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

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基本信息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鄧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
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
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
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在台灣的諸家姓氏中,鄧氏被排第五十六位,其住地,以台北、新竹、南投、苗栗、嘉義等縣為最多。台灣的鄧氏在宋末元初,已成為鄧氏的盛族之地,自然很快就有鄧氏先人遷居台灣了。最早入台的鄧氏族人,是從江西撫州宜黃縣移居福建的先人,名叫鄧顯祖,他於明朝末年,入墾於台灣篳路藍褸地,死後葬於彰化八卦山。康熙末年有泉州鄧旋其,開墾于海冊堡;廣東人鄧彥友入居下淡水港等等。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堂號
"平壽堂"或"謙恕堂":後漢時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鄧姓還以"南陽"、"南雄"為其堂號。

歷史名人:

鄧世昌:海軍名將,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在黃海海戰中,雖彈盡艦傷,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敵艦吉野,不幸被魚雷擊中,與全艦官兵250人壯烈犧牲。
鄧石如:清代傑出書法家、篆刻家,其書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陳規,自開面目,世稱"鄧派",也稱"皖派"。
鄧 禹:東漢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 芝:蜀漢官拜大將軍20餘年,曾於劉備死後奉使入吳,說服吳蜀結好共抗曹魏。
鄧 牧: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一書,幻想恢復堯舜時代"君民相安無事"的社會。
鄧子龍:明代抗倭將領。領水軍赴朝鮮,抗擊倭寇,殺敵無數。
鄧 析:春秋戰國時鄭國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驅。他創辦私學,以所作《竹刑》(一部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並且是"名辯學"的倡始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