最早成立的國家銀行
券上閱讀蘇維埃經濟政策
以粗布印製的鈔票
鈔上的炎帝被誤認為馬克思
第五章 抗戰時期的鈔票
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發“銀行券”
毫無保證的“軍用手票”
被稱為“漢奸票”的“中聯幣”
汪偽政府印“中儲券
汪精衛支持日本侵華的罪證
日本垂死掙扎而發的軍票
抗日根據地的“邊幣”與“邊券”
光華商店發行的“代價券”
支持抗日的“生產建設公債券”
由緊縮通脹而生的“節約建國儲蓄券
將“晉”字蓋去的“西北農民銀行幣”
曾經被修改面額的江淮銀行鈔票
換銀換糧的“優撫券”
鈔票上的抗日標語
印有復興關的鈔票
鼓舞人心的抗戰鈔票
犒賞抗日將士的“利民兌換券”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鈔票
換掉2億美元的“金圓券”
“銀”比“金”貴的時期
一千萬元兌一元
“蔣幣”100元能買什麼
最短命的銀行和最後的“銀元券”
解放區的“華中幣
人民銀行的創建基石原是抗戰銀行
共和國成立前發行的人民幣
反偽人民幣行動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鈔票
共和國第一套完整的貨幣
穩定外匯的“外匯兌換券”
知識分子印上鈔票
第一張建國紀念紙幣
中國首張塑膠紀念幣
參考書目
·收起全部<<

前言

我的童年是在動亂中度過的。我和別的孩子一樣盼過年,因為只有新年才能有新衣服穿,還能向長輩拜年取“利是”。略懂事時才發覺,年年的壓歲錢都不一樣!
那時我們家住在汕頭市人稱“小公園”邊的鎮邦街上。有一天晚上,忽見長輩都十分緊張,父親和其他人忙裡忙外,秘密分發代表糾察隊的紅袖章,入夜後更紛紛說一些孩童聽不懂的話一“胡璉兵撤退了”、“朱毛軍隊很快就進城了”……
第二天一早,父親告訴我:“汕頭解放了!”什麼叫解放?我當時一頭霧水!中午過後又聽說:“朱毛軍隊(即朱德和毛澤東領導的軍隊)進城了。”許多人在街上等候迎接大軍進城。我也和其他人—樣搬了一張小矮凳,坐在街上等候解放大軍進城。這一天正是1949年10月24日,我剛滿七歲,在“小公園”見證了汕頭解放這歷史性的一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發覺日常用的錢幣不一樣了。記得以往母親給我交學費,都是提著“花籃”(潮汕地區婦女常用的一種用竹編織的盛具),內裝一筒筒的“銅鐳”(銅元)去學校的,後來都換了帶人民幣去了。同時也發覺往年長輩給的“利是”變了廢紙。母親還把一捆捆中央銀行券當壁紙貼在牆上……
慢慢我懂了:舉凡改朝換代,必先換去上一朝代的錢鈔,每一朝代都有獨特的錢鈔作為象徵: 1960年,我有機會在海關從事進出境旅客檢查工作,接觸的多是港澳台同胞和外國旅客,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帶來各式各樣的鈔票。不同國家的鈔票各有特色,五花八門,引起了我對錢鈔收藏的興趣。後來,我有機會出國,不但有機會見識各國不同的錢鈔,回國時還可以特意收藏一套作紀念。這些鈔票越積越多,我漸漸迷上了錢幣收藏。
經過不懈的努力,迄今蒐集得二萬多件貨幣。本書選出自鴉片戰爭至今這百多年問,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清王朝、中華民國、軍閥割據、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所發行,並較有系統的各種貨幣近一百五十多件。新中國成立前外患內亂不斷,老百姓就沒有真正享受過幾天的太平日子,錢鈔也伴隨著統治者走馬燈式的輪替而多次更換。混亂的歷史背景,產生了許多特別的貨幣。
出版這本書,除了希望給中國近代史留下點“佐證”,就想讓子孫後代銘記歷史,以史為鑑。
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得到許多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如葉漫天先生。此外,還要感謝我的太太曾麗秋女士,沒有她在精神和經濟上的長期鼎力支持,我想,我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池振南
2010年5月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同年也是中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辦的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早在1847年,第一家外國銀行——英國麗如銀行就捷足先登進駐了黃浦灘。此後,西方列強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各種藉口使外國銀行不斷湧進上海外灘,各式各樣的外幣、銀元在中國市面流通,不斷蠶食中國的經濟。中日甲午戰爭後,“換回利權”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通商銀行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1896年(光緒二十三年)10月,時任清廷鐵路督辦大臣的盛宣懷向清政府提出“合天下之商力,以辦天下之銀行”,本著“通商興中、挽回利權”的辦行宗旨,創辦了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辦的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與外資在華開設的銀行相比,中國通商銀行整整落後了五十年,但它開創了中國人自辦商業銀行的先例。
1897年5月27日,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廣東路正式開業,額定資本白銀五百萬兩,在當時已算得上是實力雄厚的銀行了。該行成立之時,清政府授予發行鈔票的特權。
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貨幣有銀兩票和銀元票兩種:銀兩票分五錢、一兩、五兩、十兩、五十兩、一百兩共六種;銀元票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種。
天津自開埠以後,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漸漸成為北方商貿集散之地。該地漕運興起,南北土特產吞吐集散,票號和錢莊雲集,白銀、寶鈔、銅元、銀票可同時流通,幣制、幣種繁多,官辦、私營銀號相互通兌,形成了天津獨特的工商繁華境況,故該地索有“北方金融中心”之稱。
1900年八國聯軍人侵天津,除了燒殺掠奪,還在天津廣設銀行,嚴重打擊當時由民族資產所經營的票號和錢莊。許多票號和錢莊由於經不起金融市場“互兌不便”和“物價浮動”的混亂狀況,紛紛倒閉、歇業。
清廷早就有心開設自己能控制的銀行,以解決其在天津的軍隊給養。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袁世凱瞄準時機,以解決當時令百姓、商賈頭痛的“幣種繁多、幣制不一”紊亂局面為由,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機,呈請戶部(財政部)立案註冊,成立了中國第二家官辦銀行——“北洋天津銀號”。因其屬官辦銀行,故也俗稱“天津官銀號”。
北洋天津銀號成立後,發行了兩種鈔券:一種是以銀兩為單位的“銀兩票”,面值有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一百兩五種;另一款是以銀元為單位的“銀元票”,面值有一元、三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六種。
北洋天津銀號所發鈔券最大的特點是在其銀兩票和銀元票的背面印有節選自《管子》的故事,採用滿漢文對照印刷。故事有關齊王向管子請教貨幣流通的謀略,這在當時國家處於外患內亂、貨幣發行不受管制的情況下,具有一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為了“整齊幣制”,特別選派官員組成考察團前往日本考察,以取經驗,準備在中國籌設中央銀行及發鈔等事宜。1904年,戶部(當時的財政部)向清廷奏呈創辦中央銀行之計畫,奏日:
“現當整齊幣制之際,極賴設立中央銀行為推行樞紐。臣等再三籌商,擬由戶部設立,籌集股本,參閱各國銀行章程,斟酌損益,迅即辦起銀行,以為財幣流轉總匯之所。”
不久,戶部又擬訂了《國家銀行章程》,恭呈清皇帝御覽。清廷見奏,當即批准了這個銀行章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9月27日,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大清戶部銀行在北京西郊民巷設立,總資本額一千萬兩白銀,分為十萬股,分別由國家和私人各認購五萬股。大清戶部銀行總行的管理官員有:正副監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監事三人;各分行則設總辦、經理、協理、司賬等職。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2月,經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戶部)批准將大清戶部銀行改稱為“大清銀行”,它除經營一般銀行業務外,度支部還特準其擁有發行鈔票以及經營國庫等許可權。大清銀行成立後還以重金專門聘請美國雕刻技師來華指導鈔票的印製。正當第一套鈔票即將發行之際,辛亥武昌起義爆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