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安江三橋

康熙十二年(1673)造石橋,未幾傾圮。 三十二年(1693)重修,再次沖頹。 鋼筋砼公路橋,1994年秋,由貴州省交通廳撥專款修建的。

重安江三橋,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鎮西1公里處,俗稱“三朝橋”。是指不同年代分別建在重安江同一河段的三座不同形制的橋樑,三橋並列,跨重安江,均為南北向,西側為鐵索橋,中間為鋼桁構橋,東側為鋼筋砼公路橋。鐵索橋與鋼桁構橋相距10米,鋼桁構橋與鋼筋砼公路橋相距40米。
鐵索橋,初為舟渡。康熙十二年(1673)造石橋,未幾傾圮。三十二年(1693)重修,再次沖頹。三十五年(1696)創設浮橋。同治十二年(1873)提督周達武捐資創建鐵索橋。長35.9米,寬3.2米,下距正常水位9米許。由19根鐵鏈組成,其中2根作扶手,橋面以木板橫向鋪墁。北橋頭存碑刻,石獸1尊。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鋼桁構橋,又名“鳳麟橋”,俗稱“鐵橋”、“鋼架橋”。始建於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交通部撥款十萬銀元,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設計,工程師陳萬恭組織施工,1939年建成通車。為京滇公路要津。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退時被炸損。1950年,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七軍修復。淨跨40.07米,寬4.79米,下距常水位13米。橋面木板鋪就,橋兩側有2.4米高鋼架護欄。高鋼架護欄。
鋼筋砼公路橋,1994年秋,由貴州省交通廳撥專款修建的。鋼筋混凝土單跨曲拱橋,橋長60米,寬10米,拱矢高12.96米。承載30噸。
重安江三橋展示了重安要津交通變遷的歷史縱深,折射出不同時代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與重安江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獨特的美麗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