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位於重慶市合川城區東北部,轄7個行政村,13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104431人;幅員面積61.7平方公里。釣魚城街道緊靠主城區,東接草街鎮,武合高速、合肖公路、川東公路穿境而過,是合川東北面毗鄰縣鎮的經濟走廊。釣魚城街道是合川商貿旅遊重鎮。

基本信息

概況

釣魚城街道位於合川區中部偏南,嘉陵江三面環繞。面積60.17平方千米,人口3.63萬人。轄北門、太平門、釣魚城3個社區,佛耳、小塔、渠口、魚城、思居、大陽、虎頭、黑岩、馬道、金廟10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東渡口。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釣魚城古城址,還有東漢土 墓(傳說為巴、濮王合葬墓),東漢崖墓群,宋代釣魚城摩岩造像和古今石拱橋,明代的八角亭、石泉庵石刻和司空堤,清代摩崖舍利塔群等古蹟。
[2006年代碼]500117002:~001北門社區 ~002太平門社區 ~003釣魚城社區 ~200佛耳村 ~201小塔村 ~202渠口村 ~203魚城村 ~204思居村 ~205大陽村 ~206虎頭村 ~207黑岩村 ~208馬道村 ~209金廟村

沿革

1926年設東渡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東渡鄉和東津沱街道的甘家壩居委會合併建釣魚城街道。1997年,面積21.7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甘家壩、釣魚城、東渡3個居委會和佛耳、角亭、小塔、鶴庵、雞心、渠口、魚城、石山8個行政村。
2001年,將原高石坎街道所轄15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面積38.51平方千米,3634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715),劃歸釣魚城街道管轄,釣魚城街道共轄23個村委會、12個居委會,總面積60.17平方千米,總人口518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442人,辦事處駐東渡口。
附:高石坎街道位於合川市中部偏東南,東瀕嘉陵江。合(川)肖(家)公路與嘉陵江航道相連。 [沿革]自西魏恭帝建合州始,歷為郡、州、縣治轄地,清光緒為合州城廂,1913年州改縣,為合川縣治城廂,1931年設東城、北城兩鎮,1939年合併為東北鎮,1954年析東北鎮為第三、四街公所,1956年析第四、三街部分組建高石坎街道,1992年思居、大岩兩鄉劃入。1997年,面積38.5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鹽溪橋、太平門、登雲街、樓子坎、楊柳街、朱家巷、文星閣、草花街、思鋪9個居委會和思居、梅家、鰲游、觀寺、海子、虎頭、花灘、黑岩、巴 、藏經、白果、五間、馬道、金廟、大陽15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併入釣魚城街道。

現任領導

徐育中:黨工委書記,主持黨工委全面工作。

劉奇:黨工委副書記、行政主任,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褚興華: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主持人大工委全面工作,分管黨建和統籌重點項目協建工作,負責東城半島招商協建工作。

唐光明: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主持紀工委工作。

劉必綠:黨工委委員、政法書記,分管政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穩定、依法行政、應急管理、民政、殘聯、老齡、衛生及愛衛會、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人口與計畫生育、計畫生育協會及計生服務工作,負責北引道及瑞山中學建設項目協建工作。

楊曉華:黨工委委員、行政副主任,分管社會保障、就業再就業、勞務經濟、安全生產、交通管理、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經及農村財務、科技、扶貧、移民、教育工作,負責景區、城際鐵路、川東路、環城大道及加氣站、農村改水、水利設施項目協建工作。

易曲平:黨工委委員、行政副主任,分管經濟發展、企業、商貿流通、旅遊、招商引資、綜合統計工作,負責花灘項目協建工作。

周福春:行政副主任,分管城鄉規劃、城鄉建設、國土資源及房屋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環境保護、戶籍制度改革、公路建設工作,負責舊城改造及公路建設項目協建工作。

劉小丹: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目標考核、城市管理及衛生城市創建工作,負責武裝、民兵預備役工作,負責中興網信科技、移動通訊學院項目協建工作。

王雪梅: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分管文秘、機要保密、檔案管理、機關後勤、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工作,負責組織人事、幹部教育管理、退休幹部工作,協助北引道及瑞山中學建設項目協建工作。

張霞:黨工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分管精神文明、民族、宗教、僑台、文化、體育、廣播電視、老體協、黨政信息工作,負責宣傳、統戰工作,協助環城大道及加氣站、農村改水、水利設施項目協建工作。

地理環境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位於重慶市合川城區東北部,於東經106°15′15″,北緯29°59′35″。幅員面積61.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104431人。

釣魚城街道緊靠主城區,東接草街街道,武合高速、合肖公路、川東公路穿境而過,是合川東北面毗鄰縣鎮的經濟走廊。

釣魚城街道是合川商貿旅遊重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足,年均氣溫在18°C。

地形以丘陵為主,全境海拔最 低186.7米,最高393米,全辦耕地面積23740畝,其中:水田16618畝,旱地7122畝。農民人均純收入3803元。

獲得榮譽

辦事處連續7年獲合川區(市)綜合目標考核評比一等獎,計畫生育工作連續8年獲合川區(市)政府一等獎,並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合川區(市)文明單位、合川區先進黨工委等榮譽稱號。還先後榮獲國務院“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重慶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合川區(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部門的指導支持下,辦事處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圍繞“一條主線”、突出“五個重點”、做好“兩項工作”和辦好“六件實事”工作思路,團結協作,創新實幹,全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工業總產值5.38億元,增長31.37%,其中,工業增加值1.67億元,增長33.61%;財政總收入4035萬元,增長35%,其中,本級財力811萬元,增長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完成投資5000萬元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億元,增長28%;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3500元,同比增長18 %;城鎮化率提高到59%,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95人,突出水產、蔬菜、生豬、蠶桑、花卉苗木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農產品購銷大戶、經紀人隊伍和農村流通服務組織,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按照“穩定基礎產業、做強支柱產業、培育特色產業”的思路,高標準編制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構築城郊農業發展園、龍多山台地片、嘉陵江片、華鎣山片“一園三片”相互銜接聯動的產業格局。按照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方向,集中力量做大生豬、水產、葛(藥)、蠶桑四大支柱產業,加快培育蔬菜、花木、茶果等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興產業,儘快建成重慶特色農產品基地。

旅遊資源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轄區內有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釣魚城;八角亭、魚城煙雨、甘泉滴乳、金沙落雁、三佛灘、簸箕岩、洪恩寺等眾多旅遊景點點綴其中;石泉庵、龍湖清泉、印象皇田等30餘家集休閒、娛樂、商貿、旅遊度假於一體、獨具特色的農家樂、度假村沿產業大道兩翼分布;以釣魚城為龍頭,協助搞好釣魚城景區保護性開發,重點發展以釣魚城—淶灘古鎮“精品一日游”為核心的旅遊產業,著力抓好世代思居鄉村旅遊驛站建設,發展好農家樂、度假村、鄉村旅遊假日酒店等第三產業,努力推進打造“一環”,激活“一線”,培育“一心”,整合“一片”的發展。辦事處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決心以實施 “釣魚城—淶灘”精品游及東渡片區開發建設、北城商貿文化區建設、濱江堤防二期及內側開發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等項目為契機,紮實搞好重慶樓宇工業孵化園建設,積極協助搞好思居工業拓展園規劃發展建設工作,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努力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著力構建和諧釣辦。世代思居鄉村旅遊驛站2006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鄉村旅遊示範基地”。

社區建設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以川洲桃片、雲升食品、三民齋桃片、惠美鞋業和五府實業等企業為重點,打造知名品牌,形成特色產業鏈;依託重慶康潤都市樓宇工業園,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快已征地企業建設進度,圍繞區委、區政府“一區多園”布局要求,積極配合做好城北工業拓展園一期開園策劃和啟動,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文章,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工業總產值10.2億元目標。配合東海公司搞好楊柳街片區舊城改造、嘉陵江濱江路絲廠段堤防工程、濱江公園建設、“江城天下”第三、四期工程建設及北城商貿文化區建設,協助推進東嶽高尚住宅區規劃建設,全力做好釣魚城景區拆遷,東城半島整體開發前期準備,強化城市管理,打造生態、宜居良好環境,奮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按照20字新農村建設要求,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修村級公路5公里、硬化10公里,修建便民路20公里,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651畝,認真搞好思居、大陽、馬道、黑岩、魚城等五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統籌發展。

社會事業

釣魚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辦事處現有機關幹部119人,其中行政在編人員75人。有黨委3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44個;黨員總人數3000人。轄區有全日制中國小9所,其中:國小7所,在校學生4022人;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1280人。成人職業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500餘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關注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紮實做好當前防汛抗旱、夏季防火和奧運安全穩定,紮實推進全辦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達到83%,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8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以下。辦事處黨政一班人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確立了“一江、兩線、五個重點、兩項工作”,辦好“六件實事”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商貿旅遊,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奮力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切實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紮實開展平安創建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促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努力實現了全辦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