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海空法師

釋海空法師

學佛的目的是兩個,第一個呢,就是開發智慧;第二個呢,就是覺悟人生。 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不注意這一點,修不好的,我們不要對任何眾生都瞧不起。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學密法的人,要把這個看得重要一點。

人物介紹

釋海空法師 現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充市佛教協會會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參政調研員,南充市政協常委,中江縣政協常委,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副會長。受聘為四川大學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聘法師為兼職教授。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地講座,曾在鳳凰衛視的“問道”欄目里做特邀嘉賓。

(圖)圖片圖片

釋海空法師悟道歌
(一)
若君言密教, 斯聞心中要, 未證真實慧, 莫談密中調。
所摘書中語, 非法亦非道, 法本無高下, 平等由心造。
歷代諸大德, 隨緣應機招, 伏藏如來意, 應世立言教。
如意觀自在, 圓融顯密道, 三界可通達, 內外盡攝照。
心中心為基。 三密瑜伽交, 內外高下論, 盡為戲行鬧。
壇中示顯法, 了義盡言到, 君可細觀照, 莫為文字拋。
若君真修行, 得道方言道, 不是密中客, 勸勿戲中叨。

海空法師悟道歌
(二)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萬法由心生, 離心難悟道。
心外玄妙語, 如月水中照, 若能明自心, 方是道中道。

(三)

言道言佛言機玄

未證言證非實證

明得自心何方時

密中之音含總持

心本無生因境有

因緣和合方知由

色心行識受想事

法無二門非相修
真實的智慧--釋海空法師講授2009年02月22日 星期日 20:18
今天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日子,也就是我今天滿六十歲了,就意味著第二個甲子的開始,因為按照我們中國的術語,是六十年一個甲子,在這個六十年甲子開始的第一天,我跟大家講一個開示,這個開示主要是跟大家講《真實的智慧》。我們好多學佛的居士,學佛多年,把智慧和覺悟這個概念,沒有搞清楚,特別是為什麼學佛?怎樣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學了多少年,都含糊、懵懂,也就是說,在這個觀念上,沒有把它搞清楚,因此呢,在學佛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彎路。
談到這個問題呢,首先還是要用我的依止師的話說起。我的依止師仁清上師,他是四川大學教授出家的。他在82年,就跟我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現在學佛,遇到一個非常殊勝的良好的因緣,你們要少走很多彎路。”仁清上師說,他出家以後,對佛教的經典研究得比較透徹。我可以跟大家舉一個例,他跟我教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前一個星期一教的內容,第二個星期一,他不用書本,我看到經典書的,他可以一個字不漏的給我講出來。可見仁清上師的智慧充滿程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較的。在我的一生當中,我見到很多高僧大德,哪怕是全國出名的也好,世界上出名的也好,還沒有發現第二個有這樣智慧的,一字不漏的講出來。他說,他從出家那一天開始,就博覽群書,見師就拜,見山就朝,朝遍了中國所有的地方,花了二十年時間。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沒有得到。最後,他遇見了能海上師,聽到能海上師的一次開示,他就真正的感覺到他以前的二十年,都在走彎路。那么今天晚上呢,我把這個情況跟大家講一下,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晚上要告訴大家的,是一條直路。一個人的一生,就幾十年的時間,不要再走彎路了。
所以,我們從學佛開始,就應該知道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學佛的目的是兩個,第一個呢,就是開發智慧;第二個呢,就是覺悟人生。實際上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開發智慧、覺悟人生的過程。開發智慧、覺悟人生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就是要得到圓滿的智慧,覺我、覺他、覺行圓滿,成就我們的佛果,使我們從煩惱和痛苦當中解脫出來,使我們從迷惑當中解脫出來,超凡入聖,脫離六道輪迴,成就佛果,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我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呢,就是學佛的目的是什麼?開發智慧,要怎樣去開發?覺悟人生要怎樣去覺悟?這是我們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智慧呀,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具備的,至於智慧的多少,那就要看我們自己累生累劫的業力和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對業力對待的如何,消除的如何,減少得如何?
那么怎么開發智慧呢?好多人,都把我們現在人們思想狀況的很多東西,混為一談。比如說,我們學佛,研究經典也好,學習教法也好,無論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由於緣份的不同,時節因緣的不同和自己本身具備的功德與時節因緣的不同,和自己本身具備的功德與資糧不同,往往呢,都達不到圓滿的境界,而且很多學佛多年,都還在現象中爬行。特別是現在我們社會上呀,自從佛教在中國80年開放以後,出現了兩個極端,80年以前,文化大革命以後,對我們佛教遭到一次劫難。80年開放以後,就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學佛潮。特別是在我們中國特有的,“宗教搭台,旅遊唱戲”的這種狀況下,給我們中國開了很多寺院,很多寺院建起來了,好多人聽說佛教又開放了就出家了,國內有好多高僧大德都出來弘法了,還有國外也有不少的高僧大德,來弘揚佛法。在這種狀況下,還出了不少的佛教的小冊子,又因為要達到把佛教開放,很多人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以我們中國特色的佛教通過了十年的斷代,後面又重新開放,要么就是存在兩個極端:第一個就是從佛教理論上講,一昧研究它的歷史,研究它的特徵,研究它的過程,研究它對社會的影響,對人類的影響;要么就研究這個祖師大德怎么說的呀,那個法師怎么講的呀,看哪一個法師講的跟我的口味相合,我不客氣的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為了把佛法的某些道理,用來完善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是用佛法來教育我們,改變我們的不良行為,不是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行為,而是在佛教裡面找,哪些佛教的詞,合乎我們自己的口味。在我們中國呀,佛教界內,有不少的出家人和居士,就把佛教的這些經典和著作,學來糊弄別人,把佛教這一面智慧的鏡子,來照別人,不是照自己。所以呢,像這樣學下去,學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學一輩子,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學禪宗的,就念著禪經當中的一些禪語,見到張三,打幾句禪語,來炫耀自己,我現在證悟了,見到李四,就說,“心即是佛呀,佛即是心吶。”我是誰呀,誰是我呀,本來無一物呀,等等。這些跟自己根本不產生關係,如果要像這樣修下去,那就是佛教界的一個悲哀,大家都坐在那個地方,裝模作樣,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沒有好處,有的研究教理的,什麼天台宗、唯識宗、密宗、禪宗,什麼樣的教理都知道,一旦介入了自己的修行,就拿這些東西來搪塞我們自己的思想和學問,你們說像這樣能得到智慧嗎?得不到的。我見到的出家人當中,像這樣的得不到,我見到的這些居士當中,這樣的人,也得不到,最多就是多看了幾本書。
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講,佛教的經典,三藏十二部,都是佛說的和祖師大德講的寶貴的經驗,我們看它,了解它,是用佛的經驗和祖師大德的經驗,來作為我們自己修行的方向和座右銘。如果不把佛說的道理和它的精神,運用到我們修行的實際當中去,我可以肯定的這么講,佛教的所有道理,你研究得再深,跟你都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佛教是一個實際修行、實踐的宗教,讓人們實際的運用它,來改造自己,開發自己的智慧的一種教理,不是用它來糊弄別人。如果用佛教的教理拿來高談闊論,成天講下去,用一句我們中國的俗話來講,那叫自欺欺人。
所以呢,我們今天晚上要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來開發智慧,怎樣來開發?那就是要用佛的精神,佛的思想和佛給我們指出來的這種方法,來喚醒我們自己的智慧,來進行修行,來掃除我們障礙,讓我們真正的光明覺性,展現出來,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我們的真的智慧開發出來。比如說,我們學佛當中,寺院的大家非常熟悉的這套理論,比如說我們經常的早晚課誦呀,打一個普佛呀,什麼消災普佛呀,長壽普佛呀,包括放焰口哇,供天呀,等等這一切,只不過是我們寺院的本職工作當中的一個內容。如果把我們學佛的過程和學佛的內容,分類來講,它就叫做事業部,也說是事業,通過這些事業,來了眾生的願,讓眾生生起歡喜心,來減少眾生的業障,只是這個作用,特別是我們現在社會上盛行的放焰口。我今天晚上跟大家講一講,我走到好多地方去,聽好多人在說,哎呀,我們的寺院的師父呀,金剛上師好厲害呀,一個月放好多次焰口。特別是我們南充地區,還有好幾個二僧,她也來放焰口,當金剛上師,二僧當金剛上師放焰口,在中國的歷史上,應該說是沒有的,如果有都是不正常的。二僧當什麼金剛上師,放焰口哇?有的人,他的父母去世了,首先向寺院提一個要求,我要求放個焰口,你這個寺院不能放焰口,就說明你這個寺院的出家人沒本事。見到這些情況,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們要求放焰口,你們知道什麼叫焰口嗎?你的父母也好,親人也好,剛死,你就知道他到地獄裡去了?如果你不知道,那你怎么放個焰口呢?非常荒唐。
所謂放焰口哇,焰口,焰,指火;口,嘴裡吐火焰的這個口。就是說,按照佛教的經典上記載呀,就是地獄裡有個鬼,這個鬼口裡會吐火出來,這很厲害呀,這個鬼是經常在地獄門口哇,他非常痛苦,這種鬼,它的焰口哇,像針尖那么大一點,很飢餓,吃不進東西,又經常吐火出來。所謂放焰口,就是要把地獄門打開,把關在地獄裡的鬼放出來,用一種威力,用我們的願力,用我們這功德,把它打開,在地獄裡去找,你的父母也好,你的眷屬也好,以前的這些怨親債主,誰跟你有關係,把他的名字寫上,在有回應的地方,把他找出來,然後就跟他講經說法,跟他皈依,皈依三寶,皈依完以後,那么又把剩下的鬼關進去。你們大家想一想,你們請的這些放焰口的師父,他們能把地獄門打開,在鬼當中去跟他們超度,然後又送回去?就當他有這個本事,那么,你的親人還剛死,你就知道他到地獄裡去了?六道輪迴呀,你知道在哪一道嗎?所以社會上搞這一套哇,對我們佛教是一種誤解。我在德陽開佛教協會的時候,好多人就說,現在社會上把我們出家人,看得很低,根本瞧不起我們,看到一個穿黃衣服的,穿著和尚衣服的人,那是收鬼的人來了,好怠喲,有一點晦氣。如果說把我們出家人,當成是收鬼的,那我們就很悲哀了。我們出家人,不是收鬼的,也不是為了收鬼來蹭飯的。所以在佛教內部,把這種人叫做經懺鬼,就是為這個找錢。原則上講,我們出家人,我們比丘,是佛的化身,是覺悟和智慧的化身,是覺悟和智慧的代言人,是覺悟和智慧的繼承者。我們的行為,要向眾生負責,我們就成天去用一種方式去麻痹這些眾生。為了找錢,二僧也去當金剛上師放焰口,真是讓人笑掉大牙,首先我也沒有把自己人管好,那他們要放這些焰口,要去做這些事情,他也不報告,我們也不知道,這樣能開發智慧?不可能的。我們來到寺院交點錢,讓菩薩來保佑,是開發智慧嗎?不是,開發智慧有很多種方法,就是要學佛那種方法,讓我們的煩惱和痛苦,用一種非常善巧的方式,把它排除,而不是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來掩蓋,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所以,開發智慧呀,擺在我們學佛人當中哇,占首要的位置呀,智慧首先是要去開發,不是去玩弄,更不是去想入非非。怎么樣開發?那就是按照我們佛教傳統,祖師大德給我們講的,用一種方式,來喚醒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智慧,被喚醒了,我們明白我們的方向了,我們知道我們這一生來乾什麼?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達到知因識果的這種程度了,才叫真正的覺悟了。如果我們還沒有達到知因識果,還在一種現象上爬行的話,我們還離開發智慧的道路很遠,真的很遠。我前次在講開示當中說,不相信因果的人是愚昧的,不相信因果的人,是無知的人,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假修行的人。佛教的所有經典內容,都是教我們去知因識果,就是一個因果關係,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如果你連這一點,你都還沒有具備,那你的修行,最多就得一點善因善果,得點福報而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因為,你還在現象中爬行,你還連因果都不相信。我還可以這么講,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所得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擇手段的,因為他不相信,不相信因果的人,他不可能喚醒自己真正的智慧,只能是做一點樣子,就假設你那種方法,也只是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我們只有用一種方法,讓我們真正的智慧展現出來,我們才能覺悟,我們要覺悟以後,才能夠真正的開發智慧。我們提一個問題,你們說,一個不相信因果的人,能覺悟嗎?能嗎?不能。不相信因果的人,什麼都按他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擇手段的來達到他的目的,他怎么能覺悟呢?不可能覺悟。可以這樣說,不相信因果的人,是糊塗的,是迷惑的,所以開發智慧和覺悟人生,要達到這一點,首先要知因識果,依教奉行,把佛教的道理,真正的用到我們實踐當中去,修改我們自己的行為,洗刷我們自己的身心,排除我們的障礙,斷除我們的煩惱,讓身心清淨,這樣才能真正的開發智慧,才是真正的覺悟。你們說,佛教在中國兩千多年吶,一個帶著嗔心,帶著貪心,帶著妄心的人,能夠成就嗎?有嗎?沒有。能有智慧嗎?沒有。就打算學到一點什麼東西,把這些東西用來偽裝自己,他得到的只能是災難和業障。所以呢,我從今天重整甲子的第一天,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弘揚正法,撥亂反正,讓佛教返樸歸真,歸本達源。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這個,讓我們修行的人,少走彎路,從學佛的開始,就直入菩提道,那么前提就是要認識智慧的旨趣是什麼?覺悟的目的是什麼?你們至少要明白這一點。智慧的旨趣,就是要排除現象,去尋找真實,用真實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修行。因為佛告訴我們吶,我們的煩惱和痛苦,我們的障礙和我們的業力,都是無明當中產生的。所謂無明,就是在糊裡糊塗當中,實際上我們的無明吶,基本上都是由於貪嗔痴掩蓋下的,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情趣,所索取的東西,如果說是這樣,那我們成天都在無明當中,像這樣的人,除得到一點點自己的欲望、所求的利益,就美得不行了,就認為我現在得到智慧了,那不是智慧。如果說我們學佛不排除這一點,我們帶著種無明,是永遠不可能覺悟的。
談到這個智慧呀,按照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呀,往往跟我們這些知識,一般的生活知識呀,社會知識呀,有些混淆。97年的時候,我在川大跟一些教授,談論知識和智慧的概念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知識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知識。在那個時候,我可以這么講,絕大多數人都是這么教的,包括這些教授。最後我跟他們講知識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吶。知道的,就是用我們本能的這種意識狀態所知道的東西,在你能識別出來的這些思想,叫知識,知道的、所知的識別的內容,叫知識。智慧是什麼呢?是我們本具的,無漏的正知、正見,這才叫智慧。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今天來的大學生也多,在這個理論上不講清楚,到白塔寺來,聽說有一個法師能傳法,這個法一練就有神通,這神通還廣大,一練,還會動起來,還會跳起來,還會叫起來,一練,天上就掉下一朵蓮花來,還眼冒金光,病也沒有了,我們把這些東西不講清楚,好多都沖這個來的,這樣我們就玩弄光景了,就偏執了。所以好多人學了幾年以後,煩惱還是這么多,病痛怎么沒好呢?所以今天第一次,要跟大家講,把這學佛的目的是什麼要講清楚,智慧和覺悟,是怎么形成的,什麼叫智慧和覺悟?知識和智慧的概念是什麼?要把它講清楚,不要把它混淆起來。所以在知識與智慧的概念當中,我們要分次第來把它講,什麼叫次第呢?就是怎樣實踐智慧和覺悟這個修行過程,我們的第一步,首先就要培福,具足我們的資糧,我們的上師,能海上師,他在學修一生當中,他寫下了最好的一本書,就叫《定道資糧頌》。就是我們學佛的人吶,累生累劫呀,種下了不少的惡因和業障,有的業障多一點,有的業障少一點,業障多的人,障礙多,只要一修行,他業障就會生起來,就會干擾他,福報重的人,他就會減少業障,所以說,我們好多學密法的,首先就要叫你修加行,加行的目的,就是培福,具足你們的資糧。如果你的福報不夠,你沒有資糧,這個修密法的上師呢,是不會給你傳法的,一傳法就會走火入魔,或者一修就業障現前,以前沒有乾過的壞事,他會幹,以前沒想的事情,會想出來。沒具備這個資糧是不敢修的喲,那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好多人修密法業障生起來了,他好像吃醉酒的人一樣,你說什麼,他都自以為是,這就是業障生起來了。
所以學修密法也好,你首先要培福,哪怕你就是念淨土宗念佛,你還是要培福。你沒有福報,沒有資糧的人,是有障礙的,所以培福是很重要的問題,是修行的第一步。福報大的人,資糧比較充滿的人,我有一個比喻,就好像是一坨黃金,福報重的人,他修行,他就會堅定他自己的信念,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會改變自己,好像一坨黃金放在桌子上,什麼樣的風,都把它吹不走,你們說是不是呀?沒有福報的人,就好像一坨棉花或一根鴻毛,稍微有點風吹草動,跑得比什麼都快了,這就是沒有福報的人。看到什麼熱鬧,一撲就過去了,這就是善根淺陋,沒有福報,身輕所見的。所以呢,我們要培福,培福的最好辦法是什麼?那就是勸人行善,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眾生,讓大家建立起信心。我們出家人最好的培福方法,那就是講經說法,最好的培福方法,那就是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眾生。最好的培福方法,就是能作一些具體的工作,不是成天在那裡誇誇其談。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首先是培福,種植我們的善根,讓我們少受干擾,那么無論是出家人或居士,最好的培福方法,就是勸人為善,弘揚佛法,把這些加起來,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那就是發心,就是你所做的一切,動機是什麼?發什麼心吶,就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是培福的最好的一種方法,沒有比這更好的。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不注意這一點,修不好的,我們不要對任何眾生都瞧不起。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講,我們不要看到做飯的人,人家沒念經,你看到食堂的做飯的師傅,有的是出家人,也有的是居士啊,他們成天起早摸黑給大家做飯,他不把飯做好點,讓這些師父們吃了,更好的修行,他只要產生這個念頭,我可以這么講,如果你念經,成天為了得到什麼神通,我念經為了怎么樣怎么樣,那就是念一年經,還當不得人家煮一天飯的功勞,真的,你們要相信我呀,我是坐在法台上講法呀,那是有因果的,這是半點不差的,關鍵在發心。所以說,印光大師他做了二十年飯,普賢菩薩大行,他也做了二十年飯,他一出家,發心就是做飯,我們不要瞧不起這些粗笨活,他不把飯給我們吃好,我們能有精神去念經吶,早上起來掃一下地,打掃一下清潔衛生,讓大家看到高興,生起歡喜心,就這念頭也是功德,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念經就沒有功德,但是我們念經是為什麼念?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關鍵在發心,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沒有病,為了自己長壽,為了自己好運氣,為了念幾句佛號,有人說念幾句佛號,就能運氣好一點。如果我們帶著這種思想,你念再多都等於零,說實在的,關鍵在動機是什麼?發心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說呢,我們在修行當中呀,我們的方向要明確,動機要純正,像社會上平常說的善,善良,行善,和為做一件事情炫耀自己的愚念,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真正善念,它是不追求什麼回報的。為了自己而念,為了他自己而做,不是為了眾生,為了解脫,所做的這些,他的功勞和他的功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說,我這次在川大跟他們講因果的問題,講功德的問題,講到的,一個非常貧窮的居士,他什麼錢都沒有,哪怕他連飯都吃不起,他能夠跟寺院捐一盞燈的油,他只有那么多的錢,他把使用的東西賣掉了一半,捐了一盞佛燈,他都比捐一車黃金的功德大。因為有些行人本身就錢多,他捐錢是為了炫耀,我有錢,這是沒有功德的,關鍵在發心。所以說呢,那有些成天拿著個佛珠,阿彌陀佛……,心裡老整天打人家的主意,這叫偽善者的面目。
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講,你們都知道我今年六十歲了,我在三個寺院跑,棲樂寺、白塔寺、萬善寺,到處在修殿,成天跑來跑去,自己開著車,有的就說,師父為什麼你不多配一個駕駛員吶?我跟大家講,我有條件配駕駛員,而且可以兩個駕駛員,三個都有,我有這條件,按照佛教的要求,我走任何地方,都可以帶兩個到四個侍者,要求是這樣的,我是三個寺院的方丈,我不是為了這個,因為我出家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炫耀自己,都是為了給大家尋找一條道路,鋪平一條道路,讓大家可以跟在我的後面,走得平坦一點,少摔跤,給大家創造一個好的修行的地方。我兩百公里,三百公里都自己開車,就是說配一個駕駛員,這駕駛員開到寺院裡,他又乾什麼呢?我少一個人,這個人就多為寺院做點事情,多為眾生做點事情,我自己還能開車。佛教協會的會長也好,方丈也好,佛教協會的會長也好,方丈也好,都是眾生平等的,都要把眾生當父母,能做一點事情,消一點業障,培一點福,為佛教事業多做一點事情,是這么想的。如果要說條件,我要什麼有什麼,真的,我不可以配個駕駛員,不可以走哪裡找個侍者呀?所以說,凡是跟我生活在一起的出家人和居士都知道,我可以這么講,我身為佛教協會會長,作為一個三個寺院的方丈,我比誰都辛苦,真的,為什麼?就想到眾生比我還苦,真的。為什麼眾生比我苦哇?他們有無明,他們有煩惱,他們有痛苦,他們自以為是,不知道發現自己和明悟自心,還在煩惱和痛苦當中爬行,我要為了提醒他們,度化他們。
所以我跟我的弟子講,現在這個社會上,從佛到現在,度化眾生難,我經常說,度化眾生要四化,第一個是點化,第二個是感化,第三個是教化,第四個是度化。所謂點化,比如對待那些善根比較好的人,智慧充滿的人,發心正的人,只要一點,他就覺悟了,稍微指點一下,就覺悟了,這就叫善根深厚。你們看過去的祖師大德,就一句話就提醒他了,就覺悟了。第二個就是感化,所謂感化,就是很多人本身具備了很多善根,自己有些業障,再看到很多修行人的行為,和他們的法相莊嚴,感化他了,生起了信心,覺悟了,這叫感化。第三個就是教化,教化就是要跟他們講啊,跟他們講經吶,說法呀,跟他們指點呀,絕大多數都是教化的範疇。還有一個是度化,是最後一個了,度化,就是非常玩劣的,根性低賤,性格難調,剛愎的人,還有那些最惡劣的人,那么要採用度化的方式。度化有很多種方法,你們大家看看我背後這尊觀世音菩薩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你們看他們第一個相,慈眉善目的,上面幾個相,那就是威猛相,每一個手都拿著一個法器,是乾什麼的?就是降伏眾生煩惱的。所以說,對不同的眾生,那就要用不同方式去度化他們。度化,那就是最後一步了,既不能點化,也不能感化,更不能教化,那就只好度化了,包括超度,但是一般都是點化、感化、教化的範疇,所以對待眾生吶,度起來是真難。
所以好多人是成天不自己檢點自己行為,光是在形象上去做,形象上的東西做得再好,是掩蓋不了你的靈魂的,說實在的,所以這個問題上呢,今天晚上跟大家講一下,學佛之前,首先要端正態度,明白什麼是學佛?怎樣開發智慧?怎么來斷除我們的愚痴,斷惑見性?那就是首先要依教奉行,按照佛的教導,認認真真的用佛的教導,來修改自己的行為,把佛說的所有法,運用到我們修行上去,不是來用在嘴上,不是來用這種方法來修理別人,而是修理自己。雖然學佛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但是從古到今的祖師大德,包括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的講,就是讓你去覺悟,你學得好,你有福報,你有成就,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不按照佛的教導去做,你背離了佛教的教理,輕師慢法,離經叛道,那么所有的罪過和你將來的結果,還是你個人自作自受,誰也不能代替。
所以說呢,我們學佛,首先是方法要掌握好,方向要明確好,關鍵是動機,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學佛的這個問題上呢,特別是學密法,我們要用佛的知見,佛的正知正見和佛的智慧,來代替我們的分別見,代替我們的知見和我執,不要自作姿勢。如果我們不按照上師說的去做,一昧的按照自己的知見和我執,你永遠都得不到空性正見,永遠都在無常當中爬行,走不出這個圈子來,你更不可能入菩提道。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學密法的人,要把這個看得重要一點。因為學密法的人呢,要把上師看作是第一位的,要依教奉行,不論是藏密也好,唐密也好,東密也好,無不是把上師看作是第一位的。因為按照佛教密宗的要求,上師是一切佛法僧的總代表,要視師如佛,要依教奉行。在密法的歷史上,沒有一個離開了上師,有所成就的;在佛教的歷史上,沒有一個離經叛道的人,能有成就的;在學佛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帶著貪心、嗔心、妄心,能有所成就的。
那么,我們要真正的達到在這一生就有所成就,我們學修密法,首先要做到的是依教奉行,不折不扣的按照上師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做,我們首先要生起信心,如果我們要真正的進入菩提道,要得到菩提道的道果,那么我們首先是發心要正,我們發心的第一個心,我們學佛是為什麼?那就是為了成佛。我們學佛是為什麼?那就是開發智慧,覺悟人生,覺悟什麼樣的人生?那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發大願,大行成就佛果。像這樣的人生,並不是吃得好,就耍得好,條件好一點,沽名釣譽,不是這個人生。
真正的要完成我們覺悟人生的這個道路,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做到什麼呢?在修行的開始,就是說我修行的目的,在我自己覺悟的前提下,讓所有的人,都能夠覺悟,只要有這個思想,有這個動機,有這么一點,你就能消除你百千萬億劫的業障和災難,就這一個念頭,這是值得注意的。在你的思想基礎和動機建立以後,那么剩下來的,就是實證了,那么我今天晚上,跟大家講的這些道理,落實到最終一點,就是實證。
今天晚上就要跟大家傳授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來作為入門,這種方法就是直接了當的用一種方式,把我們自己的自性與佛性,融會貫通,把我們自性去融於這種方法當中,把這種方法融於我們的自性當中,這樣可以把佛性和我們的自性,相互融會貫通。在佛教的密宗修行上,把它稱為瑜伽,比喻為相應的意思,就是相互配合。我通過十二年學道,二十多年學佛,十年閉關,跟大家走出來了一條路,非常捷徑的路,就是要用三密相應的方法,觀想、念咒和結印這個方法,直接把我們的自性,融於這個法中,直接把佛和佛性跟我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的自性,融會在一起。如果我們的自性融於法中,這樣我們的自性,就變成法性了,法性一旦圓成,百千界如的三千諸法,都從法性中流出。
實際上呢,諸法因緣生,緣是什麼?緣在自性當中,所謂圓滿的這樣一面,那不是看到個什麼,那就是什麼,法緣這個延伸,法緣在哪裡呢,自性到哪裡去,所以說萬法不出自性。只要法由自性當中流出以後,就一法圓成,萬法融通。所以經過實踐證明吶,只要你們今天通過學修,通過傳承,一次到位,通過念咒、結印和觀想,用我們自己的力量,配合佛的力量,掃清我們的障礙,斷除我們的煩惱,開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得到清靜的身心。由於我們發願,我們的修行,我們的三密相應,是帶著一種動機,那就是發了菩提心,我們修好以後,我們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眾生,把眾生融為我們自己的一體,這樣有無量的功德和智慧。所以呢,就有發心和修行結合起來,也就是加行和正行結合起來,用鑽木取火的方式,用突破性的方式,一次性到位,這樣呢,我們如果認認真真的習修,萬緣放下,五蘊皆空,就可以在今天晚上得到而歸。所以很多人學了一輩子知其道,而沒得其法也,得法以後,入道以後,我們去按照這種方法習修,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得到成就,就不是往生的問題,就成就我們的道果,成就我們的功德,成就我們的智慧。所以呢,我希望大家呀,在這個時候,特別是這個非常殊勝的時候來到白塔寺,要不虛此行,得到而歸。所以呢,我把這個道理跟大家講清楚哇。如果說你們能夠按照我所傳授的方法,這樣習修下去,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我可以肯定的講,如果你們不離經叛道,發心真正的修行,這一生就能夠成就,這一生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你們真正的按照佛所說的方法去做,按照我給你所傳授的方法去練,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能發大願,你們在座的,都有大成就。所以呢,我跟大家講,從今天開始見到的,第一次授法的和以前授法的,我們都有很殊勝的緣份。
我希望,我不拋棄任何一個人,將來都到淨土,有的是到極樂淨土,有的是到彌勒淨土。淨土有很多種啊,幾十種淨土,幾百種淨土,幾千種淨土,不是一個淨土。淨土在哪裡呀?在自性當中,自身清淨則淨土生,自身不清淨,到哪裡都沒有淨土,你心是清淨的,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受干擾,都能夠成就我們的淨土,你身心是散亂的,你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淨土,也不可能往生淨土。如果你心是骯髒的,那等待你的那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地獄。實際上,淨土和地獄,它們和我們大家的距離,就是那一念之間,一步之遙,你們說是不是啊?是。對了,這就是起心動念,很重要的。抓住這個機緣,有這個殊勝的緣份,有這么好的機會,我們又有這么好的條件,還有我們這么好的時節因緣,我為什麼不這一生成就呢?所以說,今天晚上跟大家講,我重整甲子的第一天,就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把我們這個婆娑世界,建立成人間淨土,好不好?好。
阿彌陀佛!
2007年3月27 日 四川中江白塔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