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道路與橋樑實驗教學中心

2005年,在力學、道路工程、橋樑工程、結構工程、岩土與地質、建築材料等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道路與橋樑實驗教學中心。 2000年,“道路與鐵道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成為重慶市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實驗室被評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2007年,教育部建設“山區橋樑結構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專業被批准為重慶市和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中心概況

學校的交通土建類專業及相關實驗室創建於1951年,是國內較早設立的以公路、橋樑工程為主的土木類本科專業之一。2005年,在力學、道路工程、橋樑工程、結構工程、岩土與地質、建築材料等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道路與橋樑實驗教學中心。2008年,中心被批准為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心依託“道路與鐵道工程”和“橋樑與隧道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交通部重點學科、4個重慶市重點學科、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3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和“土木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建有包括西部地區先進的橋樑結構、道路工程實驗室等在內的一流實驗教學平台,培養出“中國拱橋飛躍發展的領跑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原交通部部屬院校培養的唯一院士),6位全國勘察設計大師,5位中國交通建設“十大橋樑英雄人物”,5支“十大橋樑英雄團隊”帶頭人等優秀人才。
道路與橋樑實驗教學中心實行學校、學院兩級管理,實驗教學及設備管理處作為校級職能管理部門對中心的實驗教學和設備等方面進行指導性工作.

發展歷程

中心的建設發展伴隨著學科專業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1. 創建和早期建設階段(1951-1995年)——建立實驗教學基本體系,孕育崇尚實踐、實幹奉獻、開拓進取的育人傳統
1951年,為培養川藏公路建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鄧小平同志領導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創辦了西南交通專科學校,開設公路工程專業,建立築路材料、工程測量、土工與地質、道橋工程等實驗室。1960年,成都工學院土木系併入,組建重慶交通學院,隸屬交通部,設定公路與城市道路、橋樑與隧道本科專業,組建力學、道路工程、橋樑工程等實驗室。1985年,招收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橋樑隧道及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組建結構工程、岩土與地質實驗室,形成道路與橋樑實驗中心雛形。
2. 全面建設階段(1996-2005年)——進入交通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行列,形成鮮明的高原、山區、庫區交通學科特色,構建多層次、模組化實驗教學體系
1996年,力學實驗室獲交通部實驗教學“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橋樑與隧道工程”被批准為交通部重點學科。1999年,測量、力學、建築材料等實驗室成為重慶市首批基礎課教學實驗室,結構工程實驗室被批准為交通部首批重點實驗室。2000年,“道路與鐵道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成為重慶市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實驗室被評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002年,“材料學”、“工程力學”成為重慶市重點學科。2003年,山區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實驗室被確定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005年,交通部“橋樑結構工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成立。
3. 快速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高水平建設道路與橋樑實驗實驗中心,形成與科研、工程緊密結合的育人體系
2006年,“道路與鐵道工程”和“橋樑與隧道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教育部建設“山區橋樑結構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專業被批准為重慶市和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08年,中心成為“茅以升班”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創新基地。
經過50多年的建設發展,中心已發展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一體化的實驗教學基地;形成了一支由“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和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牽頭的優秀教學團隊;在大跨徑橋樑設計與建設、高等級公路路基路面材料、公路土石流災害治理、長大隧道設計與施工監控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和顯著優勢,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57項。2000年,“萬縣長江大橋特大跨(420m)鋼筋砼拱橋設計施工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邕寧邕江大橋SRC拱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和“大跨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收縮徐變等非線性因素影響研究” 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2005年,“重慶萬縣長江大橋”獲得“茅以升橋樑大獎”。
中心現有用房面積5836平方米,設備1733台套,設備總資產4393萬元,以道路、橋樑為主,覆蓋多個學科專業群,承擔22個本科專業20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年接納本科生4600多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400多人。
中心不斷繼承和發揚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行業緊密結合的育人傳統,依託學科專業優勢,構建了緊密貼近行業發展和具有西部高原、山區、庫區公路交通特色的多層次、模組化實驗教學體系與內容;創建了“科研項目進實驗課堂、科研成果進實驗教材、科研設施進實驗資源、科研選題進畢業設計、優秀學生進科研課題組”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創辦了“橋模、建模與結構承重大賽”、“重慶交通大學GeoP學術論壇”等特色學生創新平台;堅持“重視實踐、強化能力、引導創新、培育品格、尊重個性”的實驗教學理念,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現代土木工程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嚴謹、實幹、奉獻、協作”工程品格的西部公路與橋樑建設優秀人才。
中心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協作,近年來承辦了“茅以升橋樑學術年會”、“第十屆土力學國際學術會議”、“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十八屆頒獎大會”、“橋樑與都市國際論壇·重慶2009”等學術交流活動。

特色優勢

中心依託“道路與鐵道工程”和“橋樑與隧道工程”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12個相關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以及交通部重點學科、重慶市重點學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等一系列平台和“土木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有先進的橋樑結構、道路工程等實驗室為實驗教學提供了一流的實驗教學環境,形成了一支由“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和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領銜的優秀團隊,在大跨徑橋樑設計與建設、高等級公路路基路面材料、公路土石流災害治理、長大隧道設計與施工監控等領域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顯著的優勢。
中心不斷繼承和發揚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行業緊密結合的育人傳統,依託學科專業優勢,構建了緊密結合行業發展,具有西部高原、山區、庫區公路交通特色的多層次、模組化實驗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創建了“科研項目進實驗課堂、科研成果進實驗教材、科研設施進實驗資源、科研選題進畢業設計、優秀學生進科研課題組”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中心長期堅持“重視實踐、強化能力、引導創新、培育品格、尊重個性”的實驗教學理念,已成為培養造就具有現代土木工程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嚴謹、實幹、奉獻、協作”優秀工程品格的西部交通建設人才的實驗教學基地,具有較鮮明的教學特色:
1.實驗教學緊密貼近交通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構建了具有西部山區、高原以及三峽庫區特色的分層次、模組化實驗教學體系。
(1) 實驗教學課程體系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
(2) 能力培養與行業需求、發展緊密結合。
2.形成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優良傳統,創建“科研五進”實驗教學新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工程師素質。

輻射作用

中心在實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以及實驗室管理工作等方面成績顯著。近三年有20多所國內、外高校來中心交流與合作。通過交流學習,擴大了本校對社會的影響力,同時學習了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進一步促進中心各項工作的良性發展。
1. 中心構建的公路交通建設和城市建設特色鮮明的分層次、模組化實驗教學體系被推廣套用到山東交通學院、內蒙古大學、攀枝花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實驗教學中,使用成效顯著。
2. 五年來中心先後選送有25人(次)的優秀教師分別赴美國、日本、加拿大等深造、考察和交流學習,將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引入到中心的實驗教學中。
3. 中心與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重慶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2名(2007年開始獨立培養博士生)。
4. 五年來中心工作的外單位流動人員20餘人次,中心為交通建設部門培養在職工程技術人員500餘人,擴大了中心的社會影響力。
5. 五年來中心開放基金共資助科研項目25項,其中50%以上的項目由國內其它兄弟院校的教師承擔,通過學科交叉和學術交流,對中心的研發水平和創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6. 中心與相關科研院所、優勢企業共建工程實踐與實習基地15個,有效地利用了社會教學資源。
7. 中心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套用,“橫張預應力混凝土梁”、“鋼筋混凝土套箍封閉主拱圈加固拱橋成套技術”、“廢舊輪胎橡膠粉改性瀝青與瀝青混合料”等一大批科技成果,經過中心的轉化已在實際工程中成果套用,並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8. 中心在公路建設中的大跨度拱橋、特殊路基、高性能築路材料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承擔的科研、社會服務項目覆蓋了全國近30個省市。
中心經過58年的建設與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得技術和管理人才(含工程院院士、設計大師、國家級學術帶頭人、高校校長、企業總裁),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2006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行視察了“道路與橋樑實驗中心“,並一再叮囑 “交通設施安全很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視。你們的研究成果要成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神”,給中心以巨大的鼓舞,將對中心進一步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和作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