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本《趙城金藏》

金刻本《趙城金藏》

因刻於金代,故稱《金藏》,又因原藏於山西趙城縣廣勝寺,又稱《趙城金藏》。 400部,按原捲軸裝形式裝成,以存《金藏》原貌。 《趙城金藏》入藏北京圖書館後,經整修,已恢復《趙城金藏》原樣。

金刻本《趙城金藏》

正文

中國金代(約1149~1173)民間募資雕版的佛教大藏經。因刻於金代,故稱《金藏》,又因原藏於山西趙城縣廣勝寺,又稱《趙城金藏》。全藏為捲軸裝,以千字文編排次第,自“天”字號至“幾”字號,計 682帙,每帙基本上包括10卷,或略有增減,總計約7000卷左右(見圖)。金刻本《趙城金藏》20世紀30年代初發現時已有缺佚,存4957卷,其後又有散佚,今僅存4813卷。每卷由若干版連線組成,其中大部分版式為每版23行,行14字,上下單欄,與北宋開寶時所刻《開寶藏》行款、版式全同,又皆為捲軸裝,部分經卷中尚有開寶、鹹平、天聖、紹聖等年代雕造、刷印等項題記,可知《金藏》系以《開寶藏》為底本復刻。其中又有40餘卷每版23~32行,行20~29字不等,字型、版式與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中發現的遼刻《契丹藏》相一致,可能即據《契丹藏》復刻。《開寶藏》傳世所見寥寥可數,從《趙城金藏》可見《開寶藏》原貌及《契丹藏》基本面貌,所存四千餘卷,為佛學研究、佛經校勘及中國雕版印刷史提供了豐富的珍貴資料。
《趙城金藏》雕版年代見於經卷中題記者有30餘處,最早者為金熙宗完顏稟皇統九年(1149),最遲者為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三年(1173),全藏刻印完成,當在此期間前後約 30年。據《永樂大典》卷 4650順天府七記載:“弘法寺在舊城,金大定十八年潞州崔進女法珍印經一藏進於朝,命聖安寺設壇為法珍受戒為比丘尼。二十一年(1181)以經版達於京師,二十三年(1183)賜紫衣宏教大師”。據此知發起募刻人為女子崔法珍,由經卷中題記,知刻藏地點在解州(今山西解縣)靜林山天寧寺,由“開雕大藏經版會”總其成。全藏經版於大定二十一年送至京師,由弘法寺收貯。世傳歷代佛經雕版有“弘法藏”一部,而流傳未見其本,當系“金藏”版片存貯弘法寺,誤為弘法寺本。
元代末年及入明以後,廣勝寺興廢更迭,藏經屢有散佚。20世紀30年代初,朱廣瀾、葉公綽等發起並組成“影印宋版藏經會”,欲將《磧砂藏》影印流通,由范成法師調查各寺廟中所藏古本佛經之可補磧砂本缺卷者。1932年范成得知趙城縣廣勝寺藏有捲軸式古本佛經,遂到廣勝寺,初步檢校,發現《金藏》中有未經傳世經、論、疏、釋、雜著等46種,經與廣勝寺商洽,將此46種 249卷經卷借出。1934~1935年,由當時北平圖書館、三時學會和影印宋版藏經會編為上、中、下三集,影印發行,題名《宋藏遺珍》。另有《楞嚴經》10卷,完整無缺,與通行本對校,不同處有百多字,因照原大影印 400部,按原捲軸裝形式裝成,以存《金藏》原貌。
1942年春,我解放區太岳區第二地委獲悉侵華日軍將劫掠廣勝寺藏經訊息,立即報告太岳軍區陳賡將軍和政委薄一波,軍分區即組織力量搶救,將全部藏經安全轉移。抗戰勝利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將《趙城金藏》運交北方大學保存,後由太行行署代管。北平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電令將《趙城金藏》運至北京,交北京圖書館收藏,時存4330卷,又殘破零散者 9包。抗戰前後,北京圖書館曾購得 192卷,其他圖書館、博物館和私人藏書家也有購藏,全國解放後,多數已捐贈北京圖書館入藏。《趙城金藏》入藏北京圖書館後,經整修,已恢復《趙城金藏》原樣。
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決定重編《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由任繼愈教授主持,分正續二編,正編即以《趙城金藏》為底本,缺失部分以《高麗藏》補足。至是,《趙城金藏》得以煥發異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