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齒突蟾

金頂齒突蟾

金頂齒突蟾(學名:Scutiger chintingensis)為鋤足蟾科齒突蟾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基本信息

正文

體形特徵

金頂齒突蟾金頂齒突蟾

雄性長約42mm,雌性約長51mm。頭部十分扁平,寬度不及長度;鼻子圓形;瞳孔垂直縱向排列。它們沒有外耳;上頜的牙齒很長,排列整齊。背部皮膚表面呈棕紅色、金色或橄欖色,並有斑點,斑點不規則排列,形成交疊的腺;有非常尖的小顆粒。腹部光滑,並有許多黑褐色的小斑點。後腿不長,四肢有顆粒狀的黑色突起。雄蟾胸部有1對刺團,繁殖季節後多脫落。股部多有股腺。卵直徑約3.5mm。當蝌蚪長約33mm時,頭部長12mm;蝌蚪長約51mm時,頭部長約20mm,身體透明。

生命周期

成體生活在洞穴中,到了晚上出現。繁殖季節為每年5月下旬-6月初。交配後,雌蟾把卵產在溪流底部的岩石附近。卵圓形,分幾組。每一隻雌蟾一次約產150枚卵。蝌蚪生活在水中,常藏於岩石下,遊動緩慢。蝌蚪經1-2年完成變態過程。

生活習性

成體以陸棲為主,多生活在樹木叢生的山溪附近。齒蟾白天常隱蔽在溪邊朽木下、有苔蘚腐葉的泥洞或石隙間。夜出活動,多爬行,行動緩慢。繁殖季節進入溪流內。

地理分布

金項齒突蟾分布於四川等地,主要生活於高山區溪流附近。其生存的海拔為305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金項齒突蟾(分布圖)
四川峨眉山。在峨眉、洪雅及汶川有分布。

保護級別

由於四川峨眉地區旅遊業的開發以及環境的破壞,該物種數量呈下降趨勢。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同時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保護物種。[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