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現開設有機械設計製造、車輛工程、機械電子與自動化三個系,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國家卓越工程師計畫、重慶市特色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重慶市專業綜合試點改革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全日制在校本科近2900人,研究生200餘人。確立了以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為目標,大力發展六個特色方向:現代車輛設計理論與方法、工程機械性能及運用、新能源汽車與技術、軌道交通裝備與技術、交通裝備先進制造技術及套用、機電系統智慧型化技術。

學院概況

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現開設有機械設計製造、車輛工程、機械電子與自動化三個系,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國家卓越工程師計畫、重慶市特色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車輛工程(重慶市專業綜合試點改革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全日制在校本科近2900人,研究生200餘人。確立了以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為目標,大力發展六個特色方向:現代車輛設計理論與方法、工程機械性能及運用、新能源汽車與技術、軌道交通裝備與技術、交通裝備先進制造技術及套用、機電系統智慧型化技術。

學院學術氛圍濃厚,科技成果突出,截至2014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擁有“重慶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汽車機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

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優越,擁有3個實驗中心,實驗室設備1800餘台套,實驗室面積達5000平米,其中軌道交通車輛實驗室為市級重點實驗室,交通裝備製造與工程實訓中心為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一貫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截至2014年學院學生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國家級獎勵17項,有10項學生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已連續10餘年超過90%。

學院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建了“重慶市船舶工業產學研聯盟”、“長安集團公司‘3+1’人才培養計畫”等,並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美國凱特林大學、日本琦玉工業大學、德國英飛凌公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機制。

歷史沿革

1984年成立重慶交通學院機械系

1992年成立重慶交通學院汽車系

1999年合併重組成立交通及汽車工程系

2003年成立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

機構設定

學院黨總支辦公室

黨政管理機構:

——學院黨政辦公室

——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

——機械設計與製造工程系

教學機構:

——機械電子與自動化工程系

——車輛工程系

——機電控制與自動化實驗中心

實驗中心:

——車輛與軌道交通裝備實驗室

——交通裝備製造與工程實訓中心

學院領導

【黨總支書記】楊秋

主持院黨總支工作。分管黨務、群團、政治思想教育、安全穩定、廉政建設、辦公室、幹部考核工作。

【院長】李軍

主持院行政工作。分管學科建設、學位點申報、人事及師資隊伍建設、財務管理、聘任與考核、國際交流與合作。

【黨總支副書記】王祥林

配合黨總支和院長做好黨政管理工作,負責黨總支日常工作、學生教育管理及就業指導、學風建設、社區協調、對外宣傳;協助副院長對外培訓及服務。

【副院長】鍾厲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生教學管理、對外培訓及服務。

【副院長】羅天洪

負責專業建設、本科教學管理、質量工程建設、科研及產學研。

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重慶、面向全國機械裝備產業,發展校企產學研聯合、特色鮮明、國內優秀、重慶領先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裝備設計為重點,以重慶製造業發展戰略及汽車與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為目標。

培養目標:以培養國際化、創新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以工程機器人才社會需求和學生事業發展為導向,通過產學研平台,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其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拓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有效地理論聯繫實際,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通過思想教育引導,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外交流,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鍛鍊學生的社會交流溝通能力。從專業、素養、溝通交流等方面,培養出具有創造力、學習力和競爭力的卓越工程師後備人才。

核心課程:機械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材料、互換性與測量技術、電工與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現代設計方法、機械測試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先進制造技術、工程機械設計。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工程機械、裝備製造業、汽車、機車行業以及其它機械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主要從事機械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維護、檢測和管理等工作。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西部、面向全國機械裝備產業,以機械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為背景,以裝備製造、運用及維護為重點,以製造業及汽車與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為目標,服務於重慶乃至西部和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成交通特色鮮明的優勢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包括“工程機械”和“機械設計與製造”兩個方向,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備工程機械及現代通用機械設計與製造、運用、管理以及維護等相關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能在機械設計部門、機械製造企業、交通部門、科研院所及高等學校從事工程機械與其它通用機械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維護管理和教學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工程機械方向: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技術基礎,工程材料、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控制工程技術、機械測試技術、工程機械構造、工程機械械液壓與液力傳動、工程機械發動機與底盤、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與管理。

機械設計與製造方向: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工程材料、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機械控制工程基礎、機械測試技術、機械製造裝備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數控工具機與編程,機械可靠性設計。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工程機械、裝備製造、汽車、機車行業以及其它與機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主要從事工程機械及現代通用機械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維護、檢測、管理和銷售等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重慶、面向全國,在金屬塑性加工、塑膠及橡膠材料加工、焊接、模具設計製造等領域,建設特色鮮明、國內優秀、重慶領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專業。專業本著服務於重慶乃至全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汽車、船舶及鋼結構件製造等行業的需求,努力將本專業建設成為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強烈的愛國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工程素質、職業道德和人文科學素質,具備機械科學、材料科學、自動化及計算機基礎的知識和套用能力,能夠在材料加工理論,材料成型過程自動控制、成型工藝過程及裝備設計及先進材料工程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製造、生產組織與管理,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複合型高級工程科技人才。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基礎、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材料成型技術基礎、金屬塑性成型原理、塑性加工設備、模具CAD/CAM、先進材料成型技術與理論。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汽車、機車、船舶、家用電器、國防軍工以及其它輕工機械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主要從事機械製造業、汽車、船舶製造業、金屬及橡膠材料加工業等領域與材料成型相關的設計、製造、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生產過程控制、經營管理、貿易行銷等方面的工作。

機械電子

專業定位:本專業面向機械工業及交通領域中的自動化領域,培養能將機械、電子、信息技術進行有機融合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結合重慶市的產業發展戰略以及我國交通建設,力爭建設成具備車輛工程特色和交通機電工程特色,在重慶及西南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系統掌握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套用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套用能力的,能夠在生產企業、工程單位、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及車輛電子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系統維護、經行銷售和教學等領域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路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嵌入式開發、工業機器人。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機械、交通、車輛、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套用等行業的企事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主要從事通用機械、車輛等對象的電子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維護、管理等工作。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重慶、面向全國工業和機電設裝備產業,以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和交通工程為背景;以工業電氣自動化、交通裝備電氣自動化專業為重點發展方向;充分利用行業優勢,結合重慶地區產業發展戰略,本著服務於西部西部機電行業和區域經濟為發展目標,力爭將本專業建設成為國內知名、西部一流、重慶優秀的特色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工技術、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合作交流和學習能力,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以及一定創新精神和研究開發能力,可在電氣工程和工業自動化領域從事套用研究、技術開發及經營管理等工作,也可從事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工程電磁場、電機與拖動、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供配電系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傳動控制系統。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機電裝備製造、交通運輸、電力系統等行業及大專院校,主要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工程設計、科技開發、運行管理等技術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車輛工程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重慶、面向全國,在汽車和城市軌道車輛領域建設特色鮮明、國內優秀、重慶領先的車輛工程專業,結合重慶“汽車之都”,面向全國培養汽車和軌道車輛整車及零部件的設計、製造、檢測、運用等方面的高級套用研究型人才。

培養目標:本專業包括“汽車工程”與“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兩個方向,主要面向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優良職業道德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具備車輛設計、製造、試驗、運用與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車輛設計製造、研究開發以及管理維修等領域從事整車、零部件及汽車電子的設計開發、試驗研究以及運用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汽車工程方向:機械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汽車電子技術。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方向:機械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城市軌道車輛構造、電機與電力拖動、軌道交通車輛電器與裝備、軌道車輛設計理論。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汽車、城市軌道車輛等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主要從事汽車、城市軌道車輛的設計、製造、使用、維護、套用管理、銷售服務和教學等工作。

工業設計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交通工具,面向多種產品形式,以設計學和機械工程學科為背景,以工業設計基礎理論和工業產品創新設計為重點,開展符合產品開發與設計需要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建設成能適應工業產品創新設計和社會需求的特色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產品開發與設計技術發展需要,具備工業設計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套用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綜合型的創新思維方式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機構和科學研究單位從事工業產品創新設計及其相關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設計、傳播設計、人機互動設計、環境與展示設計等領域的開發、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設計素描與色彩、構成基礎及套用、立體造型、設計快速表現、模型製作、工業設計史、造型材料及工藝、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工程基礎、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程式與方法、產品開發與設計、交通工具造型設計、產品系統設計。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各類消費類電子產品、汽車機車等交通工具、家電產品、家具等企事業單位以及工業設計相關的各類設計機構,主要從事產品創意及外觀設計、產品設計相關的平面設計、形象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與室內設計、多媒體設計等工作。

能源與動力工程

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西部,面向全國能源與動力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和空調工程)領域的相關企業及科研設計院所,以工程熱物理學科和能源套用為背景,以汽車發動機及空調通風、節能為重點,充分利用行業優勢,結合重慶地區產業發展戰略,本著服務於能源與動力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和空調工程)行業為發展目標,努力將本專業建設成為在西部有一定知名度、重慶領先的特色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包括“動力機械及工程”與“空調工程”兩個方向,培養培養適應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建設需要,具有紮實的能源與動力工程等方面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具有從事內燃機、流體機械以及暖通空調的設計、製造、科研與技術開發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方向:機械製圖、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汽車構造、內燃機原理、內燃機設計、內燃機電子控制技術、內燃機增壓技術、內燃機排放與控制。

空調工程方向:機械製圖、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製冷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理論與設備、空調工程、供熱工程、熱泵技術、燃氣輸配。

就業服務方向及主要從事工作:畢業生面向動力機械(汽車、機車、船舶等)或空調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主要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內燃機、暖通空調、新能源利用等)的設計、製造、科研、教學、管理、產品銷售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9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副高)30人,博士40人,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其後備人選、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共13人。

學科建設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帶動本科專業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促進本科專業建設。

根據建設教學科研型重慶交通大學的總體戰略目標及學校“十一五”發展建設規劃,堅持科學發展觀,遵循學科發展規律,以本科教育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學研究為支撐,構建以強能力和高素質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科學、規範的本科教學培養方案,加強條件建設,完善教學體系,強化教育管理;培養厚基礎、寬專業、實踐和創新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餘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科研經費達1000多萬元;在汽車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電子技術、高壓水射流理論與技術、工程機械機群配置與智慧型化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

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優越,擁有10餘個專業實驗室和4000多平方米的工程實訓中心,重慶市汽車機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也落戶我院。學院先後與多個企業集團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與市內其它高校和企業聯合組建了“工業裝備製造基地”和“重慶市船舶工業產學研聯盟”,並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美國凱特林大學、德國英飛凌公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機制,為師生學習、深造和開展對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科建設的基本思路:依託學校傳統交通優勢學科,面向交通業和製造業實際需求,把握學科發展前沿趨勢和區域經濟需求,以車輛工程學科為主幹學科,全面、協調地發展現有各學科,加快引進和培養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搭建學術創新平台與創新團隊,加強院內科研基地建設,積極對外開拓產學研基地,注重學科交叉與綜合,塑造特色與優勢,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氛圍,以碩士點、博士點、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申報為工作重點,推動人才梯隊、人才培養、學科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學院一貫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活動。近五年,本院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機器人大賽、英語競賽和數學建模競賽,獲得國家級獎勵7項,有4項成果獲得“實用新型專利”。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畢業生一次性簽約率已連續十年超過90%。面向未來,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師生滿懷信心,昂首闊步向新的宏偉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