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炎棠

鄧炎棠

鄧炎棠,男,1933年出生,新會人。兩次進京,兩次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鄧炎棠,男,1933年出生,新會人。1958年,鄧炎棠用北陸(稻)與狼尾草作水稻遠緣雜交試驗獲得成功。1961年,育出廣選3號、19號,1966—1985年,累計種植面積9000萬畝。1970年,選育出“紅梅早”,1973—1985年,全國13個省(區)累計種植面積1億畝。
鄧炎棠水稻育種專家、上世紀60年代的全國勞模鄧炎棠:
“培育良種是我畢生的心愿”

1958年,鄧炎棠到北京參加全國群英會,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64年,他到北京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兩次進京,兩次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和先進工作者稱號。

培育良種是我畢生的心愿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8時許,記者來到鄧炎棠的家中,只見他身體十分硬朗,精神矍鑠,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家裡簡單樸素,收拾得井井有條。在鵝黃色的檯燈光線下,鄧炎棠正仔細地閱讀《超級雜交稻研究》,書上密密麻麻地劃著名線,並注有詳細筆記,旁邊放著一疊草稿紙和幾支鉛筆。鄧炎棠開心地告訴記者:“已經有單位承接了我的科研項目,我將有機會在育種的舞台上繼續完成畢生的心愿。”鄧炎棠喜悅的眉眼在燈光下閃閃發亮,他對育種的醉心,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實在讓人敬佩。

下鄉務農懷大理想

“1952年,我國小畢業考新會農校沒考上,雖然考上了新會一中,但並不合我的心意,因此,我曾一度消沉。當時,全國正掀起一股建設農村的熱潮,於是,我走出了家門,來到圭峰山下務農。”鄧炎棠回憶說。
鄧炎棠剛和泥巴打交道的時候,事事都感到生疏,時常幹得腰酸腿痛。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心裡便萌生出“還是回城去吧”的念頭,但轉念一想:“為什麼農民不怕勞苦呢?還是自己鍛鍊不夠。他們說得好,‘種田識泥巴,功夫靠苦練’。”鄧炎棠咬著牙,堅持下去,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鍛鍊,他學會了插秧、犁田、耙田等農活。
“在勞動中,我不但得到了鍛鍊,而且還體會到當時的農業生產,還存在很多落後的耕作技術,糧食產量還需要大大提高。”鄧炎棠說。他從報紙上看到全國育種能手陳永康、李呈桂等的事跡。“我為什麼不能學他們呢?”懷著建設家鄉的美好願望,鄧炎棠邊學邊做,開始進行水稻豐產栽培試驗。

“小學生”育出新品種

“1954年,我採用小科密植,多次殺蟲,加工管理等辦法,使3畝半田的平均畝產稻穀達500公斤,被評為全縣的三等豐產模範。”鄧炎棠初次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1955年,鄧炎棠開始搞水稻雜交育種,希望提高糧食產量。實驗期間,他經常在田裡蹲守五六天,採用“溫湯去雄”技術原理,雜交了一百多個穗子,結果卻失敗了,穗子全部都變成了白穗,一粒穀子也不結。
這時,有人對鄧炎棠說:“不要不自量力,這是專家和大學生幹的事情,你就國小學歷,能成功嗎?”
“育種能手楊明漢也是農村青年,他能育出新品種,為什麼我不能呢?”鄧炎棠堅定信心,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堅持學習和實踐,不斷自學,總結經驗。
1970年,鄧炎棠成功育出“紅梅早”,該種在全國13個省市引種,種植面積達2000萬畝,每畝比當時主要品種“廣陸矮”增產8.92%,“紅梅早”的育成使鄧炎棠真正懂得:小學生也可以自學成材,小學生也可以從事科研工作,並可以研究出成果。

鑽研“染色體”用了3年

“育種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要求懂得遺傳學、生理學、植保學、土壤學和肥料學等,而學習這些知識,對於只有國小文化程度的我來說,是相當艱巨的。”鄧炎棠常常告誡自己,要刻苦地向書本學習。
50多年來,鄧炎棠讀了許許多多的農業書籍。“單是為了鑽研‘染色體’一詞,我曾進城查字典,請教生物老師,寫信給華南農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專家,足足花了3年的時間才終於弄清楚。”
為了進一步熟悉理論知識,鄧炎棠於1960參加華南農學院舉辦的遺傳選種函授班學習。“通過學習,我的理論知識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自學過程中,鄧炎棠還經常利用外出參觀的機會,主動向同行們請教。鄧炎棠跟華南農學院教授黃超武、“矮稈稻之父”黃耀祥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鄧炎棠還主動訪問老農,徵求他們對培育品種的意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鄧炎棠感慨地說。

退休後仍堅持育種工作

鑒於鄧炎棠取得的成果,1958年,他到北京參加全國群英會,並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60年,他被廣東農科院聘為研究員。
1993年退休後,鄧炎棠還在做研究工作。在恩平市君堂鎮承包了20畝地,培育香蕉苗,並且始終堅持自費研究育種工作,為南方稻區育種服務。“目前已有單位承接了我的科研。如今有了劇本、有了演員,有了舞台,我將作最後的育種舞台匯報演出,完成我畢生的心愿。”鄧炎棠充滿激情地說。(文/圖 謝富瑞 肖曉欣)
 

 【時代尋蹤】

新會曾為全省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
稻穀是新會糧食生產的主要作物,據考證,稻種是從野生稻逐步馴化而來。1980年普查發現,新會縣環城公社河北大隊小梅坑的山溪中游,仍有野生稻生長。
1958年,新會稻穀產量614809畝,畝產406公斤,總產249407.4噸,首次實現超過《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所規定的指標。全縣除留夠口糧外,還上繳餘糧79620噸,成為全省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1980年,根據中央和省的部署,新會縣開展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布局。
近年來,新會區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基礎上,按照良種、良法、優質、特色、安全要求,堅持實行以養殖業為主、種養並舉調整思路,新會農業已形成發展新格局,即支柱產業優勢,水產和畜牧業成為該區農業的兩大支柱;區域規模優勢,建立起統一規劃、布局連片、各具特色的區域性規模農業;主導產品優勢,培育出一批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頗具競爭力的主導產品;服務群體優勢,形成了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服務群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