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秦龍

郭秦龍,生於1947年,高中畢業,中共黨員。1976年開始玉米育種研究,1979年到戶縣種子公司專門從事玉米種子的研究和選育。

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專家

簡要介紹

郭秦龍,生於1947年,高中畢業,中共黨員。1976年開始玉米育種研究,1979年到戶縣種子公司專門從事玉米種子的研究和選育。他刻苦鑽研,先後自修完了西北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的所有課程,為其從事玉米育種及研究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二十多年來,他邊學習、邊實踐,在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繼成功選育出了“戶單一號”、“戶單二號”、“戶單三號”及“戶單四號”等玉米優良品種及一批優良自交系,分別受到了省、市有關部門的獎勵。“戶單一號”曾獲陝西省人民政府科技一等獎,鹹陽地區科技進步特等獎。該品種也成為北方夏玉米區的主栽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5億畝,增產糧食60萬公斤,為農民增收36億元。“戶單二號”、“戶單三號”兩個優良品種的選育也分別受到西安市有關部門的獎勵。特別是近年來選育的“戶單四號”新品種,被專家們譽為玉米育種史上的里程碑。它解決了育種史上有關抗逆性、適應性等方面的難題。該品種也分別獲陝西省及西安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不僅仍為陝西夏播區主栽品種外,而且已推廣到甘肅、新疆、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市累計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增產糧食4000公斤,增收48億元。“戶單四號”已被選為陝西省“八五”、“九五”重點推廣品種。他本人也因此受到了黨和政府的表彰和獎勵,先後被評選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陝西省第八屆人大代表、勞動模範,西安市第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勞動模範,1993年還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10萬元重獎,並多次被省、市、縣評為模範共產黨員和科技標兵。

熱心科研事業 重視服務質量

二十多年來,郭秦龍對他的事業一往情深。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挫折,也不管得到多高的榮譽,他都一如既往,埋頭苦幹,刻苦鑽研。每年除在本地大幹一季外,還堅持冬季到海南島進行加袋,風風雨雨二十多個春秋,他幾乎沒在家裡過過春節。家裡的一切家務和事務全丟給了妻子,妻子被累垮了,積勞成疾,他唯一的兒子也因無人照看而連遭不幸,一次掉進枯井,一次被牲畜踢傷,以致大腦留下了後遺症。他並非沒有七情六慾、兒女之情,但他更熱愛他的事業。由於他的工作性質關係,他無法和大家一樣,按正常的作息進行工作。炎夏的正午,本可以休息一下,卻是他田裡玉米授粉的大好時機;人們有節假日,而莊稼生長沒有節假日,他也只能跟莊稼一樣照常工作。為此,他失去了多少個節假日,失去了多少和家人團聚的日日夜夜,他自己也說不清楚。1994年,他創辦了戶縣首家民辦農業科研機構――西安市戶縣秦龍玉米研究所,在沒有國家科研經費的情況下,繼續乾起了自己的事業。創辦研究所伊始,他便是沒日沒夜地工作。一方面要加大科研力度,爭取早出成果,另一方面還加強管理,搞好經營。本著“以經營養科研,以科研促經營”的原則,他特別注重信譽,狠抓種子和服務的質量。近年來生產經營的種子他都親自把關,嚴格質量標準。從春季鑑定生產契約起,就從高標準、高質量入手。首先選擇生產條件好、民眾基礎好、質量意識強的生產單位,接著在生產的關鍵環節選擇技術過硬的技術人員駐紮生產基地,協助和督促制種單位嚴格按照制種程式和操作規程辦事,以確保種子質量。為了不使低標準或不合格的種子流入市場,影響農業生產,他要求每年調回的每批種子除了必須有生產基地的質量鑑定單外,還必須採樣送省級有關單位進行質量復檢鑑定,不管哪一項指標不達標都不得進行銷售。1995年從河北調回的“戶單一號”玉米種,由於含水量較高,復檢後發現發芽率不達標,他毫不猶豫地將2.5萬公斤種子作了轉商處理。今年又將去年剩下的2萬公斤發芽率較低的種子轉商,僅此就損失了十幾萬元。但是他認為這樣值得,如果將這些種子賣給民眾,那樣給民眾生產造成的損失就不是十幾萬元,而是幾百萬元甚至更多。
同時,要求職工恪守職業道德,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職技能水平。規定不達標的種子一兩也不能賣,不禮貌的話一句也不能說,民眾的不滿意就是我們的失職。幾年來共生產經營玉米良種約250萬公斤,從未出現過質量問題,經省市有關部門鑑定,年年質量合格率名列前茅,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益和社會效益,贏得了同行業及民眾的好評,並獲得了較高的信譽。1997年被西安市消費者協會授予消費者信得過企業稱號。

扶貧幫困 樂於奉獻

郭秦龍自創辦研究所以來,由於注重科研,狠抓質量,經營有方,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他始終沒有忘記他是出身於農民家庭,飽經過缺衣少糧的貧困滋味,憑著熱心幫助、樂於奉獻的精神,近年來,他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如每年一度的“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他都抽出時間親自上街諮詢,散發有關科技資料,解決民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幾年來共接待諮詢民眾千餘人,印發各種農業科技資料數萬份。1995年,單位剛剛成立時,縣裡組織“送溫暖,獻愛心”活動,他捐出1000元;1998年初,縣裡開展“扶貧幫困”活動,他慷慨解囊,被戶縣人民政府評為“扶貧幫困”先進單位;1999年災區軍民處於抗洪救災的緊要時刻,他毅然拿出500元人民幣,支援災區人民抗洪救災。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周至縣某鄉一山區青年,不知從哪裡得知郭秦龍的情況,跑來找他,言及其家裡非常貧困,希望能給找點事乾,一方面學點農業知識,一方面掙點錢,郭秦龍見他是個有志青年,便決定帶他去海南搞玉米育種加袋工作,並每月付500元工資,小伙子為此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近年來,郭秦龍在興學、扶貧、搶險等活動中為社會共捐獻了1萬多元,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好評。
經過二十多載的潛心努力,郭秦龍在科研上可以說是碩果纍纍,黨和人民也給了他至高的殊榮。他是一個成功者,但他也是一個永不知足的攀登者。他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和驕傲,相反感到壓力更大,擔子更重。“戶單四號”已推廣近10年,而每個品種的推廣時間都是有限度的,因此,他在玉米育種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充分利用海南的特殊氣候條件,加大南繁北育力度,堅持海南一年加三代的辦法,加快育種步伐,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廣泛徵集育種材料,充實自己的種質資源。先後與陝西省農科院、陝西省種業集團、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承德長城種子集團公司等科研機構進行過技術合作,還和法國幾家種子研究機構進行技術材料的交流,1995年美國杜邦公司還派專家進行技術交流。目前,他又成功地選育出了“951”、“961”、“971”等3個玉米新品種(組合)和一批優良自交系,其中“951”、“961”、“971”3個新組合已經過陝西省兩年區域試驗,並表現良好,將通過審定推廣。另外,他開發研製成功了特種用途的玉米新品種,如選育的“秦甜一號、二號”兩個甜玉米品種,也已在生產中試種,並得到了種植戶的認可。
有著廣泛的種質資源,加上誠實敬業的精神,開始全方面育種事業的郭秦龍,立下了自己的志向:立足陝西,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