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秩序

本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風險管理體系,以幫助人們保障國民財富的安全,保護世界各地的人們賴以生存的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小的——也不是太小的——經濟收益。絕大部分這樣的經濟收稅收稅益不會成為新聞,甚至不會引發很多公眾討論,但它們可以加強本來很難獲得的經濟安全,沒有它們,任何表面的進步都是空幻的。通過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基本制度,通過管理各類大小風險的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改善我們的生活和社會,而不僅僅是對現狀進行修修補補。

作者簡介

羅伯特·J·希勒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他的著作《巨觀市場》獲得了一第一屆保羅·A·薩繆爾森年度獎;他的另一部著作《非理性繁榮》被《紐約時報》評為最暢銷書。

媒體推薦


從科技進步中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本身,並不能保證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正如經濟安全缺乏保障和收入分配不均在當今世界普遍存在一樣,儘管科技進步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到更高層次’但有些方面依舊會惡化。新的風險管理理念能夠幫助我們管理很多風險——現在的和未來的、近期的和遠期的——並限制資本主義“創造性破壞”的危害。這些理念的套用,不僅有助於降低破壞性的風險,還能允許人們進行更積極的冒險行為,從而令世界更加多樣化,更加令人鼓舞。
本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風險管理體系,以幫助人們保障國民財富的安全,保護世界各地的人們賴以生存的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小的——也不是太小的——經濟收益。絕大部分這樣的經濟收益不會成為新聞,甚至不會引發很多公眾討淪,但它們可以加強本來很難獲得的經濟安全,沒有它們,任何表面的進步都是空幻的。通過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基本制度,通過管理各類大小風險的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改善我們的生活和社會,而不僅僅是對現狀進行修修補補。
就像現代保險體系可以保護人們在生活中免受災難性風險的威脅一樣,這套體系將利用金融創新以保護人們免受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損失:這些風險包括從技術革新導致的失業,到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對家庭和社區的威脅。
如果能夠成功地實施這套新的金融體系,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時,將會比在現行風險管理模式下擁有更多的自信。沒有這樣一種更安全的方式,年輕人將很難承受必要的風險把他們的智力資本轉變為對社會有用的商品和服務;而對於以增長為導向的信息社會來說,年輕一代的思想和技能代表了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上的經濟思想家往往受到他們所在時代的相關風險管理方式的限制。金融理論、信息技術和心理科學方面的進步,允許我們能夠設計出前人難以想像的新機制,以管理資本主義內在的技術和經濟風險。共產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卡爾·馬克思1867年發表《資本論》的時候、現代自由經濟政策的先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年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經濟自由化的代表人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62年出版《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的時候,都不可能了解這些風險管理的思想。
本書將套用風險管理技術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說,本書將描述一套電子化的風險管理體系,這套體系將與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財富的增長。本書並不承諾烏托邦社會的出現,也不能對所有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本書的寫作並不是由某個政治意識形態驅使,也不是山於對某個社會階層的同情,但它確實給出了人們可以實際採取的用來改善生活的步驟。本書旨在闡述有關基本風險管理技術的一些新思路,而不是提供解決未來問題的現成方案.相反,本書指出廠未來由實踐、創新和金融理論的進步所必然導致的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這一方向體現為風險相關信息管理的改善,以及社會科學家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學設計出簡便的技術,幫助人們管理與收入相關的風險。
……

目錄

導言 經濟安全的承諾
無道德危害條件下的激勵機制
關於金融新秩序的六大主張
金融新秩序的景象
今天的風險管理
信息技術
金融理淪與實踐
心理學、行為金融學和框架效應
金融創新可能存在的問題
道德因素
本書的結構
第一篇 世界進步中的經濟風險
第1章 1950年以來的世界
改善風險管理體系——重塑1950年以來的歷史
50年代落後的信息技術與思維遊戲
迫切性
第2章 經濟風險中的隱性問題
生活水準的波動性
很少被談論的個人經濟風險
人們總是選擇放棄機會以躲避風險
經濟風險的結果
家庭可以幫助你緩解和隱藏風險
社會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徑
幸運的20世紀
透視我們和我們的風險
第3章 為何新技術創造風險
控制論的巨大成果
勝者為王
全球化:打破地理界限
軍事技術和恐怖主義技術的發展
直面我們的風險
第二篇 科學技術如何為金融業創造新機遇
第三篇 金融新秩序的六大主張
第四篇 金融新秩序的實施
第五篇 金融新秩序是歷史的延續
參考文獻
索引
……

書摘

心理學、行為金融學和框架效應
如果我們的社會真想實現金融大眾化,那就必須使金融工具和服務能讓普通人比較容易地使用,而不只是金融專家可以使用。人類並不是計算機,人們不能像傳統經濟理論許多年來所宣稱的那樣,對自己的利益進行無休止的計算和精確分析。實踐金融一直就知道這一點,但理論金融才剛剛開始抓住人類社會的這一事實。
大部分人並不熟悉金融風險管理原則,和套用這些原則所需要的條件。更嚴重的是,許多人對他們面臨的風險並沒有清楚的認識,更有些人還不知道他們應該減少風險。無理由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往往很難控制,因為許多人即使有能力,也不會採取必要措施去控制這種不平等。
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金融理論在2。世紀90年代前後以行為金融為起點,進行了一場巨大的變革一一將心理學原理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理念套用到金融學中。行為金融糾正了數理金融常犯的一個錯誤,即對人的忽視。[105]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貢獻,是論證了心理上的框架效應對風險管理的影響非常大。丹尼爾。卡尼曼(I)aniel Kahileman)和阿莫·特維爾斯基(Amos,Tversky)所說的框架效應(ham—ing),是指人類對環境的反應、參考點、精神類別和聯想,這些都將影響人們的決策。
在設計新金融產品時,表象和關聯產品不僅有用,而且至關重要。金融新秩序的某些核心思想具有框架效應,我們對框架效應的理解,是我們能夠預期風險管理將在未來取得實際進步的重要原因。
金融創新可能存在的問題
金融創新在過去不斷地遇到一些重大的問題,它們可能會挫傷我們未來繼續創新的努力。這其中第一個便是過度投機活動的問題,它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的過度波動。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討論的,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票市場繁榮,於2000年初達到頂峰,帶動了許多有害的公司投資和會計欺詐以及個人的風險投資決策。在這一輪繁榮之後,世界各地的大多數股票市場下跌得非常厲害。到2002年中期,經實際通貨膨脹調整的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一半。有些國家的股票市場跌得更厲害。在2000—2002年間,股票市場下跌所導致的財富損失數以萬億美元計。僅在美國,這次股票市場下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價值,大約相當於全國所有房屋的價值,或者相當於將成千上萬個世界貿易中心夷為平地。即使股票市場的損失有一天可能會由於另一次牛市行情得到彌補,但市場已經產生了有目共睹的風險。
在各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