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市清真南寺

邵陽市清真南寺

邵陽市清真南寺始建於1914年(民國三年),原址座落在舊寶慶城南門外金家台(又名碟子塘),自民國三年至一九四九年,東南兩寺寺董會的成員先後由馬襄吾等建寺人擔任;解放後繼由蘇濤、張鴻祥、蘇振連、馬池卿、馬斌生、李玉生、馬晴軒、張湘泉、海光華、蘇志武、張正良等人擔任。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邵陽市清真南寺始建於1914年(民國三年),原址座落在舊寶慶城南門外金家台(又名碟子塘),即現今寶慶路與西湖路交會處十字路
邵陽市清真南寺邵陽市清真南寺
口之東北角。據有關資料記載和回族老人回憶,該寺是由當時邵陽回民中的上層人士馬襄吾、海震軒、張敏卿、蔡定甫、蘇月波、馬雲帷、海菜、張池卿、海義軒、張惠賜、馬倫吾、馬立言、張惠博、馬南賡、蔡得元、馬站庭、蔡魁梧、張順芳、馬惠廷、張理盛等20人發起興建,以馬襄吾為首主修的。在外為官的馬鄰翼曾捐贈大量資金。寺址占地面積為7.65畝,總建築面積為1260平方米;建築物包括大殿、廂房、廳堂、教學室、沐浴室、阿訇、寺師傅住房等整套設施。大殿為兩橫式木架磚牆結構,由12根半米直徑的大頂樑柱支撐,門窗為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尖園形拱頂,其外觀及規模樸實而宏偉,在當時當地堪稱一流。寺內原有碑刻,記載了各方穆民施放的寺產數。1918年外來穆斯林軍官贈送該寺兩塊經文長匾,其中一塊邵陽淪陷時被日寇燒毀。
解放前,東南兩寺共有田190畝,土32畝,山林45畝,魚塘9口,南寺另有鋪屋2間。

清真寺歷史

自民國三年至一九四九年,東南兩寺寺董會的成員先後由馬襄吾等建寺人擔任;解放後繼由蘇濤張鴻祥、蘇振連、馬池卿、馬斌生、李玉生、馬晴軒、張湘泉、海光華、蘇志武、張正良等人擔任。
清真南寺建成後,省內外著名阿訇蘇月波、張克臣、馬丁山、海躍南、馬玉成、蘇真卿、海禎祥、海成軒等曾先後在此擔任過教長,從事宣教和培養海里凡的工作。在寺擔任過寺師傅的是:馬有能、蘇厚成、蘇勛臣、馬玉松、蘇賜廉、海繼芳、馬有訓、海如臣、蘇志惜等。
1927年至1938年間,邵陽回族中的有識之士馬襄吾、馬玉林、海耀南、海連成曾在該寺開辦過邵陽回民工場(亦叫穆民工廠),為振興民族經濟出過力。還在這裡創辦了中阿教育的“伊斯蘭國小”(後更名為崇真國小),為邵陽回族培養了不少有文化知識的人才。
1940年春,以馬遵范(馬襄吾)為幹事長的“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湖南分會”在清真南寺成立。這裡即成為當時邵陽乃至湖南回民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分會的領導們日夜奔忙,為外地回族難民解決住宿;對無依無靠的貧困難民實行賑濟;幫助部分難民尋找生活出路;利用一切機會宣傳抗日,動員回民積極募捐,應徵入伍,為全民抗戰取得最後勝利作了大量的扎紮實實的工作。
1944年,日軍犯邵,該寺曾遭日機轟炸,除大殿受創傷而倖存外,其餘房屋全部被炸毀。抗戰勝利後才得以補建和修復。
解放前夕,邵陽回民盼望和平與光明,該寺曾經是中共地下黨秘密活動的聯絡接頭地點。
邵陽解放後,廣大回民欣喜若狂,在清真南寺隆重集會,載歌載舞,慶祝新生。
1950年,抗美援朝運動時,成立了以蘇濤、張鴻翔為主任的“邵陽回民抗美援朝分會”,該寺阿訇經常利用“聚禮”和三大節日積極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意義,發動民眾捐獻飛機大炮,動員回族青年參軍參乾,取得顯著成績。
1951年,中央訪問團赴邵,向南寺贈送了毛主席書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的綠色錦旗一面和其他禮品。
1954年9月,邵陽市民政科撥出一千元專款幫助該寺進行維修。
1957年,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清真南寺土改時受保護的原有寺產田土、山林150餘畝被划走,從此失去了自養的能力。
十年動亂,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橫遭踐踏,造反派想借“破四舊”之機衝擊南寺,回族青年李榮華等聞訊後堅決抵制才使該寺未遭破壞,但寺內的許多空地還是被其他單位侵占了大半。1970年,在李玉生、馬彬生等的主持下,由穆斯林民眾自願捐款、自願出工(馬文宜做木工,馬子美做油漆工,西湖不少回族青年做泥工),對禮拜大殿又進行過一次維修和油漆。
十年動亂結束,撥亂反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漸得到落實,自1981年7月起,分別建立各寺寺管小組,由馬池卿、馬彬生、馬晴軒、海光華、李玉生、張湘泉等人繼續負責。
1987年,寺管小組換屆,蘇志武任組長,海國安任副組長,會計張正良、出納海清泉,蘇祥國、張正清、張菊雄、蘇政、蘇志成、海少華為組員。90年蘇志武辭職,由蘇政代理組長。
1992年,寺管小組換屆,張菊雄任組長,海國安、李雄任副組長,會計蘇政,出納海清泉,張政良、張正清為組員。後海清泉生病由蘇建武擔任出納。

清真寺變遷

1985年,因修建207國道,南寺需要拆遷,市政府接受回民代表海禎祥、馬池卿、海光華、馬晴軒等人的要求,將該寺搬遷至原西湖橋西北邊馬、張、海三姓回民公墓地之間,按原址面積重建。由於建築承包人偷工減料,新修的大殿基礎不牢明顯下沉,牆壁多處開裂,整體質量低劣,不能使用,在此情況下,西湖路工程指揮部只好將修建配套設施的款項撥給寺管小組自己修建,在寺管小組的嚴格監督和掌握下,修建了一棟兩層346平方米的水房和100平方米的兩層傳達室及大門、圍牆、簡易廁所等建築。
在廣大穆斯林民眾的要求下,市政府同意將質量不合格的新寺主體建築——禮拜大殿拆除重建。為使大殿建築富有伊斯蘭風格,美觀堅固,市伊協委員張菊雄、海國安等自費前往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北京等地參觀考察,定出新大殿的初步構想,然後請專家精心設計,繪製圖紙。
在省、市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的關懷下,西湖路工程指揮部增撥了改建款,西湖居委會拿出了易地差價補償費;由於該寺是市伊協的所在地,省民委、省宗教局也在經費上給予了特別的支持;邵陽籍的台灣同胞和全市穆斯林民眾紛紛解囊募捐,共籌資金數十萬元。為了做到少花錢多辦事,經市伊協建議,該寺聘請了兩名高水平的施工員和二十多名有技術特長的泥木工,以張菊雄為首的建寺小組於1991年動工,協力同心自己購買材料,自己組織施工和監督,不但進度快,而且質量過得硬。經過240天的連續奮戰,一座風格獨特、美觀雄偉的新大殿於92年春季圓滿竣工。
清真南寺新建的禮拜大殿占地面積545平方米,大殿的前半部高16.7米,包括地下室共6層,後半部高12.8米。第一層為地下室,第二層為禮拜正殿,殿廳內有兩行12根圓頂柱,正殿前走廊排列6根圓頂柱,均用紅瓷板鑲嵌,四周牆壁安裝了壁燈,所有高大的窗戶,都是阿拉伯式樣的尖圓拱頂。正殿左右兩邊各修建了4.5米寬的走樓以備三大節日人多時作會禮專用,正殿頂部中心處飾有圓形圖案,裡面用阿文書寫了“特斯米”,頂部安裝的吊燈、吊風扇排列整齊;殿頂地面鋪設的紅綠地毯,格外醒目。大殿內可容近兩千人做禮拜,殿廳宏大,敞亮,富有莊嚴、肅穆的宗教色彩。第三層即上述會禮走樓,第四層為市伊協和南寺辦公室,第五層為會議室;六樓頂部裝修一大兩小三個綠圓球,大圓球頂中央飾著銀白色新月標誌,頂層前後兩側有小圓球6個,整座大殿建築,樸實而氣派,成了邵陽穆斯林自立自強的象徵。
新寺建成後,中國伊協會長沈遐熙、湖南省伊協會長黃承吉為其題寫了“清真寺”匾額;中國伊協會長安士偉、宛耀賓、副會長馬賢也為其題了詞,被製成匾額。2000年12月,西湖李氏後裔為紀念前輩皈依伊斯蘭教向南寺敬獻“認主獨一”大匾額一塊,都懸掛於大殿門口或大殿之內,為該寺提高了文化品位。

清真寺現狀

清真南寺新大殿落成以後,成為邵陽市伊斯蘭教協會的所在地。以張菊雄同志為首的寺管小組在市伊協的指導幫助下,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清真寺的管理上來。他們根據《清真寺民主管理試行辦法》的要求,經過認真討論,制訂出十幾個具體的規章制度,懸掛於各處顯眼的地方,以便大家共同遵照執行。
在寺管小組內,安排了專門的會計、出納、保管,各種經濟往來都按財會制度記帳,由組長一支筆批條,每年年初將上年的收支情況張榜公布於眾,做到民主理財。
為協助政府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寺內常年訂閱《中國宗教》、《中國穆斯林》、《聯合》、《參考訊息》、《湘聲報》、《湖南日報》、《邵陽日報》等10餘種刊物,並設立了專門的閱覽室、電視室、潛移默化地提高廣大穆斯林的政治覺悟。
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寺管小組在禮拜大殿的樓頂上豎起了一根旗桿,每逢節日,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綠色圓球之上,加上寺院內懸掛的彩燈、彩旗和四周張貼的各種標語、橫幅,充分表達著穆斯林民眾的愛國之情,慶賀之意。
為達到“以寺養寺”的目的,寺管小組將寺院前面的一排矮小舊房加固加高,租給其他單位作辦公用房、車間、倉庫以及幼稚園,將西外街原有的兩間門面也租了出去,98年3月馬碩雲鄉老把自己79平方米的房子捐給南寺,並與母親另捐款18000元,幾處地方合計每年可收租金四萬多元,加上蘇政、張楚民參加監宰的清真牛肉監宰經費數千元,基本解決了寺內阿訇、寺師傅的工資,經學班的補貼,水電煤費用以及各種維修開支,減輕了廣大穆斯林的經濟負擔,深受本坊民眾歡迎。
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寺管小組又想方設法擴大了水房,安上了暖氣管,裝修了殯儀室,增建了車庫、教室和學生寢室、廚房,購置了殯儀車、電視機和洗衣機,安裝了電話,安排了阿訇、寺師傅的住房。在搞好配套設施的同時,還在寺院內修建了水池、亭閣,栽上了花草樹木,固定專人清掃環境衛生,使清真寺成為展現穆斯林精神文明的視窗。1993年,該寺被評為“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受到市、區政府的表彰。1995年,經過嚴格複查,清真南寺又光榮地獲得一塊由省政府頒發的金燦燦的銅牌。
清真南寺新址落成後,市伊協會長,八十高齡的海禎祥老阿訇主動讓賢,推薦他的學生——曾在雲南穿過衣的馬賽良擔任該寺的阿訇。96年初秋,馬阿訇經人介紹,赴利比亞伊斯蘭大學學習兩年,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學識。98年又回到南寺繼續擔任阿訇。馬賽良出國期間,南寺聘請了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第七期中青年阿訇培訓班畢業的、全省首屆《古蘭經》誦讀比賽第一名、曾兩次代表湖南參加全國第一屆、第二屆《古蘭經》誦讀比賽的海中良擔任寺內阿訇。
寺內專職阿訇負責主持教務和經學班;寺師傅2名負責安全保衛、宰牲、燒水和打掃衛生。每年365天,無論什麼時候,回族同胞來寺宰雞宰鴨的,都有人熱情接待;每天24小時,水房都有熱水供應,穆斯林家中辦理各種宗教事宜,阿訇、寺師傅們都能隨叫隨到;尤其是回民無常以後,只要其家人來寺通知一聲,料理亡人喪葬的各項工作都能根據亡者親屬的要求安排得井井有條,受到穆斯林民眾普遍的讚揚。新寺建成後擔任該寺寺師傅的有:蘇志惜、海志明、馬飛清、馬文杰、海繼芳、海東宏、蘇自文等。
為解決伊斯蘭教後繼無人的問題,南寺開設了常年性的經學班,經常有住寺海里凡6至10人,免費食宿;近幾年根據家長們的要求,還利用暑假開辦青少年阿語短訓班。有時還開辦中老年學習班,傳播了伊斯蘭文化,普及了教門知識。
1997年,寺管組長張菊雄自費赴麥加朝覲,市伊協為其舉行隆重的歡送歡迎儀式。他是我市解放後第一位哈吉,在市內影響很大。
由於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清真寺的條件越來越好,前往清真南寺作禮拜的穆斯林也越來越多。據初步統計,每天在寺參加晌禮的有50至60人;齋月每晚參加禮“特拉威哈”拜的有100多人,格德液近400人?,每周五參加聚禮的有200來人,每年大小開齋節參加會禮的有1000來人;每年“法圖麥節”來寺參加聽臥爾茲的女穆斯林也有500人左右。
1992年,出席邵陽市宗教工作會議的全體代表專程來寺參觀,普遍反映良好。
1995年,省伊協常委擴大會議於邵陽市南寺召開,讓該寺的建設與管理作了全面的展示。同年,該寺被省政府定為“湖南省重點宗教活動場所”;1997年10月被省伊協評為“湖南省五好清真寺”。
96年、97年、99年,省伊協在該寺舉辦了三期阿訇培訓班及第一屆“古蘭經”誦讀比賽,其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受到一致的稱讚。
1998年元月,中國伊協副會長馬賢,《中國穆斯林》編輯部負責人李文彩蒞寺視察,對該寺各方面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1998年6月,在中國伊協常委會上該寺被評為“全國模範清真寺”。
1998年初,寺管小組換屆,由市伊協統一改名為寺管委員會。張菊雄繼任寺管主任,張正良、張楚民擔任副主任,會計張靜心、出納海麗媛,保管蘇政,委員蘇建武。2001年因女鄉老的實際困難,會計改由馬文明擔任,出納改由蘇建雄擔任。
2003年下半年換屆,張菊雄繼任寺管主任,張楚民、馬文民擔任副主任兼會計,出納蘇建雄,保管蘇政,委員張和平、馬德良。
1999年,南寺被省宗教局評為“湖南省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南寺新址建成10多年來,已接待甘肅、新疆、雲南、河南、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外省、市來訪的穆斯林及長沙、株洲、湘潭、常德、岳陽、衡陽等本省來訪的穆斯林幾百人,客人們表示,該寺的一切都給他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0多年來,台灣回邵探親的海維瓊、馬煊、蔡子翱、張勘、香港楊興文阿訇等回族同胞30多人次來寺探訪,作禮拜,他們都對家鄉的教門感到滿意,對新寺的建設給予高度的評價。
此外,加拿大、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外國穆斯林6批23人蒞寺觀光,過宗教生活,他們看到宏偉高大的禮拜大殿時都感到特別的親切。斯里蘭卡莫勒染色有限公司總經理依克巴先生在市伊協舉行的歡迎茶會上說,清真南寺是他來到中國後感到最滿意的地方。
2001年元月,在中國伊斯蘭教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上,邵陽市清真南寺正式被授於全國模範清真寺光榮稱號,市伊協常務副會長馬子美為其領回一塊金燦燦的銅匾,使該寺成為全國三萬四千多座清真寺中101座姣姣者之一。
2001年4月底,省宗教局長陳樹林、副局長傅雷來寺視察,對完善清真寺的配套建設作了具體的指示。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在市公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清真南寺的正大門採用了蘇烈生的設計方案,由張菊雄負責,其他寺管會成員全力協助,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一座古典牌樓式的高大寺門巍然屹立於大殿前方。牌樓正上方的魏體“清真南寺”特別耀眼,第二層左右兩塊橫匾,棣書八個大字“愛國愛教、認主認聖”,秀麗端莊;牌樓下面兩邊的方柱上,行書對聯“誦古蘭解惑釋疑傳正教;遵聖訓憫人濟世播芳名”筆劃流暢,令人賞心悅目。以上橫匾與對聯皆由市伊協秘書長馬子美撰寫,並經馬賽良阿訇翻譯書寫成阿文,刻於牌樓的背面,形成一種中阿對照的獨特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