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縣陳村清真寺

邱縣陳村清真寺

陳村清真寺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87年),大殿有前殿、後殿、抱履組成,系“克爾自”式的建築。到清朝鹹豐十一年(1861年)被燒毀。同治五年(1867年)重修大殿一半。後又經過資金、物料的籌備、於光緒十二年(1888年)重修完畢。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清真寺坐落於村中心,它是一座始建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氣勢壯觀的清真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邱縣陳村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邱縣陳村回族鄉陳村
郵編:057450
現任教長;石雙清

簡介

陳村於明永樂二年(1494年)建村,該村位於老漳河古道東岸,傳說,歷史上因遭特大洪水,沉在淤泥下面,故取名沉村。後演變為陳村。陳村是邱縣回族聚居的大村,1984重新建立回族鄉。它位於邱縣老邱城鎮(當時的縣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處,距現在的縣府所在地城關鎮(新馬頭鎮)約1O公里,共有4411人,其中回族4055人,占全村總人口的91.8%,該村分四個行政村,即陳一村、陳二村、陳三村、陳四村。陳村清真寺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87年),大殿有前殿、後殿、抱履組成,系“克爾自”式的建築。到清朝鹹豐十一年(1861年)被燒毀。同治五年(1867年)重修大殿一半。後又經過資金、物料的籌備、於光緒十二年(1888年)重修完畢。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清真寺坐落於村中心,它是一座始建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氣勢壯觀的清真寺。它不但是邱縣所有清真寺之冠,也是冀南北較有名的清真寺之一,而且聞名省內外。這座清真寺的大殿建築總面積800平方米、殿頂呈兩脊三拱六角、挑檐四出,清雅美觀,頂脊高三尺余,上置獸頭昂首相背,另有罐錫疊迭,殿頂端安裝罐形寶瓶一對,中間鋼絲牽連,四季風天,嗡嗡長鳴,響聲悅耳,遠傳四方。挑檐遠挑飛出,如雄鷹展翅。殿前七級台階,台上四尺高花牆,三面隔以外罩鐵絲網。拱門頂山橫匾一塊,上有金字浮雕大草《古蘭經》文,秀麗精緻,莊嚴肅穆。32根合抱大柱,支撐著雕畫精徽的殿頂,更顯雄偉壯觀。刻著“開天古教”的大條石嵌置面牆正中、八盞八角吊燈懸掛其間,盞盞佩綴紅綢帶,在雕梁畫柱的映襯下,更覺富麗堂皇。整個建築布局精巧,結構嚴謹,古樸典雅,風格別致,是少見的古代建築。清真寺坐北朝南,占地7.8畝,大門樓3間,大門前有上馬石一對,高6尺余、門兩側蹲立石獅一對,威武雄視。大門裡東西廂房各3間,是當時的村辦學校,招收兩班學生教授漢語文。二進門裡有北進堂5間,是“海里凡”學習阿文的講堂,東側有東講堂5間,女寺3間,(女寺靠東南角有一獨院,北講堂3間,水房2間,門房二間、大殿3間)。大殿南北兩側原有講堂、學房3間,水房7間,寺院內共有房舍55間、水井二眼,另有牌樓一座,內立石碑7塊,其中記事碑一塊,記載著該寺歷史變遷和復興盛衰的史實,整個寺院以大殿為主,形成一個四合院式的龐大建築群。近百年來,雖經風雨侵蝕,戰亂破壞,寺內房屋設施多被破損,但唯有大殿仍然保存完好如初,但是到了1958年,寺內沒有了住寺教長,其他人員也回家了,門戶無人看管,院內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在“文革”’十年動亂中,寺內一切東西被抄一空,連寺內的宅基地也被劃分占用。大殿門面,抱廈均被拆毀,殿內的玉石吊燈被拿走,頂脊損壞,挑檐不全,牆斷、柱斜、梁歪,現在殿頂多處露頂,風天進土、雨天漏水,整個大殿搖搖欲墜。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引下,民族、宗教政策才逐步得以貫徹落實,清真寺的修茸才被重視起來,於1981年新建水房7間,成立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聘請了住寺教長,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1987年又新建講堂5間,但大殿只是維持現狀,雖搞了一些小的修補,但仍不直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