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喜

邢永喜,1870年生於楊村,曾用藝名鮮牡丹,坐科永勝和班。 武旦,以擅演武戲著稱,拿手戲為《取金陵》、《搖錢樹》、《樊梨花斬子》等。

基本信息

邢永喜,1870年生於楊村,曾用藝名鮮牡丹,坐科永勝和班。
永勝和班是戲曲史上著名的演出團體。原為梆子班,同治四年(1865)成立於寶坻縣。十九世紀末,梆子演員兼習皮簧者日益增多,永勝和便成為梆子、二簧(京劇前身)“兩下鍋”的班子。領班人為張國泰,共培養了四科藝徒。該科培養的旦角演員藝名皆以“燈”字命名,其他行當皆以“永”字命名。如程永龍、吳永順、潘永真、劉永奎。邢永喜也為永字輩,工刀馬花旦、武旦,以擅演武戲著稱,拿手戲為《取金陵》、《搖錢樹》、《樊梨花斬子》等。
由於邢永喜扮相俊美,動作灑脫,在晚清天津戲劇舞台上頗為叫座。大紅大紫之後,由於被人嫉妒遭毀容,幾次痛不欲生,最後在同科師兄弟程永龍、劉永奎、畢永才等勸說下總算把傷養好。由於面容被毀無法演出,被迫離開舞台。失業後他陷入極端困苦之中。後來,由於演出《跳加官》需要戴著面具,對於邢永喜來說正好一舉兩得,於是在師兄弟的幫助下,就以演出帽兒戲《跳加官》為職業,並以蟒袍“變臉”絕活而繼續揚名天津舞台。
所謂《跳加官》,是指正戲開演前的獨角舞蹈戲(也稱帽兒戲)。“加官”寓意加官進爵。過去在戲園開戲時都要擂鼓三通,稍靜後由“加官”在小鑼伴奏下上場。演出時,“加官”臉戴面具(俗稱“加官臉兒”),身穿蟒袍,手持緞制可變條幅,上書“天官賜福”、“加官進祿”等字樣。然後一手持牙笏,一手持元寶,做出不同的舞蹈動作(行話稱之為“醉步”)。《跳加官》只有動作,沒有唱念。過去,加官一般都由老生或者小生扮演。還有一種旦行,稱為女加官。後來,表演加官的多由底包扮演。
據《京劇藝術在天津》一書記載,邢永喜為了把帽兒戲演好,苦練各種身段,並為適應當時堂會的臨場彩頭,特製了一件多種顏色的“加官蟒”。這件蟒袍演出時可以變換各種顏色,類似於川劇的變臉藝術。演出時一撩蟒袍,然後迅速背過去,蟒袍由綠色變成黃色,再到一個段落時又由黃色變成紅色。“變臉”結束後,加官把一個特製的大元寶從蟒袍內變出來,向事先等候在台下的堂會主人扔出去。主人接起後,徑直將元寶擺在正堂,一出象徵吉祥喜慶的帽兒戲終場。人們被其精湛的技藝所震撼,台上台下歡呼雀躍,掌聲叫聲疊加,聲如鳴雷。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台上的邢永喜是那么的風光,而到了台下,沒有了那幅隱藏瘡疤面具的遮掩,就又陷入難以名狀的苦痛之中。1938年,在一個淒風苦雨的日子裡,他終於帶著創傷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