郚城古城

古遺址名,位於安丘城西南紅沙溝鎮李家西邵村東,東西長30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遺址東南兩面臨河,土質黃黑,城址殘存,春秋至秦漢時期的碎磚瓦礫器物殘片俯拾皆是遺址東部因取土燒窯遭破壞,形成斷崖,文化層深達4米,上層為秦、漢、隋、唐文化,中層為商、周、戰國文化,下層為龍山文化,其內涵豐富,文物標本獨具特色,時間連續性強,出土的文物有銅鼎、提梁壺、盤、劍、陶瓮、罐和石佛像等。 從遺址暴露的遺蹟遺物分析,龍山文化時期至隋唐3000多年的時間裡,古人曾在此繁衍生息,為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古遺址名,位於安丘城西南紅沙溝鎮李家西邵村東,東西長30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遺址東南兩面臨河,土質黃黑,城址殘存,春秋至秦漢時期的碎磚瓦礫器物殘片俯拾皆是遺址東部因取土燒窯遭破壞,形成斷崖,文化層深達4米,上層為秦、漢、隋、唐文化,中層為商、周、戰國文化,下層為龍山文化,其內涵豐富,文物標本獨具特色,時間連續性強,出土的文物有銅鼎、提梁壺、盤、劍、陶瓮、罐和石佛像等。 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記載,郚城,春秋時為紀國之郚,齊滅紀後屬齊國;西漢時於此設郚城縣,東漢時併入朱虛縣,降為郚城亭;西晉時於此設平昌郡,北齊天保年問改為琅琊縣治所;隋大業二年(606年)琅琊縣改為郚城縣,從此再為郚城縣治所,唐武德六年併入安丘縣,故城遂廢,前後時間延續長達1400餘年。從遺址暴露的遺蹟遺物分析,龍山文化時期至隋唐3000多年的時間裡,古人曾在此繁衍生息,為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該城址對研究原始社會的衰敗,奴隸社會的形成,封建社會的割據,有一定借鑑作用。現在紅沙溝鎮取“郚”為名的村有北郚、南郚、劉家西郚和李家西郚等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