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北京的四處釣魚台]

過去在北京有四處釣魚台,即南釣魚台、東釣魚台、西釣魚台、玉淵潭釣魚台。南釣魚台,在白雲觀以西的會城門村,那裡曾有金朝外城北城牆會城門的護城河。

概述

過去在北京有四處釣魚台,即南釣魚台、東釣魚台、西釣魚台、玉淵潭釣魚台。南釣魚台,在白雲觀以西的會城門村,那裡曾有金朝外城北城牆會城門的護城河。

玉淵潭釣魚台

昔日京城有四處釣魚台,而唯玉淵潭釣魚台名聲顯赫。追溯金代,釣魚台是權貴顯宦的花園,金海陵王曾在釣魚台開宴賞月,而金章宗則在此築台釣魚,為此玉淵潭釣魚台也有“皇帝的釣魚台”之稱。

釣魚台相距金朝中都城會城門外里許,因台下有泉湧出匯為池,其水至冬不竭。水的主要來源,靠西山諸名泉,早在八百多年前,釣魚台一帶風景非常秀麗,已成為帝王、達官顯宦們的遊樂之所。金哀宗有詩云“金主鑾輿幾度來,釣台高欲比金台”。

而就玉淵潭釣魚台而言,它本是金代舊運糧河邊的一座花園。中都城在廣安門外西南一帶,城外有護城河。玉泉水由西北而來,流經玉淵潭,匯注於護城河。這條河道在遼代稱為“蕭太后運糧河”。河道彎彎構成水鄉一片,不少達官富戶搶地建園,皇帝也在這裡蓋起御園行宮,釣魚台僅是這許多大小花園中的一座。

得名名字由來

據資料考證,玉淵壇由乾隆皇帝欽定人工挖掘為“蝙蝠形”水域,因為“蝠”與“福”同音,寓意著借水勢添福引貴,使玉淵潭北岸呈現出南向福水臨門的和貴態勢。

不僅如此,工匠們還按照乾隆皇帝的御旨,在大湖四周堆山石,栽花木,建亭閣殿堂,立宮門,築圍牆,壘起了城門式的釣魚台,從此玉淵潭釣魚台又一度繁華起來。對這再度繁華的玉淵潭,乾隆賜以別名為"養源齋",但北京居民卻直呼"釣魚台"。其實,釣魚台只不過是養源齋園內一部分建築(城門式釣台)的名稱。

乾隆皇帝之所以改名"養源齋",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在五問正廳的前面,有水自泉流出,故名"養源",二是在封建帝王來看,所謂聽政就是理民,理民是政事之源。"養源齋"正廳是皇帝聽政的地方,所以取名"養源"。

"養源齋"坐北朝南,五楹歇山頂,南面疊石為山,玲瓏剔透,婀娜多姿,面積雖小,但氣勢磅礴。"養源齋-西邊稍北有敞廳三楹的建築為瀟碧軒。廳前有一池,碧水粼粼,乃帝王垂釣之所。再往西過橋有"澄漪亭",建於石山之上,亭中有乾隆御筆園景詩句:牆外為湖牆內池,一般憑欄有澄漪,剔疏意在修渠政,何心瓶燃細較斯。 在"澄漪亭"的西北,是一重檐四角攢尖頂的望海樓。登樓遠眺,玉淵潭秀麗景色盡收眼底。

南釣魚台

南釣魚台,在白雲觀以西的會城門村,那裡曾有金朝外城北城牆會城門的護城河。

東釣魚台

東釣魚台,在藥王廟村以東,三里河村以南,清光緒二十六年以前,這是北京西郊一處頗有名氣的地方。從玉淵潭流出的河水斜向東南,到圓通觀村分成兩股,一股向南,一股向東流至三里河村,穿過三里河大橋,東趨東釣魚台,再由東釣魚台流入護城河。這裡水溪環繞,把三里河村變成了水鄉。

西釣魚台

西釣魚台,在玉淵潭釣魚台以西,馬神廟之西南。原先這一帶是一片農田,中間有一條旱河穿過,東岸土山連亘,茂林綿綿,西釣魚台就在距離旱河很近的地方。遼金時代,這裡河水彎彎,一片水鄉景色,有封建士大夫追求隱逸雅趣的“養尊林泉”、“釣魚河曲”等風景名勝,西釣魚台,便是其中一所大宅園的遺蹟。
清代定鼎北京,皇家御苑建設達到高峰。乾隆當政之時,恐雨患成災殃及京師,便下令挖掘玉淵潭。沿湖四周堆石造山,栽種花木,建亭閣殿堂,使廢墟的釣魚台再度繁華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