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從義

郭從義(909年-971年),曾名李從義,沙陀人,後定居太原(今屬山西)。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 郭從義早年被後唐莊宗李存勖養於宮中,並結識了後唐明宗李嗣源。李嗣源即位後,他開始步入仕途。後晉時被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後漢高祖)舉薦為馬步軍都虞候,領軍屢敗契丹。後漢建立後,郭從義屢獲擢升,相繼平定成德杜重威、永興趙思綰叛亂。後周時歷任忠武節度使、天平節度使、武寧節度使等職。開寶二年(969年),郭從義被解除兵權,改授左金吾衛上將軍。開寶三年(97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次年去世,年六十三。獲贈中書令。 郭從義為人穩重敦厚,有謀略。多才藝,工於書法,尤擅飛白書。 《全宋詩》 及《唐文拾遺》 錄有其文。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交結兩朝

李從義( 後復名郭從義)的父親 郭紹古,侍奉後唐莊宗李存勖,因忠誠謹慎而受信任,被賜姓李氏,名 李紹古。李紹古去世時,李從義年紀尚幼,被李存勖養在宮中,與諸皇子並列。後唐明宗李嗣源還未稱帝前,與李紹古一同在李存勖麾下,情誼真摯且親密。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即位,任用李從義補任內職,逐步升遷為內園使。

後晉天福(936年—944年)初年,李從義複姓郭氏,復名 郭從義。之後因罪被外放為宿州團練副使。為母親服喪而返回北方,自此便定居太原。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後漢高祖)舉薦郭從義為馬步軍都虞候,他多次率軍在代北擊敗契丹。

後漢元臣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 三月,郭從義因為參與擁立之功,被擢升為鄭州防禦使、東南道行營都虞候、檢校太保,領先鋒軍自太行路渡黃河。 六月,劉知遠抵達洛陽,先派郭從義至大梁( 今河南開封)殺死被遼國( 契丹滅晉後改國號為遼)擁立為帝的許王李從益及其母王淑妃。 劉知遠入大梁後,授郭從義為河北都巡檢使。 洺州( 今 河北 永年東)防禦使薛懷讓聽說劉知遠入主大梁後,便舉州向後漢投降。郭從義奉命率軍萬人與薛懷讓會合,一同進攻遼國所任命的邢州( 今 河北 邢台)守將劉鐸,但劉鐸據城頑抗,遼將麻答也派精兵前來增援,郭從義等交戰不利,薛懷讓退保洺州。

劉知遠穩定中原局勢後,令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移鎮歸德( 今河南商丘南),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於是派兵征討,郭從義以行營諸軍都虞候身份參戰。十一月,杜重威投降,郭從義升任鎮寧軍節度使。

討定永興

乾祐元年(948年),護國軍節度使李守貞、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及鳳翔節度使王景崇於同一日發動叛亂。四月,後漢隱帝劉承佑命郭從義為行營都部署,率侍衛軍平趙思綰之叛。 臨行前,劉承佑賜他戎裝、器仗、金帶。 郭從義進軍至永興軍,包圍永興軍首府京兆府( 即長安, 今陝西西安)。七月,朝廷就地授他為永興軍節度使。 儘管劉承祐相繼派遣包括郭從義在內的諸將討伐三鎮叛亂,但各軍只分駐於潼關、同州( 今陝西大荔)、鹹陽等地。郭從義雖逼近長安,又與河中都監王峻互相交惡、勢如水火,阻礙了朝廷平定三叛的過程。八月,劉承祐命樞密使郭威( 後周太祖)西征,總統諸軍。 郭威抵達前線後,率主力先攻李守貞,而郭從義、西南面行營都部署趙暉則分擊永興、鳳翔兩鎮。

乾祐二年(949年),郭從義包圍長安已近一年,趙思綰所部糧盡,城中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閒居在家的原左驍衛上將軍李肅等勸說趙思綰投降。郭從義明白趙思綰已經技窮,於是把書信系在箭上,射入城中,誘使趙思綰歸降。同時,郭從義上表朝廷,請求仍授趙思綰為華州節制。劉承佑明白這是郭從義的計謀,便馬上派使者曉諭趙思綰。七月,趙思綰開城投降,郭從義率軍守在長安城南門,又遣其入城。但趙思綰大肆斂財納賄,屢次更改離期。郭從義對此甚感疑慮,有意計擒趙思綰,在徵得郭威的同意後,他與王峻乘馬入城,邀請趙思綰前來酌別,趁機將他擒獲,將趙思綰與其親屬、部曲三百多人斬於鬧市。 不久後,郭從義以功加同平章事。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劉承祐在誅殺宰相楊邠等人後,急召郭從義等藩鎮赴朝。

北征南伐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建立後周政權,加郭從義兼侍中職。 次年八月,改任忠武軍節度使,移鎮許州( 今河南許昌)。

顯德元年(954年),郭從義被加為檢校太師。 二月,北漢世祖劉崇聯合遼國入侵,新即位的後周世宗柴榮策劃親征事宜。適逢郭從義入朝,請求隨軍出征,柴榮頗為讚賞,改授他為天平軍節度使,旋即命他隨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奔赴忻州,在忻口抵禦遼軍。後周軍回師後,郭從義以功加兼中書令。

顯德四年(957年)二月,柴榮親征淮南,郭從義隨行。十月,轉拜武寧軍節度使,移鎮徐州。 柴榮從迎鑾鎮抵達泗州後,特地召見郭從義。

顯德六年(959年)八月,後周恭帝柴宗訓加郭從義為開府儀同三司。

解權安逝

建隆元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建立北宋,加郭從義守中書令職。同年,義成軍節度使李重進叛亂,宋太祖趙匡胤親征揚州。郭從義在途中謁見趙匡胤,請求隨征,但未獲允準。

乾德二年(964年),郭從義被改授為河中尹、護國軍節度使。

乾德六年(968年),因病回到京師開封府( 今河南開封)。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召郭從義與鳳翔節度使王彥超、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等同時入朝,收回了眾人的兵權,其中郭從義被改授為左金吾衛上將軍。一年多後,郭從義上疏告老,得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

開寶四年(971年),郭從義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朝廷追贈中書令。

主要成就

郭從義於後晉時為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後漢高祖)部將,在代北地區屢敗契丹( 遼國)。 後漢建立後,參與討定成德杜重威之亂。 乾祐元年(948年),河中、永興、鳳翔三鎮一同叛亂,郭從義領軍出征,於次年陷長安( 今陝西西安),平永興趙思綰叛亂。 後周世宗時,參與進攻北漢,在忻口抵禦入援北漢的遼軍。 後又隨後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參與淮南之戰。

個人作品

郭從義多才多藝,工於書法,尤為擅長飛白書。其書法作品今不存。 《全宋詩》錄有其詩作《贈夢英大師》。 《唐文拾遺》收錄有其文《誅趙思綰奏》。

人物評價

王稱:唐季以來至於五代,藩鎮之禍烈矣。宋興,令坤(韓令坤)、從義(郭從義)、彥卿(符彥卿)握重兵在河北,守信(石守信)、審琦(王審琦)、彥超(王彥超)等以宿將處方鎮。而數子者,識歷數之攸在,知天命之有歸。故號令一出,莫不稽首聽命,或納節以備宿衛,或請老而知止足。使藩鎮之禍泯然,而不作克保功名,長守富貴。雖太祖之善御豪傑,而亦數子者,能擇其禍福輕重而審處之,斯可以言智矣。 ( 《 東都事略 》)

脫脫:王景輩微時,或至為盜、負薪,遭五代之亂,奮身戎功,重據邊要。宋興,稽顙北響,太祖待以誠信,宜無不自安者。……王晏、郭從義遷怒肆忿,誣人以死。……斯皆亂世之習,有不能盡去之者。 ( 《 宋史 》)

逸聞趣事

竹節洞

洛陽為朝臣閒居之地,王侯將相的宅第星羅密布,其中以郭從義的宅第為第一。巧匠蔡奇負責建造了竹節洞,洞中各處貫通,明亮且幽深,被人稱嘆為鬼斧神工。但郭從義對此卻不甚滿意,最終前往他處。

逃遁冤案

趙思綰髮動叛亂時,巡檢使喬守溫逃走,他的小妾們全都歸屬趙思綰。等到趙思綰投降後,又歸屬於郭從義。喬守溫回城後,向郭從義索求自己的愛妾。郭從義表面上不予拒絕,但心中銜恨喬守溫。不久後,他便揭發喬守溫逃走之事,將其定罪處死,眾人都認為這是冤案。

球技精妙

郭從義擅長擊球。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在便殿讓他擊球,郭從義換衣跨驢,馳騁在殿庭之間,盤旋拍擊,竭盡賜技的妙處。表演結束後,趙匡胤為郭從義賜坐,對他說:“你的技藝確實精妙,但這不是將相大臣該做的。”郭從義聽後大感羞愧。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父輩父親郭紹古受後唐莊宗信任,被賜姓李氏。
子輩兒子郭守忠官至閒廄副使。
郭守信官至東上閣門使、知邢州。
孫輩孫子郭世隆郭守信之子,官至比部員外郎。
曾孫輩曾孫郭昭祐官至閣門祗候。
郭承祐娶舒王趙元侢之女,官至知鄭州,卒贈太尉,諡號“密。”

表格 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東都事略·卷十九·列傳二》

《宋史·卷二百五十二·列傳第十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