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雀虉草

金絲雀虉草(Phalarit Canariensis),又名園草蘆。禾本科虉草屬,一年生叢生草本,莖幹高度一般不超過1m,栽培或逸生,生活周期類似於春小麥。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廣布於中東,歐洲,在阿根廷,美國,加拿大部分地區也有分布。它是一種穀類作物,果實一般用作鳥食。

形態

金絲雀虉草高大粗壯,莖桿筆直,表面無毛,一般從根部起有2-6個分支。舌葉明顯且有膜,長0.6-0.8厘米,尖端為圓形。葉片傾斜,長8.9-25.4厘米,寬0.6-1.9厘米,扁平,上下表面常較為粗糙,中脈為濃綠色。圓錐花序緊密堅挺,有時稍擴散,主幹長7.6-40.6厘米,一般有3-16個分支,分支長1.2-3.8厘米。花束密集,花期為5月-6月中旬或8月。花序剛長出時為綠色或淡紫色,成熟後變為黃褐色。穎片為白綠色。

用途

金絲雀虉草的種子為茶色,表面有光澤,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常作為鳥類,尤其是金絲雀的食物,這就是“金絲雀虉草”一名的來源。金絲雀虉草種子常與較為廉價的油菜籽、小米、黍和紫穗稗(Echinochloa esculenta)種子混合使用。種子需要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並且不能有害蟲存在。
加那利群島、義大利和北非的人們將金絲雀虉草作為一種食物。在其種子所含脂肪中,有84%是不飽和脂肪酸,將來有可能成為植物牛油和其他人造脂肪的原料。

科學實驗

1880年,查爾斯·達爾文父子用金絲雀虉草的幼苗進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實驗,通過研究胚芽鞘的向光彎曲現象,發現了植物的生長素。1934年,荷蘭科學家弗里茨·科戈(Fritz Kogl)和德國化學家Arie Jan Haagen-Smit等人分離出這種生長素,經鑑定知道這種物質就是吲哚乙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