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烏魯孜節

哈薩克族節日"那烏魯孜"為哈薩克語,漢語意為:辭舊迎新、元旦日,也可以借宿為新年的第一天。那烏魯孜節是哈薩克人信奉薩滿教時期的產物,哈薩克人一直保持著這個節日。如今的哈薩克族已經改信奉伊斯蘭教,但是過那烏魯孜的習慣卻一直保留著。卻沒有改變。

基本信息

簡介

由來

那烏魯孜節日的來源據說和哈薩克族紀年法有關。哈薩克族在信仰薩滿教時期,有自己的紀年方法,是舊曆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十二生肖動物命名。哈薩克人就把農曆正月春分那天(陽曆三月二十二日前後)作為元旦,用的其實就是十二生肖紀年法。農曆的正月春分晝夜相等,是"交歲"的一天。於是,把辭舊迎新的這一天作為自己的節日來慶祝。
每年到了那烏魯孜節日,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屋內,修整棚圈,準備好豐富的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香噴噴的 “那烏魯孜”飯,它用大米、小米、小麥、麵粉、乳酪、鹽、肉多種食物做成的粥。在過節的這一天,為了表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念祝詞,祝願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其他食品還有哈薩克特有的馬腸、馬脖子,馬肋條,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全馬宴。
節日期間,哈薩克人穿著鮮艷的民族衣服,互相拜年,一起吃"那烏魯孜"飯,唱節日期間才唱的固定調子的"那烏魯孜歌",多才多藝的歌手“阿肯”們,即興添上自己喜歡的吉祥話作為歌詞進行彈唱,對唱。還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摔跤等,做繞口令、猜謎語等豐富多彩的遊戲。大家相互祝福,非常快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