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銀魚

鄱湖銀魚

鄱湖銀魚,全屬定居型一類,主要分布在都昌縣境內的南峰、薌溪、萬戶、西源、周溪等鄉所屬的酬池湖、撮箕湖、石牌湖內。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它水域遼闊,煙波浩渺,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是一個巨大淡水魚庫。湖內水草豐盈,餌料豐富,水性溫和,既是湖泊型魚類棲息、繁衍、育肥的良好場所,又是部分淺海魚類溯江入湖產卵、索鉺的理想地方。湖內共有一百多種魚類,其中經濟價值高、富有營養價值的名貴佳品,當數鄱湖銀魚。
鄱湖銀魚形如玉簪、潔白透明、肉質細嫩、肉味異常鮮。自古以來,它就是人們餐桌上的珍餚。封建王朝時期,最高統治者皇帝都喜歡食用。據都昌地方志記載:自唐以後,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百餘斤鄱陽湖銀魚的乾品。
鄱陽湖的銀魚和太湖等地的銀魚不同。鄱陽銀魚全屬定居型一類,不是回遊型,故而味道特別鮮美。每到金秋十月,漁民們就用密網在湖中揚帆隨風跑網。漁民們多把鮮銀魚曬製成淡銀魚乾。如果趕上好天氣,銀魚乾雪白得象蘿蔔絲一樣。陰天涼乾的銀魚就泛黃了。雖然色澤不一樣,但它們的營養價值都很高。在100克銀魚乾中,,含蛋白質72.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0.5克,還含有鈣、磷、鐵等,具有益脾、潤肺、補腎、去虛等功能,適宜脾胃虛弱的人食用。
鄱湖銀魚主要分布在都昌縣境內的南峰、薌溪、萬戶、西源、周溪等鄉所屬的酬池湖、撮箕湖、石牌湖內。都昌鎮所屬後河頸還有一種紅眼銀魚。過去,全縣每年都可在鄱陽湖中捕撈到大量的銀魚,曬制的乾品超過10萬斤。80年代初,乾品產量曾達到16萬斤。但令人痛惜的是近年來,由於酷魚濫捕,甚至動用電網擊魚,致使湖內銀魚數量急劇下降。再加上圍墾和向湖內排放的污水污物日益增多,銀魚的繁殖和生長環境都惡化了,銀魚乾品產量今天只有幾千斤了。如果再不採取措施,鄱湖銀魚將很有可能從人們的餐桌上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