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俊

郭大俊,男,1953年生,湖北南漳人。教授。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琴園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一、基本情況
郭大俊,曾用筆名郭俊,陽祺,男,1953年生,湖北南漳人。先後就讀於湖北大學政教系、中山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和華中師範大學科社所,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琴園學者(Ⅰ崗),兼任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的課程有: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哲學原著選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專題研究、馬恩思想專題研究、鄧小平理論和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前沿問題專題研究等。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2部,合著、主編、參編著作和教材9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哲學動態》、《北京大學學報》和《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哲學年鑑》、《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光明日報》、《文摘報》和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或摘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共4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其中1項與人合作),獲全國一級學會優秀論文、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優秀理論文章一、二、三等獎多項。
二、教研情況
郭大俊教授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關於馬恩思想的研究。在解讀馬恩文本和借鑑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若干問題發表了個人看法,提出了新的見解。如,人們常常援引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的論斷,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社會屬性。他於1991年在《哲學動態》上撰文指出,這是一種誤解,誤把人的屬性當成了人的本質,認為人的本質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實踐活動,實踐不僅創造了人,使人獲得質的規定性,而且鍛造並決定了人的各種屬性。又如,一般教科書歷來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他於1996年開始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報刊上撰文指出,此種說法既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誤解,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是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思想體系。又如,他在《哲學研究》等報刊上撰文提出,在一定意義上說,實踐唯物主義是一種關於人的學說。它通過對人的反思而提出,以實踐的人為出發點,用實踐的觀點理解人和世界的關係,把感性的實踐活動視為人的本質,試圖為人類爭取自由和解放指出一條光明大道,從而實現了人的問題的哲學變革。在解讀馬恩思想的同時,對其他相關問題也有一定的研究。如關於杜林哲學性質的新探討,提出杜林哲學並非傳統觀點所指出的具有唯心主義或折衷主義性質,而是一種形上學的唯物主義。它唯物主義地解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但其方法論原則是形上學的。所謂杜林的“先驗主義”也並非就本體論和認識論意義而言的,而是就其關於學科的分類方法而言的。又如,關於哲學未來性的探討。他於2000年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上撰文提出,哲學應當面向未來,認為如果把哲學僅僅看成是為現實服務,論證現存事物合理性的工具,那么這樣的面向現實只是表層面的。哲學欲面向現實,必須要面向未來,只有面向未來,才能較好地面向現實。哲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反思現實,揭示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給人以智慧、信心、力量和勇氣,為人的活動指明方向。
二是關於鄧小平社會歷史觀的研究。在這一領域的學術見解主要體現在他於200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唯物史觀的當代形態》一書中:(1)認為鄧小平社會歷史觀的主題是社會發展問題。與馬恩著重關注的是社會存在問題不同,發展問題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於鄧小平社會歷史觀的始終,也是把握鄧小平理論的中心線索。(2)認為鄧小平社會歷史觀的重點是研究社會運行層面的問題。與馬恩側重於從社會本質層面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同,鄧小平系統地提出了加速社會發展的具體方式、方法和途徑,開闢了唯物史觀的新境界。(3)認為鄧小平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從先驗思維模式向實踐思維模式的轉換。鄧小平突破了長期以來盤踞在人們頭腦中的從原則出發的先驗思維模式,從社會主義的現實運動中進行新的探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4)認為鄧小平社會歷史觀發展了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觀點,如關於闖、試、冒的創新實踐觀,關於實踐的實效性原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