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瓷

廣彩是廣東省釉上彩瓷藝術的一種代稱,是中國彩塑藝術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指廣州燒制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 最早來廣州的彩瓷藝人是楊快和曹琨,他們在廣州授徒傳授加彩技藝、發展廣彩。

簡介

廣彩是廣東省釉上彩瓷藝術的一種代稱,是中國彩塑藝術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廣彩歷史悠久,傳承300年,做工精良。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指廣州燒制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亦稱“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歷史

廣彩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中國瓷器在世界暢銷,廣彩瓷出口量亦不斷擴大,生產迅速發展。廣彩瓷逐漸與銅胎燒琺瑯分離,成為獨立的行業,並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會組織“靈思堂’。

創始

最早來廣州的彩瓷藝人是楊快和曹琨,他們在廣州授徒傳授加彩技藝、發展廣彩。後來人們還將楊快供奉為廣彩的祖師爺,把農曆八月初四定為師傅誕,廣彩藝人入行拜師都選這一天,並已成為慣例,直到解放後才取消了這一行規。按此推斷,開始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應是和景德鎮的五彩、琺瑯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難認出那些是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見康熙廣彩瓷器傳世的甚少,可能就是這一原因。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比如外國的來料加工,工人們慢慢的了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們的藝術特色,在廣州時間長了,加上廣東一年四季如春,花鳥、草蟲的圖案亦會反映到瓷器彩繪上,所繪紋飾的顏色當然也會不斷改變,直到創造新的顏色品種來,才和景德鎮彩瓷有了區別。雍乾時的廣彩風貌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故此說廣彩瓷始於康熙,雍正已具廣彩風貌,成熟於乾隆。

工藝

廣州彩瓷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的生產流程分為新樣品設計、描線、填色、封邊、鬥彩、爐房等工序。構圖設計講究完整、統一、和諧,這是廣彩最大的特點。隨著新顏料的使用,彩繪顏色更加豐富,更加鮮艷。廣彩產品亦分為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欣賞藝術瓷的彩繪技法以國畫畫法為主,講究技巧,筆工精湛,內容多為人物花卉,亦有外國油畫的西方風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壺、盅等,加彩方法簡單、豪放、富於民間裝飾風味。

發展

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瑯”,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19世紀初,廣彩開始仿照中國緞錦紋樣作瓷器裝飾,此技法稱為“織地”,後用金水織地,發展為“織金地”且普遍用於各種瓷器,成為廣彩花色的一種基礎,形成了近代廣彩“織金彩瓷”的特點。自從採用乳金作地色後,色彩更加燦爛艷麗,織金滿地.金碧輝煌,逐漸形成了廣彩“堆金積玉”的獨特風格。嶺南畫派大師們與廣彩的淵源殊深。19世紀末,20世紀初,嶺南畫家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等積極參與了廣彩的技術研究和實踐。高陳二人還開設彩瓷藝術室和瓷畫廠,進一步提高了廣彩的技藝。高劍父的學生劉群興創作了150件“十二王擊球”瓷箭筒,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博會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