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石拱橋

金代石拱橋

在凌源市天盛號鄉天盛號村外的一片沙質荒地上,發掘出一座古代石拱橋,經考證確定的金代民用石拱橋。 石拱橋橫跨古河床,為上下拱結構,是一座五柱頭、四欄板的單孔石拱橋。橋寬4.7米,長3.8米,高3.4米,拱寬3.5米,兩邊有八字迎水牆,橋拱孔道跨度2.9米,上拱是半圓形,下拱為半橢圓形。橋面用90多塊摺扇形石條砌成,白灰灌縫,鐵鏈固定束腰。拱兩面的圈臉石,每段上都有一朵直徑為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花為8瓣5蕊,有30顆圓珠將蓮花圈圍在中間,並且上下都有弦紋襯托,其設計美觀大方,獨具一格,可與蘇州角直鎮的“東美橋”相媲美,然而,它比東美橋要早300多年。從上下拱結構形式而言,它又比馳名中外的北京盧溝橋還早20多年。 金代石拱橋堪稱中國橋染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已收入《中國名勝詞典》,為遼寧重點文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凌源天盛號金代石拱橋被譽為“關外第一橋”。位於三家子鄉天盛號村,橫跨古河床,為五柱頭四欄板單孔石拱橋。橋身長5米,寬4.7米,高3.4米,橋孔跨度2.9米。橋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圓形,下拱呈半橢圓形。橋身兩側砌出八字攔水翼牆。橋面以90多塊條扇形石條徹成,白灰灌縫。束腰用鐵鏈固定。橋拱兩面有圓臉石,每段上面有直徑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顆圓蓮花圈在中間,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紋襯托。橋拱中部嵌有修橋志石一方,楷書刻有:“唯大定十年,歲次庚寅,辛亥為朔已卯日,龍山縣西50里狗河川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二劉者劉五劉海”字跡。此橋特點採用了上下拱的砌築方法,以加強橋樑穩固性,使上下拱成為一體,河水從孔道流出。設計獨具一格,美觀大方。

據考證,大定十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為公元1170年。狗河即滲津河,遼金時代稱狗河,元以後至今稱為滲津河。因此橋建在天盛號村東,故定名為天盛號金代石拱橋。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外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橋樑史、朝陽地貌變遷和塞外交通等情況都具有重要價值。已於1984年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代石拱橋 金代石拱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