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岸鑼鼓

邱家岸鑼鼓

邱家岸鑼鼓是分布在浙江溫嶺市橫峰街道邱家岸村的以傳統打擊樂器為載體的傳統打擊樂。它創於清末(約在1910年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原專為舞獅伴奏,其套用逐漸拓寬,用於舞龍伴奏、喜慶典禮、舞台表演等。其形式也逐漸擴展,從行進式、單純打擊樂,演變穿插舞蹈動作、列隊式,變換隊形等。鑼鼓經也吸收了同類藝術之長處,得以更加完美。

簡介

邱家岸村位於溫嶺市橫峰街道南部,橫峰街道位於溫嶺市中心北側,境內平原沃野,河網交錯,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溫嶺中學的前身——宗文書院,就座落在境內,這裡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這一種民間打擊樂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之一。因而,在這方沃土上摧生了邱家岸鑼鼓。

歷史

清代末年,邱家岸農民自發組建舞獅隊,每年春節期間,在本地及鄰近鄉村開展活動。舞獅少不了伴奏,邱家岸鑼鼓應運而生。後來,滾龍也在橫峰一帶盛行起來,因而,邱家岸鑼鼓也隨之成為舞龍的伴奏。鑼鼓演奏代代相傳,套路逐漸增多,藝術逐步提高,孕育成很具地方特色的器樂曲。解放後,舞獅、舞龍在農村消失,邱家岸鑼鼓活動相繼在農村文化中淡出,但邱家岸鑼鼓畢竟是傳了下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邱家岸鑼鼓除經常服務於村落文娛活動外,還多次參加市級大型文娛演出活動。

目前情況

但是,目前邱家岸鑼鼓的傳承人均年歲已大,年輕人很少願意學它,面臨消失的處境。為了保護邱家岸鑼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街道文化站正在採取行之有效的積極措施,如將鑼鼓經編寫成曲譜,建檔保存;對老人演奏隊的演奏進行錄音、錄像、拍照等存檔;加強對年輕一帶鑼鼓演奏人員的業務培訓等等。

邱家岸鑼鼓的基本特徵是以行進表演為主,也可列隊或站場表演。

行進表演是作為舞獅,舞龍隊的先導,以其音響激越先聲奪人、吸引觀眾。在舞獅、舞龍時,鑼鼓改為站場伴奏形式,以其變化節奏、轉換樂曲、渲染氣氛、襯托獅、龍舞蹈。

列隊表演是隨鼓點,邊演奏、邊舞蹈、邊變換隊形。舞蹈動作簡單而粗狂,以氣勢見長,常常顯得活躍熱鬧,引人入勝。

行進表演配編

大鼓3隻、扁鼓3隻、大鑼2面、小鑼2面、叫鑼1面、大鈸2副、鬧鈸2副、金鈸2副。另加碰鈴、篤板、三號尖等。

列隊表演配編

大鼓3隻、扁鼓18隻、大鑼4面、小鑼2面、雲鑼2副、叫鑼2面、大鈸4副、鬧鈸2副、金鈸2副。

邱家岸鑼鼓的鑼鼓經主要有:《打擂》、《長大樓》、《字轉》、《二喚》、《慢八》、《三五八》、《滿堂紅》、《出鑼調》、《龍燈鑼鼓》等。

相關樂器介紹:

大鼓:直徑80厘米、高50厘米、有鼓環系提繩。

扁鼓:直徑40厘米、高18厘米、有鼓環。

板鼓:直徑25厘米、高15厘米、鼓面掌皮鼓心稍凸起、又稱單皮。

大鑼:直徑40厘米,中央部分略高,稱為鑼臍,鑼邊兩個鑼眼,穿提繩。

小鑼:直徑25厘米,鑼面斜形,有鑼臍。

雲鑼(或湯鑼):形似小鑼,鑼面斜度小,也有鑼臍,用鑼簽擊奏。

叫鑼:小似杯口,鑼面平而無臍,用鑼簽擊奏。

大鈸:直徑40厘米,蹭隆起稱鑼碗,碗頂有孔,穿皮條。每副兩片。

鬧鈸:直徑25厘米,有鑼碗比大鈸磁大。

金鈸(小鈸):直徑15厘米,形如鬧鈸。

碰鈴(撞鐘):半球形,直徑6厘米。

篤板:長方形、長15厘米,高、寬7厘米,中挖空。

三號尖:形似鎖吶,管長1.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