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大地

野性大地

追求原生態的生長環境,惟有追隨野生動物的足跡,才能找到地球上最純淨的風景。儘管人類文明的印記已經遍布我們所在星球的絕大多數地區,但是從煙霧氤氳的熱帶雨林到狂風肆虐的極地冰川,仍然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呈原始狀態的土地保持著自己的活力。

野性大地野性大地

基本信息

·出版社:吉林美術出版社
·頁碼:272 頁碼
·出版日:2006年
·ISBN:7538618538
·裝幀:精裝
·開本:8開

內容簡介

追求原生態的生長環境,惟有追隨野生動物的足跡,才能找到地球上最純淨的風景。儘管人類文明的印記已經遍布我們所在星球的絕大多數地區,但是從煙霧氤氳的熱帶雨林到狂風肆虐的極地冰川,仍然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呈原始狀態的土地保持著自己的活力。
宛若對大自然唱出的一闋讚歌,美國《國家地理》出品的《野性大地:地球最後的伊甸園》橫跨七大洲,將珍貴奇異的野生動物和人跡罕至的自然景觀結合起來,以豐富而詳實的文字和圖片為讀者展現出了一幅野生動物和野生地帶的奇美畫卷。
宛若對大自然的壯美唱出的一闋動聽讚歌,《美國國家地理》出品的《野性大地:地球最後的伊甸園》一書橫跨七大洲,介紹了一些地球上最荒僻的地區,向讀者展開了一幅關於那些基本上還未被人類涉足地區的宏偉畫面。儘管人類文明的印記已經遍布我們這個星球的絕大多數地區,但是從煙霧氤氳的熱帶雨林到狂風肆虐的極地冰川,仍然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呈原始野生狀態的土地保持著自己的活力。
六位知識淵博的作者以及我們最優秀的野生生物和風景攝影家一起探尋了30多個尚未喪失原始自然美的樂園,每一個樂園都有其獨特的、有趣的動植物群落,每一個樂園都有著懾人心魄的迷人景色。
跟隨他們的鏡頭和筆端,你會在非洲的塞倫蓋蒂大草原跋涉,在那裡,獅子、角馬和大象一起分享著這片熱帶大草原,而在尼日的撒哈拉沙漠你還會遇見遊牧的柏柏爾人;你會一頭扎進婆羅洲的亞洲叢林裡,那裡盛開著世界上最大的花朵;你會心懷驚嘆地凝視著位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那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湖泊;你會在澳大利亞發現有著5萬年曆史的土著文化在遠古的黃金時代留下的繪畫作品;你會沿著紐西蘭的峽灣國家公園陡峭的海岸線游弋;你會從有著無數北美馴鹿在凍土荒野上遊逛的加拿大北極地區,到短吻鱷在漂浮的小島間無聊發獃的奧克弗諾基原始沼澤,縱覽整個北美洲;你會從亞馬遜河的“綠色天堂”到安第斯山脈,以及閃耀著寒冷之威嚴的極地冰帽,讓南美洲在你面前揭開面紗;你還會發現即使在人口密度非常高的歐洲,也不得不讓出從蘇格蘭的凱恩戈姆山到波蘭被保護了500年的神秘森林等地區作為珍貴的保護區。而以上所有這些地方,都只是這趟非凡的冒險之旅的幾個目的地而已。
此外,本書還附有200多張精彩的全彩照片、詳盡的地圖、從企鵝介紹到板塊構造理論的內容補充花絮,以及數十個不是那么有名的,卻也是被自然所主宰之地區的簡介。本書通過詳盡的描繪,記錄下複雜生態系統脆弱的平衡,以及在孤島般的地球上那些地球最後的伊甸園所具有的驚人的美。

作者簡介

諾爾·格羅夫,一位入會時間長達25年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會員。他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曾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寫過28篇文章,並參與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出版的其他4本書的創作。他也是《野生生物的野生地帶:美國的國家保護區》一書的作者。

媒體推薦

敬畏自然 反思文明
-----讀《野性大地》隨筆
·楊恩璞·
《野性大地》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彙編的又一本宏篇巨著,該書集中了六位專家、學者和上百位攝影家對全世界七大洲的30多個自然保護地區的採訪記錄。但它不是本純粹介紹風景的畫冊,讀後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在那些美麗的照片和文字背後還有深刻的啟迪,原來人類文明未曾觸及的地方如此精彩,生物和諧、生態平衡……,看來神話中的伊甸園在史前可能是存在過,使人不得不反思如今的人間環境,以及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共產主義革命思想家恩格斯曾經在160多年前出版過《自然辯證法》中就告誡人們:現代文明社會愈發展,愈具有破壞自然生態的野蠻性。他還以砍伐樹林為例,指出:無節制開發自然,自然總有一天會報復人類的。但是這一保護環境的意識,在19、20世紀並沒有真正被人類重視,不少國家為了眼前或局部的利益大施討伐和侵犯自然,提出“人定勝天”等違背客觀規律的口號,結果導致許多山區水土流失、城市空氣污染、江湖魚蝦絕跡、人類自身也怪病纏身……。今天閱讀《野性大地》,我們看到那裡的天是那么藍、河是那么清、樹那么茂盛、生物發育得那么健壯,這是一個在“物競天擇”下相互促進的共榮局面。對照人類實現現代工業後的惡劣環境,我們不由感到羨慕和汗顏。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如果哲學家從理性論證了自然辯證法,讓我們懂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那么該畫冊就是用無可爭辯的感性形象,加深了人們反思自己在“現代化”旗號下的野蠻破壞行為,其社會效益不可低估。
作為地理畫冊,在知識含量和攝影造詣上該書本身還有相當的學術水平。該書描述的30個地區,大部分是渺無人煙的原始處女地,有的連科學探險隊都未曾去過,但作者對當地的地質、地貌、植被、動物和氣象,以及歷史演變進行了相當詳細的考察。如對非洲波札那奧卡萬河三角洲的描繪,那裡河水流入沙漠形成世界最大內陸濕地,氣候溫潤、水源充沛,是該國生物繁衍的生命之源,具有“原始非洲王冠上寶石”的美譽。書本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而且在展示景觀的基礎上,提出了環境保護的忠告和建議。作者寫道:如果肆意把奧卡萬河水資源用於開礦、灌溉等,“任何一種舉措……都意味著災難”、“意味著成千上萬野生動物的滅亡”。(P/25)
此外,本書對南極冰雪世界、澳大利亞海底珊瑚礁的,以及加拿大埃爾斯米島等的考察報導也是饒有情趣的,那些都是一般人難以涉足地方,畫冊通過鮮為人見的畫面和娓娓動聽講解,仿佛使讀者對這些神秘地域進行了探險旅行,可以極大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好奇性。對埃爾斯米島作者作了這樣描寫:“世界上第十大島上居然沒有永久居民,這似乎很難令人相信”,“因為距離北極只有760多公里,所以有些人把這裡叫做世界之顛”。“埃爾斯米的原野也許很寒冷孤寂,”到達那裡“可以欣賞到真正未加雕琢的原野,你可以在河谷里跋涉,穿過冰川,給北極熊拍照……,在哈里森湖垂釣”。在這些文字的邊上陪襯著雪野和白熊照片,讀了這些篇幅對於久居鬧市、嚮往自然的看客來說,真是一種精神享受,既能放飛心靈,又可陶冶情操,增長熱愛自然、善待生靈的覺悟。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貫具有重視圖像語言的傳統,所以它所編撰的《野性大地》其攝影圖片的質量也是令人讚不絕口。我作為一個從事攝影50年的專業人員,看後感到值得向同行推薦。該書的圖片現場真實感強、文化品位高,無論拍攝風光,還是動物生態,採用即興抓拍,既良好地再現出原生態的環境、光照和動感,同時又不失造型構成、藝術法則,體現出攝影家紮實的攝影功底。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那些攝影家對大自然保持著一種朝聖和敬畏的心態,調動了光影和色彩謳歌和讚頌自然和生靈的神韻,沒有那種遊玩名勝的閒情。打開畫冊扉頁那七、八幅跨頁圖片,如同“急急風”開幕亮相,一鳴驚人;再如:非洲晚霞下的野象(P/22)、珠穆朗瑪雪峰的夜空(P/104)、密西西比河三角洲(P/217)和南極藍寶石冰山(P/159)等也給人留下難忘印象。看了畫冊的照片,讓人感到地球、自然和生命的壯麗、可愛、偉大,神聖不可侵犯。人類啊!這才是我們真正賴以生存空間,可不要自毀家園,遭到報應。(寫於2005年1月12日

目錄

前言
非洲
歐洲
亞洲
澳洲
極地
北美洲
南美洲
作者簡介
照片提供
索引

書摘

魯卜哈利沙漠
就像一片遼闊蒼白的海面上瞬間凝固的海浪,沙丘靜靜地向地平面的四面八方流去。阿拉伯半島南部1/3的面積是地球上最大的綿延不斷的沙地,這是面積約259萬平方公里嚴酷荒蕪的沙漠,這樣大塊的純沙地非常罕見。這片沙漠是遠古時期西部和南部的火山高地以及東邊乾涸的海底受到水和風的侵蝕作用而形成的,風力和水力沖刷掉表面的泥沙,露出小鵝卵石和細粒;數萬年來不停的風颳起細小的顆粒,堆積成300米高的巨型沙山。
貝多因人將這些荒野稱為魯卜哈利,即“無人區”的意思;或是叫阿爾—拉姆拉,即“沙地”的意思。貝多因人是一個超級強悍的民族,在一片通常都處於極度高溫(49攝氏度以上)、脫水、摧毀性的狂風和凜冽的冬夜等狀態的地方,他們還能趕著駱駝尋找稀疏的放牧場所,是對沙漠的熟知使他們存活下來。
這裡有時數年都不見雨,然而在這個看似不適於生存的王國里,鹽灌木,一種適應乾旱的莎草,還有幾乎無葉的阿拉伯膠樹豆灌木卻存活了下來,而且沙地上也許還有沙漠蒺藜艷黃的花朵映照。貝多因人講述過一天一夜的雨就足以讓植物存活,讓沙漠綠3年甚至4年,這可是他們傳統生活中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動物也能在無人區活下來,它們保存水分,少出汗,少排尿,少呼出水氣。沙漠野兔靠白天貼在深溝里躲過夏天。另一種常見的哺乳動物是沙狐狸,它們吃齧齒動物和爬行動物,就不需要飲水了。當植物乾枯、種子裂口的時候,種子鳥就興旺發達;當雨水灌出臭蟲的時候食蟲動物就活躍起來。鳥兒們靠著昆蟲的體液活下來;沙貓和其他食肉動物從蜥蜴和沙鼠身上獲取水分。貝多因人最尊敬的是沙漠王子——彎角劍羚,他們將其成為牙瓦西,意思是“不喝水的人”。有時它還被稱為“阿拉伯人的醫生”,因為人們相信它有醫治疾患的能力。在泛光的熱氣中,羚羊看起來發白,兩側和面部還有黑斑,頭上伸出兩隻威風凜凜的角,足有半米多長。
外國遊客,其中大多為英國人,早就知道無人區,但當時還沒有一個人成功地穿越過它。直到1931年伯特拉姆?托馬斯才完成了穿越,緊接著是哈里?聖約翰?菲爾比,他們解決了一個巨大的地理難題。儘管阿拉伯Aramco石油公司到1938年的時候進行過一次無人區心臟地帶的重大探險活動,但直至1946年,伯特拉姆和菲爾比仍然是曾穿越沙地僅有的兩個歐洲人。
到20世紀40年代晚期,阿拉伯石油公司已經在沙漠裡修建飛機跑道了,並通過貝多因人做嚮導標出地圖上那些空白點,到處尋找石油。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無人區地圖得以完成。大批的羚羊在泛濫成災的駕車狩獵甚至飛行狩獵中日漸減少,而沙漠大鴇則幾乎滅絕。一些小型的羚羊群落被遷入阿曼,重新融入了這片偉大而不好客的野生地帶的生活。
金伯利
在19世紀中葉,早期的探險夢想家就進入了這塊“充滿距離感和荒蠻魅力的土地”,讚美地處大西北的金伯利地區“水草豐茂”,並極力向那些新教徒拓荒者家庭推薦,認為這是理想的牧羊領地。輕信的拓荒者本應該聽聽海盜威廉?丹裴爾的話,威廉被認為在1688年成為英國第一個到這個荒灘探險的人,他聲稱這裡“連狗都沒法待”。但拓荒者們還是拖家帶口,一路顛簸地來了,他們穿過無情的澳洲內陸的灌木叢,在近50攝氏度的炎炎夏日中磨礪著自己,讓高溫炙烤著自己的身體與靈魂。他們曾與遊牧的土著居民作戰,下定決心要保衛已擁有近5萬年曆史的家鄉——萬德基納。萬德基納以住在此地的神秘的黃金時代水精靈命名,精靈們出現在這裡的許多岩壁畫中。雖然有精靈保衛,這裡仍不過是一片遼闊的紅色和土黃色的高原,邊緣是歷經3600萬年的石灰石暗礁,乾燥龜裂、千瘡百孔,只有長著石頭一樣堅硬的葉子的灌木、耐受性強的桉樹,還有樹幹裡帶著“水庫”的猴麵包樹,以及像大袋鼠、針鼴鼠、澳洲野狗和有飾邊的蜥蜴這樣獨特的澳洲生物才有指望活下來。
後來的歲月里,通過對這片32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更大範圍的搜尋,的確顯示金伯利大部分地區都適合養羊、放牧和農耕。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淘金狂潮帶來了猛烈而又短暫的繁榮。儘管有潮汐時10米多的滔天巨浪和每年1~3月雨季肆虐的大雨,溫德漢姆和德比沿海的聚居地還是作為主要的供給中心發展起來。在1910年,布魯姆作為世界級的珍珠採集之都遐邇聞名。20世紀60年代,沃得河灌溉區和位於新城昆農努拉以南的人工湖,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淡水湖阿蓋爾湖,在環境問題的壓力下創造出了巨大的、新的農業生機。這一地區還是富有吸引力的觀鳥勝地,鵜鶘、桃紅鸚鵡、蜜雀和朱鷺都在落足。
約克角
“一方蠻荒而又美麗莫名的土地”,約克角半島是澳大利亞最後的邊疆之一,它被大分水嶺逐漸縮小的脊樑劈開,是昆士蘭州北端的一個小尖兒,有643公里長,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和極端的氣候條件。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濕地、雨林、海岸沙丘加上灌木叢混成一片,煥發出十足的野性光彩。在“濕天”時,也就是每年12月到次年4月之間的雨季,大雨滂沱,降雨量達2000毫米,重新激活了這個曾是遼闊的古印度—馬來西亞雨林的海邊殘餘體。河流決堤,洪水四處泛濫,淹沒大片大片的平地,然後,洪水漸漸蒸發。在旱季,由於長達7個月的乾旱,無雨的雷電風暴可能將灌木叢付之一炬。
東海岸的低地雨林屬於有時被稱為季候森林的一種,裡面長著四季常青的月桂樹和棕櫚樹之類,夾在落葉的無花果樹和其他在旱季掉葉的樹中間。森林裡住著1.8米高、不會飛的食火雞,非洲鴕鳥是它的近親;此外還有本地的黃褐色肥足小袋鼠——一種專吃昆蟲的像老鼠一樣的有袋動物。森林居民還包括紅褐色的多刺的袋狸、斑袋貂和短頭袋鼯,用前後腿之間降落傘一樣的隔膜在林間飛來飛去的負鼠。
半島上的動物群非常多樣化,有81種哺乳動物(包括半數以上的大陸蝙蝠種類),49種青蛙和156種爬行動物,360多種鳥,至少75種淡水甲殼類動物,47種蜘蛛,以及600多種昆蟲,而且在甲丁河還有30多種淡水魚。
雖然每年遊客的數量都在上升,但半島和北邊的托雷斯海峽島的常住人口卻很稀少,包括7000名左右的土著,他們生活在偏遠的保護區和聚居區里,其祖先在5萬多年前,從紐幾內亞島和亞洲西南部跨過大陸橋來到這裡,而且有證據表明這裡曾經是大陸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早期人們的信仰和活動情況還保存在昆肯美術館,那是蘿拉城旁邊一排開放的房間,裡面裝滿了有著13000年歷史的岩壁畫,壁畫上畫著懦艮、鱷魚和大烏龜——這些都是土著的黃金時代故事裡的生物,當然這些生物在當時還是寶貴的食物來源。有一間美術館裡收藏著值得誇耀的300米長的壁畫,有幾乎400個獨立的圖形,描繪了巫術作法以及形狀怪異的動物。
更近的人類入侵的證據可以在淘金區的可怖的遺蹟里看到,也能在東海岸開採矽沙而掘開的沙丘中看到。雖然西部平原也遭受到鐵鋁氧石和礦藏開採以及低密度牧場方面的開發利用,但這裡總的來說還保持著被早期探險者們發現時的模樣。
雖然約克角的開發利用由於太過偏遠的位置、崎嶇難行的地形、惡劣的氣候以及9個國家公園的建立等綜合因素而得到了遏制,但仍然需要採取更多的保護措施,以保證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生物地理區之一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除了占它面積10%的國家公園外,約克角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如謝爾本海灣的矽沙沙丘。半島只有2%的地方是雨林,最著名的地區是禁伐的肯寧南洋杉森林,它位於世界遺產濕熱帶雨林麥克雷斯山區以北240公里處。目前,約克角只有不到1/4的森林得到了保護,然而,它們在澳大利亞的雨林中是居第二位的珍稀和瀕危植物高度聚集區。
雖然約克角野性和質樸的風格看起來將無窮久遠,但各種各樣的新挑戰卻不斷湧現。圍繞米切爾河下游的勘探開發行動威脅著靠打魚為生的土著的生存,還有提案說要在西海岸建一個商用的太空發射基地。澳洲內地荒野冒險游的需求正在上升,而且目前遊客的負擔也在逐年加重。
最近,公眾和媒體的抗議促使新當選的昆士蘭州政府嘗試為半島的東海岸建一個約3.6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環保主義者本希望在世界熱帶大草原區域創建最好的國家公園體系,但政府的換屆卻使計畫擱置下來,約克角半島是否會作為澳大利亞風景最美、生態品種最多樣化的最後的疆域之一,這恐怕還值得懷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