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互化物礦物

概述

金屬互化物礦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或半金屬元素以金屬鍵和一定比例各自占據一定結構位置而形成的天然合金類礦物;包括矽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礦物。在自然界已發現的本大類礦物不到20種,同質多象變體較常見,多出現在地外天體和地幔岩石中,是重要的宇宙礦物地幔礦物,在天體物質及其運動和地球的殼幔相互作用研究中有重要意義。其中部分是我國礦物學者近年來發現的新礦物。

化學成分

組成本大類的元素主要為過渡金屬元素及少量半金屬和非金屬礦物。
金屬元素中最主要的有Fe,Co,Ni,W,Mn,Cr,V,Ti等,少見Pd和Ir等。半金屬元素及非金屬元素主要為C,Si,N等,與金屬形成碳化物和矽化物。由於類型相同且半徑相近,金屬元素間的類質同象十分普遍。

形態與物理性質

互化物礦物在物理性質上一般呈現金屬特性,如金屬色,金屬光澤,不透明,低硬度(鋨,銥為例外),無解理,大密度,導熱性等。

成因產狀

金屬互化物礦物為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主要產於隕石和月岩中,部分來自地幔岩或超基性岩,鉻鐵礦床,銅鎳硫化物礦床及河流沖積物中。在我國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床地幔礦物群中,發現了大量矽與過渡金屬的互化物以及金屬碳化物。金屬互化物作為地球深部物質具有重要的表征意義,據1994年美國地球深部合作委員會的地幔礦物學模型,上地幔以矽酸鹽為主,自過渡帶開始至下地幔則以氧化物為主。由於這兩大類物相均是氧的化合物,其中如存在碳則必然與氧結合成碳酸鹽礦物,如同在有氧條件下矽總是與氧結合成矽酸鹽,而不會形成矽或金屬元素的互化物(矽化物)一樣。因此從地球的層圈構造來看,金屬互化物應位於地核或核幔邊界處較為合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