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樹德堂

鄧氏樹德堂

清代鹹豐皇帝晚年無子,懿貴妃(即後來的慈禧太后)好不容易懷上了身孕,卻又不幸患了“血症”,雖四方尋醫問藥,但醫治無效,以致形成習慣性流產。此時,平陰縣東阿鎮籍的戶部侍郎陳宗媯鄭重地推薦了家鄉鄧氏樹德堂阿膠,懿貴妃服用阿膠後,果然治好了“血症”,並喜得龍子,這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於是,鹹豐皇帝大悅,賜給鄧氏樹德堂堂主鄧發三件禮物,即一件四品官服黃馬褂,一個手摺子和一幅“福”字,並封樹德堂阿膠為“貢膠”。鄧氏樹德堂阿膠作坊自獲得黃馬褂、手摺子和“福”字之後,即把“福”字作為商標,並將“福”字印在膠片上,在樹德堂堂店上懸掛,作為該堂店的招牌。這種帶有“福”字標記的阿膠,其包裝特別講究,絹裱盒裝,古樸典雅,古色古香,賞心悅目,其標記圖案為一花瓶,口插三枝方天畫戟,並蓋有東阿縣印。圖案上印著的“福”字,還是每年進貢皇宮的憑證。

簡介

阿膠之淵源

阿膠是老少皆宜、滋補作用卓著的寶貴中藥,有著悠久的歷史。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中講道:“出東阿,故曰阿膠。”驢皮膠則始見於《千金·食治》。當時牛皮、驢皮和馬皮等皆用於加工阿膠,但驢皮膠已被醫家所單獨認識。阿膠作為皇室貢品最早見於《水經注》:“歲嘗煮膠以貢天府”。當地傳說1871年清朝派四品飲差大臣監製“九天貢膠”,當時皇家專放養12頭黑驢於獅耳山上,冬至時,宰殺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膠成長方塊狀,晾乾後進貢朝廷,此名當源於此。

漢代之前是以“膠”入藥,未有“阿膠”之名。“先秦有膠多種即‘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沒有驢皮膠,表明早期藥用膠的多樣化。”至漢《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傅致膠”之名,但也沒有指明是由何種材料製成。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中明確記載“煮牛皮作之”,但後魏《齊民要術》指出:“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可見,當時認為什麼皮都行。

唐《本草拾遺》中記載:“諸膠皆能療風,而驢皮膠主風為最”,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為牛皮,本經阿膠也用牛皮,是二皮通用,然今牛皮膠製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當以鹿角所作之,但功倍於牛膠,故鮮有真者,非自製造恐多偽耳”。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可見此時牛皮、驢皮膠已成兩大主流,且認為驢皮膠藥用好於牛皮膠,驢皮膠已占主導地位。

明代李時珍曰:“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為真。”黃透如琥珀色的是牛皮膠,光黑如漆的是驢皮膠。明代已以驢皮為主,有的明代本草著作,甚至指出是黑驢皮。

清代以後,《本草求真》、《本草述鉤元》、《神農本草經讀》、《增訂偽藥條辨》等都記載:阿膠應以烏驢皮和阿井水製成,而把牛皮膠當做偽品。現《中國藥典》已明確阿膠原料是驢皮。

現況信息

阿膠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為繼承發展祖國醫藥遺產,使阿膠這一中藥珍品造福人類,人民政府非常重視阿膠生產。1950年,國家組織並投入一定資金,把鄧氏樹德堂、塗氏懷德堂、莊氏太子衡老藥店等東阿鎮阿膠老字號集為一體,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國營阿膠專業生產廠——平陰阿膠廠,鄧氏第五代傳人鄧世祥帶著鹹豐皇帝御賜手摺子進該廠當技術顧問,“樹德堂”“福”字被註冊為商標,分別被山東德興堂阿膠製品有限公司,山東福膠集團持有。作為正品阿膠的保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