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襄

邢襄

邢襄多指今邢台市。 “邢襄”是邢台市的別稱。因邢台市地域範圍大部分屬邢國故土,後來成為趙國開國之侯趙襄子的采邑,並多次成為趙國古都一襄都,故邢台市別稱為邢襄、邢襄大地。 商代祖乙遷都於邢,西周邢國為周公第四子的封國,戰國時期成為趙襄子封邑,趙成侯設為信都,秦末項羽在此封張耳為常山趙王,並改名襄國,取趙襄子之諡號也。漢改襄國縣。十六國時,石勒以襄國為都建立後趙,石虎改置襄國郡,隋代設為邢州,元代升為順德府,1925年北洋政府設立為順德市,1945年華北政府設立為邢台市,延續至今。

邢襄簡介

邢國故土

邢字古通“井”,井方國(邢國)是商代方國,距今有4000年歷史,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於堯山縣乾言崗,《詩經·國風》記曰:“出宿於乾,飲餞於言”。《史記》《竹書紀年》記載,商王祖乙九年(前15世紀)遷都於邢,邢為商都一百餘年,歷祖乙、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再遷後為極北之國,

商紂王在邢地沙丘(今河北中南部)建離宮,有酒池肉林,《帝王世紀》說“邢侯為紂三公,以忠諫被誅。

唐代邢州 唐代邢州

西周封周公旦第四子在邢國,成為周代53個姬姓封國之一,故地在太行山以東,故黃河以西,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征伐權的元侯之國,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載於史冊,在我國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商周時的“邢”而設邢州,按:始建於北周隋朝的地方二級政區,轄九縣:堯山(隆堯)、內丘、青山(內丘)、龍岡(邢台)、任縣、巨鹿、南和、沙河、平鄉。

公元1238年,蒙古窩闊台汗十年,元軍進駐邢州(今邢台市),當時邢州帥府諸公“擇時務所急者”在邢州進行了有名的“邢州大治。這項新政是元初政治的重要成就,具有深遠的影響,奠定了元朝的治國方略。

邢州在元、明、清時稱順德府,元朝(1262年)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升邢州名為順德府,屬中書省,至元二年升順德路,明復順德府,清沿明制,隸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德府,1925年切府城廂(橋東)設順德市;1945年設為邢台市,1983年設為河北省地級市-邢台。

趙國襄都

信都,別稱襄國,是今邢台縣的歷史名稱,先後隸屬趙郡 魏郡廣平郡襄國郡 巨鹿郡。

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在邢台築有檀台和信宮,設為趙國別都信都,《史記·趙世家》載:“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李公緒《趙記》云:“趙孝成王造檀台,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

《漢書·地理志》亦稱“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即說趙有信都.趙魏之戰,邯鄲失守三年,趙國以信都(今邢台縣)為根據,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

秦以趙國信都置信都縣,屬巨鹿郡,秦末漢初曾為趙王趙歇和張耳之趙國國都,東晉石勒以襄國為都建立後趙,石虎設為襄國郡為後趙陪都,北周封宇文招為趙王,仍都襄國,隋代改為襄國郡,後更名邢州,元代為順德府。

襄國郡/縣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改信都縣設為襄國縣,十六國時(352年)城毀於兵,縣廢併入任縣,北魏(496年)恢復,縣治東遷至今邢台開發區王塊鎮百泉村,襄國縣歷三國、兩晉南北朝,存在645年。

隋開皇九年(589年)襄國縣北置龍岡縣(邢台縣),以南置沙河縣(治所位於今邢台開發區)。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即以龍崗縣屬邢國故土、築有趙國檀台,遂改名邢台縣,延續至今。

龍岡(龍崗)歷經隋、唐、五代至北宋更名邢台縣,縣城一直與邢州順德府同城而治。

歷史記憶

歷史

人們以“邢襄”稱這塊土地,乃為表示其悠久的歷史。據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載,“邢襄”在古時屬冀州之地。商周時為邢國,戰國時為中山、晉趙等國,秦置巨鹿、邯鄲等郡。自漢代開始正式命名為幽、冀等州;隋代始稱邢州,唐置邢州總管;宋分河北為東、西兩路;元、明、清諸代,因首都設於北京, 河北為京畿重地,元屬中書省,明為北直隸,清置直隸省。 燕趙大地北控長城,南界黃河,西倚太行,東臨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態,自然、 人文景觀豐富多彩。

文化

古老的邢襄文化,樸實豪放的民風,造就了世代相傳的燕趙俠風。《隋書·地理志》稱這裡“悲歌慷慨”、“俗重氣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 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句名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亦曾讚嘆:“幽燕之地,自古多豪傑,名於圖書者往往而是”。的確,在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傑英雄輩出——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襄地俠士豫讓;有景陽岡赤手打虎的清河好漢武松。

邢襄大地

邢台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華北平原中部,晉冀魯三省之中。北緯36°50′~37°47′,東經113°52′~115°49′之間,東以大運河和山東省聊城市、德州市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晉中市毗鄰,北及東北與石家莊市、衡水市相連,南接邯鄲市。市域東西最長185公里,南北最寬80公里,總面積12456平方公里。

邢台市轄2個市轄區(橋西區、橋東區)、2個縣級市(沙河市、南宮市)、15個縣(邢台縣、內丘縣、臨城縣、隆堯縣、任縣、柏鄉縣、南和縣、寧晉縣、巨鹿縣、平鄉縣、新河縣、廣宗縣、威縣、臨西縣、清河縣),共19個縣(市、區)。

共有72個鄉、1010個鎮、26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代碼區劃名稱面積(k㎡)人口(萬)
130500邢台市12486726
130502橋東區6346
130503橋西區9950
130521邢台縣184835
130522臨城縣79722
130523內丘縣78829
130524柏鄉縣26820
130525隆堯縣74954
130526任縣43137
130527南和縣40537
130528寧晉縣103278
130529巨鹿縣63141
130530新河縣36618
130531廣宗縣50432
130532平鄉縣40634
130533威縣99462
130534清河縣50042
130535臨西縣54238
130581南宮市86149
130582沙河市85943
說明:根據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資料截至2014年年底。

地理環境

水文地貌

邢台地處太行山脈和華北平原交匯處,自西而東山地、丘陵、平原階梯排列 ,三者比例2:1:7,以平原為主。西部的山區和山前丘陵區,位於太行山東麓,海拔在100~ 1000米之間,主要山峰有十字格梁、吉道山、紫金山、凌霄山、北武當山、天河山、鼎梅山、孤山、仙翁山等, 最高山峰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中部、東部為河北平原(華北平原西北部)的一部分,中部以山前沖積平原為主,東部則為子牙河和古黃河系沖積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平原區緩崗、自然堤 、廢河道隨處可見,窪地較多,平鄉、威縣、巨鹿、廣宗、臨西、清河、新河、南宮東部八縣屬黑龍港流域,地勢低洼平坦,有寧晉泊、大陸澤兩大窪地。最低海拔僅20米。

邢台河流屬於海河流域子牙河和黑龍港兩大水系。滏陽河由南向北流經邢台市,分為滏西和黑龍港兩部分,衛運河掠東部邊境而過。滏西區的河流有交河、北沙河、午河、氏河、李陽河、小馬河、牛尾河、七里順水河、南澧河、沙洺河、留壘河、北澧河、滏陽河、滏陽新河等15條行洪河道。留壘河、沙洺河、七里順水河、牛尾河、白馬河、小馬河、李陽河等8條河道來水,匯集大陸澤,於任縣環水村匯入北澧、汦河、午河、北沙河、交河等流入寧晉泊,至艾辛莊匯入滏陽新河,流入衡水市。黑龍港區有老漳河、滏東排河、西沙河、索瀘河、老沙河、清涼江共5條骨幹排瀝河道;衛運河自臨西尖冢流入市境,沿臨西、清河兩縣邊界北去,於清河渡口驛出境,是冀魯兩省的邊境河流,境內長度為58千米。

氣候

邢台屬於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內溫差大,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在12℃-14℃,其中1月為最冷,平均氣溫在-2℃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達-20℃;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7℃,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1℃。這裡春季多揚塵風沙,氣候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氣溫潮濕;秋季天氣穩定、氣候涼爽;冬季雨雪偏少、乾燥寒冷。秋季出遊最為適宜。

公路運輸

邢台境內有京港澳、青銀、大廣、邢臨、邢汾、邢衡6條高速公路交織成網,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逾600公里;同時有106、107、308、鄭昔線、安新線、定魏線、平涉線、邢清線、邢左線等11條國道密布全境,通車裡程達892公里,此外邢台還有省道1634公里連通重要鄉鎮。邢汾、邢臨高速溝通晉魯,是二省最便捷的通道。已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兩環、六聯、八橫、十二縱加聯絡線”邢台“大十字”交通樞紐將全面形成。

鐵路線站

邢台已經形成“卅”字形鐵路網,有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廣客運專線、京九高鐵(在建)四條國家鐵路幹線縱貫南北,設有邢台站、邢台東站、清河城站、清河東站(規劃)等,邢黃鐵路、邢和鐵路(在建)橫貫東西,設有邢台南站、巨鹿站等。邢台鐵路客運可以直達全國除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台灣外的任意省份和省會。

邢台市火車站概況
站名類別等級建成時間途經線
邢台站客、貨運一等站1903年京廣線
邢台東站客運一等站2012年京廣高鐵
沙河市站客、貨運二等站1912年京廣線
清河城站客運三等站1996年京九線
南宮東站客、貨運四等站1996年京九線
臨西站客、貨運四等站1996年京九線
臨城站客、貨運1903年京廣線

航空機場

邢台機場項目被列入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4年1月2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邢台機場項目立項申請,民航業務性質為國內支線機場,邢台機場開通民航業務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此外計畫新規劃布局4個通用機場,主要用於城市公務及消防救援、旅遊救援、飛播、警用等,其中威縣機場已經建成,柏鄉機場已經獲批,平鄉機場、臨城機場已經被列入規劃。

軌道交通

邢台市城市捷運建設項目被列入2013-2020年規劃,一期計畫建設里程75公里。

公交客運

邢台市已開通城鄉公交線路174條,投入公車1290輛,轄區內170個鄉鎮,其中,100個鄉鎮已經開通公交,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率達61%。其中邢台公交總公司運營車輛上千部,運營線路74條,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套用了智慧型化調度系統,開通了市區至南和、沙河、任縣、內丘、皇寺五個衛星城及隆堯縣的公交線路,為大公交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邢襄文化

邢窯白瓷

“邢州白瓷甲天下”,邢窯是河北四大名窯之首,是中國白瓷發祥地。邢州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聖陸羽記載“邢瓷類銀似雪”;唐代李肇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詩人皮日休說其“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魂起”。邢窯創燒於北朝晚期,經過隋朝的飛速發展,到唐朝已達到鼎盛階段,成為中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邢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以後的花瓷、彩瓷出現奠定了基礎,是陶瓷史上一座輝煌的里程碑。邢州白瓷窯址先後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國家重點大遺址保護規劃、十大考古發現。

襄國鐵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而邢台鐵冶業亦為國之最早。早在兩千年前,邢台人就知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襄國是漢武帝時三大冶鐵基地之一。《順德府志》、《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沙河有磬山,漢魏舊鐵官也”。北朝東魏時,邢州的冶煉專家綦毋懷文成功發明灌鋼技術,並煉造出十分鋒利的“宿鐵刀”,灌鋼技術是17世紀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方法。宋宣和四年刻制的《大宋重修冶神廟碑記》曰,“順德之在河朔,為朝廷一襟要,其地多隆崗秀阜,坑冶之利自昔有之。”據當時統計,順德府綦村鐵冶司元豐元年(1078年)每年向國家交稅原額達217萬多斤。為北宋時期全國最大的冶煉中心,年產鐵量全國第一。邢州鐵冶,特別是綦母懷文的鋼冶,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典故傳說

邢台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了很深的文化內涵,約有二百餘條成語、典故源自邢台。

類別列表
成語破釜沉舟鹿死誰手舌燦蓮花頑石點頭民脂民膏鐵石心腸士死知己
雕蟲小技死有餘辜謙虛謹慎以一當十代人捉刀陽春有腳生吞活剝
酒池肉林穢言污語作壁上觀珠圓玉潤大儒縱盜左提右契笑不露齒
雨過天青飽以老拳淡掃蛾眉家常便飯怙惡不悛撥煩之才壺中天地
鷸蚌相危抱子弄孫千慮一得長夜之飲出將入相耳濡目染北道主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重賞之下,必有死夫刎頸之交齋居蔬食
典故姊妹易嫁頓悟成佛馮唐易老石勒聽讀時苗留犢紀昌學射南青北白
以人為鏡刑不隱親紙衣瓦棺大樹將軍丹書鐵券犯言直諫指腹為婚
漆身吞炭墮甑不顧身無可擊禁中頗牧扶清滅洋武松打虎四海測驗
趙氏孤兒沙丘宮變胡服騎射曹鼐不可
傳說千手觀音傳說周公與桃花女牛郎織女傳說清河縣武松與武大郎的傳說

非遺名錄

邢台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

邢台市國家級非遺名錄
序號名稱申報單位批次
1 邢台梅花拳 平鄉縣、廣宗縣 第一批
2 沙河藤牌陣 沙河市 第一批
3 隆堯秧歌 隆堯縣 第一批
4 邢台四股弦 巨鹿縣 第二批
5 梨花大鼓 威縣 第二批
6 威縣亂彈 威縣 第二批
7 廣宗太平道樂 廣宗縣 第二批
8 廣宗柳編 廣宗縣 第二批
9 隆堯招子鼓 隆堯縣 第二批
10 隆堯澤畔抬閣 隆堯縣 第二批
11 梅花拳(威縣) 威縣 第三批
12邢窯陶瓷燒制技藝邢台市第四批
13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威縣第四批
14王其和式太極拳任縣第四批

風景名勝

邢台有國家4A級景區7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2012年全年國內旅遊接待人數1054萬人次,國際旅遊接待人數2.29萬人次。邢台市東臨大運河,西依太行山,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境內有萬里長城、京杭運河、邢國墓地、大唐祖陵、千年邢窯、大開元寺、清風樓、達活泉、梅花拳等人文遺產,也有崆山白雲洞、邢台峽谷群、天河山、雲夢山、紫金山、凌霄山等自然名勝。邢台還是革命老區,有抗日軍政大學、冀南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駐地、冀南革命紀念館等紅色革命遺址。邢台自然人文景觀眾多,西部太行山的長城和東部的京杭大運河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山白雲洞和邢台峽谷群,天河山、雲夢山、九龍峽、紫金山、北武當山等自然名勝風光旖旎,還有邢台古城、扁鵲廟、漢牡丹、普彤塔、邢窯遺址、開元寺、天寧寺、清風樓、火神廟、府文廟等。

旅遊景點

綠旅遊旅遊景

邢台市旅遊風景區 
分類名稱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邢台段)京杭大運河(邢台段)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崆山白雲洞邢台峽谷群
國家地質公園臨城國家地質公園邢台峽谷群
國家森林公園前南峪國家森林公園蠍子溝國家森林公園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英談村王硇村
AAAA級景區崆山白雲洞邢台峽谷群天河山
扁鵲廟前南峪九龍峽
雲夢山

古典景觀

邢台市古典景觀 
順德府十二景太行疊巘大陸澄波堯山聖跡鵲廟仙跡
達活龍湫郡樓遠眺古剎春遊百泉鴛水
雉堞荷香龍崗霜月檀台煙雨宮牆柏影
邢台八景郡樓清風野寺鐘聲達活名泉玉泉夕照
鼎梅晴雪仙翁古洞柳溪春漲鴛水靈井

文保單位

邢台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邢台新發現文物有1677處。其中,萬里長城(邢台段)、京杭大運河(邢台段)已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邢台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序 號名 稱年 代位 置
1東先賢商代遺址商代邢台市區
2邢國墓地周代邢台市區
3開元寺唐代--清代邢台市區
4天寧寺前殿唐代邢台市區
5邢台道德經幢唐代邢台市區
6宋璟碑唐代邢台市區
7鹿城崗遺址東周邢台市區
8南賈鄉石塔唐代邢台縣
9扁鵲廟漢代--清代內丘縣
10唐祖陵唐代隆堯縣
11邢窯遺址隋唐宋內丘縣、臨城縣、邢台市區、邢台縣
12柏人城遺址戰國隆堯縣
13普利寺塔宋代臨城縣
14祁要村遺址新石器時代臨城縣
15臨清古城遺址北魏--金代臨西縣
16平鄉文廟大成殿宋代平鄉縣
17普彤塔漢代--清代南宮市
18後底閣遺址北朝南宮市
19義和拳議事廳清末威縣
20大運河隋代-清代清河縣、臨西縣
21明長城明代邢台、內丘、沙河

風民俗

地薄人眾,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漢書·地理志》)

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傷於遲重。(《隋書·地理志》)

質厚少文,氣勇尚義。(《宋史·地理志》)邢州土厚水甘,人物產於其間者多實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樸。質厚少文,氣勇尚義。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男勤耕稼,女修織紉,急公後私,尚於周恤,燕趙慷慨之風猶存。(《順德府志》)古邢州之地,其地沃饒,其俗樸厚,其人尚義。(《平鄉縣誌》)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南和縣誌》)土厚民淳,俗勤而儉。(《堯山縣誌》)邢俗純厚。(《邢台縣誌》)三大禮俗:一,婚禮,定親要經過查“八字”,對屬相,換庚帖,然後下彩禮,擇吉日完婚。二,喪禮,死了人要舉行喪禮,喪禮分:停靈、入殮、設祭、下葬等程式;三,祭禮,清明節祭祖掃墓,十月初一送寒衣,春節請祖宗到家進行祭奠。

地方特產

地方物產:威縣三白西瓜、沙河馬場梨、隆堯澤畔藕、雞腿大蔥、邢棗仁、巨鹿枸杞和金銀花、邢台板栗、寧晉雪花梨和鴨梨、沙丘梨、洛陽梨、百泉稻、平鄉黃芽白、串枝紅杏、今麥郎速食麵、華龍面、空心掛麵、古順酒、泥坑酒、水仙花酒、華豐糕點、燕京啤酒、桐泰祥糕點、酸棗面,漿水蘋果、邢台柿餅等; 風味小吃:邢台鍋貼、白牌燒雞、威縣火燒、廣宗薄餅、臨西餅卷肉、清河菜豆腐、邢台包、黑家餃子、隆堯羊湯、臨城醃肉,大鏊煎餅,道口燒雞,五靈脂 水波臭豆腐 、內丘掛汁肉、邢台燜餅,南宮香腸,臨西醬菜、順德油條、魏莊熏雞、炸布袋、邢台饊子、邢台大鍋菜、七里口鬼子肉、尚書粉皮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寧晉鴨梨,南和金米,富崗蘋果、滏河貢白菜,澤畔藕

邢襄大地,人傑地靈,古往今來,湧現出的民族英雄、帝王將相、先哲聖賢、科技精英、社會名流、能工巧匠、藝苑巨擎、俠客義士、忠烈豪傑不可勝數!

邢襄名人

1、中醫聖祖—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 戰國神醫,原名秦越人,晉國大夫趙簡子為了答謝扁鵲治病之恩,將邢地中丘(今邢台內丘)蓬山4萬畝土地賜封予扁鵲,秦越人接受了這份賜封,在此居住下來,上山採藥,入鄉巡醫。邢人尊稱其為神醫扁鵲(上古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醫術高超,擅長各科,名聞天下。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內丘扁鵲廟早在漢代便已建立,宋嘉佑初年,宋仁宗患疾,遣使至邢州內丘扁鵲廟求醫,病癒賜封扁鵲“神應王”之號。

2、戰國名將—李牧

李牧(?-前229年),柏人(今邢台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為趙國後期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封爵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3、大賢良師—張角

張角(?-184年),巨鹿(今邢台平鄉)人,黃巾起義的發起者,太平道的創始人。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以 善道 教化天下,被尊為"大賢良師"。他精通符咒治病之術,深切影響了中醫學祝由科的發展。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 由於當時社會腐敗,民不聊生,張角就順勢而起,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民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4、後趙右侯—張賓

張賓(?—322年),一說南和人,一說內丘人,後趙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右侯、大執法,曾自比張良,為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第一謀士,史稱“機不虛發,算無遺策”。他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任命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但能為官清廉,謙虛謹慎,深受石勒和群臣的尊重。石勒追封其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

5、北魏司徒—崔浩

崔浩(?-450年),邢台清河人,北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司徒。崔浩長相如美貌婦人,曾自比張良,深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是南北朝時期第一軍事謀略家,史稱”料敵制勝、變化無窮“。作為統一戰爭的謀主,崔浩參與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軍事決策,輔佐北魏成功敗胡夏、滅北涼、擊柔然,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

6、天可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649年),祖籍邢州隆堯,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從軍,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被立為太子。不久即位,年號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7、貞觀名相—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邢州巨鹿人,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魏徵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開元名相—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人,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十七歲中進士。歷任義昌令,上黨尉、監察御史,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黃門監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經武周、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9、天文學家—僧一行

僧一行(673-727) ,邢州巨鹿人,原名張遂,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佛學家,精通佛學、道學和天文學。一行早年學道,精通太乙遁甲,被道家尊為六通國師。一行作為高僧,撰寫了權威著作《大日經疏》,確立了唐代密教的理論體系,被佛家尊為中國密宗二祖。一行作為天文學家,組織領導了世界上第一次天文大地測量,編制了《大衍曆》,創造了水運渾天儀、黃道游儀等,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國際小行星組織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10、五代明君—柴榮

柴榮(921年-959年),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隆堯縣),生於邢州龍崗(今邢台縣)之別墅,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廟號世宗,在位期間,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為己任,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文治武功,震懾夷夏,是結束中唐以來中國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

11、清風宰相一范質

范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廣宗(今邢台威縣)人。五代後周時期任宰相兼兵部侍郎、副樞密使、蕭國公。 曾編定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直接來源於此。 周世宗臨終託孤,命范質和趙匡胤為顧命大臣。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仍任命范質為宰相,封為魯國公。去世,臨終時“戒其後勿請謚立碑,自悔深矣”。朝廷追贈其為中書令。著有《范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12、打虎英雄—武松

武松,邢台清河人,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北宋義士,原為宋江部下三十六員頭領之一(《大宋宣和遺事》),後被施耐庵據此塑造成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血濺鴛鴦樓後,改作頭陀打扮,江湖人稱“行者武松”。曾在景陽岡上空手打死一隻吊睛白額虎,“武松打虎”的事跡廣為流傳。在征討方臘的戰鬥時,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後班師時武松在六和寺出家,被封為清忠祖師,素有”馬上林沖,馬下武松“之說。

13、大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 ,邢台縣人,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和儀器製造專家,是十三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官至都水監、太史院令。郭守敬不僅主持了西夏治水、大都治水、開鑿通惠河和黃河探源的壯舉。還主持了當時世界最大規模的四海測驗,編制出中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曆法《授時曆》,創製和改進了簡儀、渾天儀、立運儀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14、元朝設計師—劉秉忠

劉秉忠(1216年—1274年),邢州(今邢台市)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學者,自號藏春散人,作為元初重臣,他”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是元上都、元大都(北京城)和元朝政治體制、國號的設計者,被譽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官至太保、太傅、太師,封趙國公、常山王,諡號文貞、文正。劉秉忠貫通三家,早在明代就被尊為儒家聖賢,早年學道,精通易學,奇門遁甲之術天下第一,為道教六丁神祠開壇闡教的第一代宗師,劉秉忠曾出家為僧,法號子聰,是佛教劉太保宗的開創者。

15、狀元宰相—曹鼐

曹鼐(1402年-1449年),邢台寧晉人,明朝政治家,宣德元年中鄉試第二,任代州訓導,改派江西泰和縣典史。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狀元,官至吏部左侍郎、內閣首輔(宰相)。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遇難。贈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襄。英宗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被譽為狀元宰相。

16、烏頭宰相—魏裔介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號貞庵,直隸柏鄉(今邢台市柏鄉縣)人,清初大臣。順治三年進士,歷官工科給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諡文毅。魏裔介入閣辦理國家大事時年僅40餘歲,鬚髮皆黑,稱為“烏頭宰相”。史稱“清初相業,無出其右者” ,後人評價他條陳時事、“敢言第一”,清初“諸大典”多依其“奏議所定”。

17、四大名旦—尚小雲

尚小雲(1900年一1976年),名德泉,字綺霞;邢台市南宮縣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京劇“四大名旦”。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18、紅軍名將—董振堂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邢台市新河縣人,原紅五軍軍長,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寧都起義後出任紅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後升任紅軍第五軍團總指揮。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被毛主席贊為“常勝將軍”。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後,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為保障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戰功,得到“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在董振堂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19、全國勞模—呂玉蘭

呂玉蘭(1940年-1993年),邢台市臨西縣人,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中,她聽黨的話,積極帶領民眾戰天鬥地,改變了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逐步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成長為聞名全國的女勞動模範和女省委書記。她堅持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嚴要求。作風正派,廉潔奉公,是一位深受民眾愛戴的好乾部。呂玉蘭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同志曾親筆撰寫文章深切懷念呂玉蘭。稱讚其為“‘高風昭日月,亮節啟後人”。

20、改革先驅—任仲夷

任仲夷(1914年-2005年),邢台市威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驅,鄧小平麾下的2位改革元勛之一(谷牧、任仲夷)。1945年邢台解放後,任邢台市第一任市委書記兼市長。新中國成立以後歷任哈爾濱市委書記、黑龍江省委書記、遼寧省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等職。1980年,鄧小平同志點將任仲夷主政廣東,任仲夷帶領廣東人民大膽解放思想,為改革開放事業殺出了一條血路。1979年,廣東省還是一個邊陲農業省份,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23位,當五年後任仲夷離任時,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一。

21、戰鬥英雄—楊春增

楊春增(1929-1952),河北邢台沙河人,抗美援朝的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排長。在金城郡座首洞戰鬥中,率一個班堅守541陣地,從拂曉激戰到下午三時,殲敵二百餘人,彈盡糧絕之際,他拉燃了最後一枚手雷衝進敵群,炸死十多名敵人而犧牲。被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有根據楊春增的故事改編的京劇《英雄楊春增》和電影《英雄兒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