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模式

醫聯體模式介紹1、1+X模式:由三級公立醫院或者業務能力較強的醫院牽頭,聯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形成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 [1] [1]

醫聯體模式背景

2017年4月14日,國新辦舉行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發展《指導意見》吹風會。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賀勝在吹風會上表示,醫改成功與否,很重要的在於建立五大醫療衛生制度。而五大醫療衛生制度之一就是分級診療制度,在分級診療制度中,我們重點有兩大抓手:一是醫聯體建設,二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所以,醫聯體的工作確實非常重要,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逐步形成了四種較為成熟的模式。

醫聯體模式介紹

1、1+X模式:由三級公立醫院或者業務能力較強的醫院牽頭,聯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形成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
2、縣鄉村一體化模式: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一體化管理,與鄉村一體化有效銜接,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
3、專科聯盟模式:由醫療機構特色專科力量為支撐,充分發揮醫學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其協同網路的作用,以專科協作為紐帶,形成補位發展模式。
4、遠程醫療協作模式:由公立醫院面向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培訓等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資源縱向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

5、縣,鄉,村三級區域檢驗模式:iOSS醫聯體,即信息化、標準化、一站式服務的縣,鄉,村三級區域檢驗醫療聯合體,通過與當地政府及醫院以醫聯體、醫共體、專科聯盟或遠程醫療等方式進行公辦民營或民辦公助的可選式合作模式,建立統一標準的縣級區域信息化互聯互通互認的檢驗體系,確保區縣內基層醫院及百姓能輕鬆享受到與三甲醫院一樣快捷、準確、高質、廉價的檢驗服務,從而減少政府對基層不必要的重複投入,有效掌控區域公眾健康與疾病大數據,促進分級診療,把握執政方向,以達到最佳化資源、提高效率、減少重複檢查、在區域內解決檢驗結果互認等問題。

醫聯體模式意義

1、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醫聯體建設和發展,建設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守門人能力,方便了民眾就近就醫。同時,促進了醫療與預防、保健相銜接,使慢性病預防、治療、管理相結合,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可以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逐步實現為人民民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目標。
2、是符合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發展趨勢。通過建設和發展醫聯體,充分發揮區域內三級公立醫院的牽頭引領作用,引導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建立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關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可以逐步解決現有醫療服務體系布局不完善、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推動形成分級診療制度,引導民眾基層首診、就近就醫。
3、是有利於優質醫療資源的上下貫通。不斷推進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建設,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體”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以醫聯體建設為突破口,可以逐步破除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壘,吸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資源下沉基層,補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體”的短板。

醫聯體模式價值

1、就近就醫:通過“患者不動,標本動、信息動”的方式,逐步實現“基層檢查、醫院診斷”的模式,患者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iOSS醫聯體檢驗中心就能享受到與大醫院一樣的檢查檢驗服務。

2、便捷看病:建立轉診綠色通道,上級醫院對基層轉診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

3、全面服務: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重點,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使醫生不僅管治病,更管健康。

4、節省費用:對醫聯體實施醫保打包預付,醫療機構原來的收入變成了成本,可以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制不合理的費用。

醫聯體模式任務

2017年05月0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並發揮引領作用,建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方便民眾就近就醫。探索對縱向合作的醫療聯合體等分工協作模式實行醫保總額付費等多種方式,推動醫療聯合體成為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管理共同體。開展診療—康復—長期護理連續服務模式試點。2017年6月底前省(區、市)要明確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的工作方案。綜合醫改試點省份每個地市以及分級診療試點城市至少建成1個有明顯成效的醫療聯合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