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邢台市下轄邢台縣]

邢台[邢台市下轄邢台縣]
邢台[邢台市下轄邢台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邢台縣,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邢台縣原名龍崗縣隸屬於邢州(順德府),公元1120年北宋徽宗趙佶因此地原為邢國轄域且築有檀台,遂將龍崗縣改為邢台縣。三十三年(1945年)順德道改為邢台市,市縣同名,沿用至今。 2013年,邢台縣下轄17個鄉鎮、1個街道、581個行政村,總面積1847平方公里,總人口34萬人。邢台縣是郭守敬的故里,也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曾經辦學的地方。 2012年,邢台縣財政收入為11.2億元,公共財政收入為44357萬元。全縣財政收入完成112019萬元,占年度預算100%,同比增長17.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3952萬元,占年度預算121.6%,同比增長46%。全縣公共財政支出127201萬元,同比增長13.2%。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邢台[邢台市下轄邢台縣] 邢台[邢台市下轄邢台縣]

邢台縣,秦為信都縣,漢稱襄國縣,隋改名龍岡縣。

據<元和郡縣誌>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封周公四子姬苴為邢侯,置邢侯國。

公元前661年,強狄犯邢,邢遷都於夷儀(今邢台縣西漿水村附近),邢侯在此建行台一座。<史記·趙世家>稱;“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

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即以此地原為邢國轄域且築有檀台(行台),遂將龍岡縣改名為邢台縣。今邢台縣境,在春秋時期先為邢國之域,邢滅屬衛,後為晉地。

戰國時為趙國轄地。秦代在此置信都縣,屬邯鄲郡《秦集史》。

“秦兼天下,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按:譚其驤《界址考》,此縣亦當屬邯鄲郡”。

秦末,劉、項相爭,項羽占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並改信都為襄國。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又改置襄國縣,故城在今邢台市南百泉村(<順德府志>載;“古城在府城南百泉村,遺址尚存”),屬冀州趙國(景帝三年國廢改為邯鄲郡,五年復封趙國)。

東漢時,襄國縣先為冀州趙國(初為趙郡,建武五年封為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隸冀州魏郡。

三國、魏時,襄國縣更隸冀州廣平郡(黃初二年,析魏郡置)。

晉代,襄國縣屬司州廣平郡,後省入任縣。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析任縣地復置襄國縣,並遷治今邢台市,初屬司州廣平郡,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改隸北廣平郡。北齊時廢易陽縣(今永年縣)併入襄國縣,還隸廣平郡(北廣平郡廢)。北周時,析襄國縣地復置易陽縣,襄國縣改隸襄國郡(周置、治在襄國縣)。

隋代,襄國縣初為襄國郡治、領;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改隸洺州,並於九年更名為龍岡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邢州,治、轄龍岡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隸襄國郡。

唐代,尤岡縣為河北道邢州治、領(天寶元年罷州為鉅鹿郡,至德二年廢郡復為邢州)。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龍岡、內丘兩縣地置青山縣(今內邱縣),五年即廢。

五代時,龍岡縣繼為邢州治、轄。宋時,龍岡縣初屬河北路邢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龍岡縣更名邢台縣,改隸河北西路信德府;金時,於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降信徳府為邢州,仍屬河北西路,繼領邢台縣。

元代,邢台縣初為真定路邢州治、領;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世祖至二年(公元1265年)又改為順德路,一直轄邢台縣。

明代,邢台縣屬京師順德府。清時,為直隸省順德府。

民國初,邢台縣屬直隸省冀南道(後改稱大名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初劃屬河北省第十五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邢台縣城為日寇占據,其轄域屬太行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創立晉冀魯豫邊區,轄太行區。邢台縣分為邢西、邢東兩縣,均屬太行區之六專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3年)邢西、邢東兩縣合併為邢台縣,仍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六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0月邊區調整行政區劃,邢台縣改隸太行區一專區;同年12月,邢台縣又分為邢西、邢東兩縣,其縣城(今邢台市)設為邢台市,同屬太行區一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再次調整行政區劃,邢西、邢東合併為邢台縣,屬大行區一專區,邢台市為太行區直轄。1948年9月,建立華北行政區,邢台縣即隨太行區一專區歸屬。

1949年6月,邢台縣解放。同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太行區即行撤銷,邢台縣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邢台縣仍屬邢台專區。

1958年4月23日撤銷邢台專區,邢台縣改隸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將邢台市和沙河縣併入邢台縣。

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改歸邯鄲市轄。

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台專區,邢台縣還屬;同年7月9日,析置邢台市和沙河縣,邢台縣即復原制,仍屬邢台專區。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繼轄邢台縣。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改稱邢台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邢台縣下轄17個鄉鎮、1個街道、581個行政村。

豫讓橋街道南王段、呂家屯、界家屯、高家屯、蔡家屯、新合莊、東郭莊、三合莊、北張、南張、長信、辛店、白塔、翟村、永興、先於、北張家屯。
東汪鎮東汪、王莊、華莊、王麻、郝麻、任麻、趙麻、大賢、東靜庵一、東靜庵二、武家莊、東小汪、前晉祠、後晉祠、袁家店、景家屯、黃家屯、七里橋、西靜庵。
南石門鎮南石門、西石門、東石門、中石門、南尹郭、中尹郭、北尹郭、北崗西、南崗西、南賈鄉、大賈鄉、尹賈鄉、南先賢、北先賢、大桃花、小桃花、火石崗、東紅莊、大陳莊、小陳莊、南小郭、西小郭、前青峪、皇台底、姚坪、坂上、新牟、崔路、東高、西高、南高、周公、大石頭莊、小石頭莊。
羊范鎮羊范、喉咽、大路、小路、南唐、北唐、固坊、伍仲、祁村、王村、中堅固、西堅固、東堅固、許堅固、東候蘭、西候蘭。
晏家屯鎮晏家屯、北景家屯、席家屯、趙家屯、薛家屯、蘇家屯、陳家屯、北小呂、王家莊、新野河、北蓋宗、北王段、豐裕、東石、太平、心長、龐馬、辛莊、大色、石相、新興、城界、羊村、孝子。
王快鎮王快、南廠、北廠、北屋、南市、東市、河會、百泉、孔橋、前樓下、後樓下、西樓下、南市屯。
皇寺鎮皇寺、衛魯、沙峪、小河、八方、南莊、談話、垴上、徐村、北莊、岳溝、東寺、蘇村、張安北、李梅花、尚梅花、韓梅花、黃梅花、南青山、西青山、河上溝、東張馬、西張馬、堯子溝、石相河、軍劉莊、呂家洞、觀音坑、大百工、小百工、東羊臥、西羊臥、西召莊、東召莊、袁家莊、豐來峪、東翟溝、磨鐮崗、崔家莊、溫暖河。
祝村鎮祝中、祝南、祝北、吳村、李道、石北、石西、石東、大呂、雙樓、河曲、任住、吳城、前屯、後屯、中興、鐵樓、洛村、南張家屯、東孟家莊、王家屯、北康莊、武家橋、辛興鋪、西大樹、東大樹、西大樹、東孫彩、西孫彩、張家莊、唐家莊、南小呂、南蓋宗、閻家莊、相家屯、永紅莊。
西黃村鎮西黃、樹森、黃店、北河、西河、馬寨、塔西、南會、北會、咀子、旮旯、莊窠、賈溝、小埝、馬河、岳垴、西嶽、東嶽、徘徊、黃旮旯、東井莊、西井莊、南於溝、南小莊、連牛田、西牛田、東牛田、脫鎖溝、北東山、龍尾尖、南會裡、後河岔、李家莊、桐花嶺、東牛莊、豆爾莊、葫蘆峪、韓家莊、寺北坡、孔家莊、西川口、東川口、東侯峪、西侯峪、於家莊、前馬廠、後馬廠、鞏家莊、前青峪、王爾莊、西尚家莊。
將軍墓鎮將軍墓、磨石莊、孟家咀、白石峪、李家溝、李王莊、西花溝、金茶院、東楊溝、墓南峪、白虎莊、半天垴、北寺溝、南溝門、立羊河、前岔河、古道、柏峽、庵峪、草峪、橫嶺、潘口、上坡、皮莊、前灣、內陽、牛旺、大莊、折戶、峽底、下坡、熊戶、石井、野河、西牛家莊、南梁元店、北梁元店。
漿水鎮漿水、寨寒、水門、峪口、河東、潮子、坪上、前掌、後掌、大河、安莊、馬蘭、安上、上寺、南口、下店、賈莊、石善、翟溝、川林、大寨、寨上、滑子、下寺、前棉花溝、後棉花溝、菜樹溝、宋家峪、翟溝門、後禪房、前禪房、營房台、李官莊、呂家莊、父子崗、前補透、後補透、栗樹坪、珍珠套、西棗園、白楊溝、八里丈、前南峪、後南峪、清沙坪、官德峪、南寺溝、坡子峪、馮家溝。
路羅鎮路羅、左坡、塔溝、石店、大營、趙洪、葦峪、寺子、楊莊、小莊、坡子、惡石、魏莊、英談、井峪、東溝、杜旮旯、念兒溝、清家溝、燒絲岩、魚林溝、茶舊溝、血流峪、牛豆台、早園台、小戈廖、大戈廖、賀家坪、前偏梁、東王乾、西王乾、桃樹坪、趙家溝、天明關。
會寧鎮會寧、蘭羊、時村、霍樓、永富、東羊、西羊、口頭、興華、中莊、梅花寨、西南莊、南尚汪、北尚汪、西沙窩、東沙窩、畢支江、尹支江、武支江、傅家溝、東良舍、南良舍、北良舍、小良舍、韓爾莊、大夫莊、景劉莊、張爾莊、上馬莊、董家溝、尚汪莊。
白岸鄉白岸、西口、大魚、南水、清泉、前坪、許家、大西莊、小西莊、賈道灣、後大嶺、前大嶺、麥條溝、王山鋪、白岸口、芝麻峪、西就水、南就水、尚家莊、朱文坪、杦溝洛、黃家台。
北小莊鄉北小莊、西石善、小石善、東石善、宋家溝、李家峪、北天井、鮑家莊、白楊莊、條子峪、北會裡、霍家溝、田家莊、馬廠溝、軍營、趙溝、戈廖、雀寨、郝莊、寺溝、溝底、焦莊、劉溝、石曹、北於家莊、北張家莊、北於家溝。
太子井鄉西太子井、東太子井、石坡頭、東牛峪、西牛峪、白家莊、東柏山、南柏山、西柏山、土嶺、龍化、峰門、曹溝、馮莊、唐寺。
城計頭鄉城計頭、范才峪、羊爾莊、前教場、後教場、麥地灣、磨盤峪、李辛莊、前溝近、後溝近、善峪溝、梨水、花木、坡廟、趙峪、白崖、馬峪、馬溝、謝溝、坡底、菜峪、押石、白垴、左莊、靳溝、宋莊、七林、喬莊、陳莊、報台、道溝。
冀家村鄉冀家、西莊、桃樹、南台、穆叩、北口、東莊、營里、鄭家莊、胡家樓、安子垴、上稻畦、下稻畦、石板房、小葦峪、禪林院、馬莊溝、老道旮旯。
龍泉寺鄉龍泉寺、安子溝、白石溝、後東峪、前東峪、戴鳳莊、南野河、老倉會、中和莊、張家峪、前熬峪、後熬峪、前柳峪、後柳峪、梭兒峪、南和莊、白凡石、後柳峪、大寨門、奚家垴、南天井、西上莊、張馬溝、前盤石、峨嶺底、南東山、老莊窠、東上莊、車尖後、落兒峪、上東峪、北和莊、滹沱、營頭、張溝、元莊、莊當、龐會、崔峪、趙羅、王峪、板橋、李峪、柳林、河下、溝門、八岩、南孟家莊、小龍泉寺。
宋家莊鄉宋家莊、放甲鋪、大葦峪、路家莊、後山頭、前山頭、北明水、三官廟、上南峪、蒿黃峪、四里營、槐樹莊、北坦峪、南坦峪、前坦峪、中坦峪、富家坡、大北溝、崇水峪、甄家莊、曹家台、前白乜掌、後白乜掌、西武家莊、北孟家莊、金鑫、鎖簧、北店、藏峪、北坡、西峪、土垴、杜樹、沙角、廟溝、廟底、西店、澤算、鳳凰。

地理環境

邢台縣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總面積1847平方公里。

人口

截至2013年,邢台縣總人口34萬人。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邢台縣探明的礦種有菱鎂、石英、藍晶石、煤、鐵等30多種,其中藍晶石儲量200萬噸,居全國第一;菱鎂儲量3390萬噸,居全國第三位。

經濟

2012年,邢台縣財政收入為11.2億元,公共財政收入為44357萬元。全縣財政收入完成112019萬元,占年度預算100%,同比增長17.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3952萬元,占年度預算121.6%,同比增長46%。全縣公共財政支出127201萬元,同比增長13.2%。

社會事業

通訊

2008年邢台縣鋪設光纜1580公里,使山區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80%的村實現了國內、國際直撥,絕大多數農戶安裝了電話。

廣電

2010年廣播電視業在山區迅速普及,該縣建成了廣播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差轉台各一座,鋪設有線電視幹線網320公里,分支網300公里,用戶分配網1500公里,使山區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使山里人身居山溝,足不出戶也能與外界溝通,接受新思想,了解新事物。

邢台縣風光 邢台縣風光

電力 2007年已建成110千伏變電站6座,35千伏變電站16座,35千伏線路157.73公里,10千伏線路1886.65公里,使山區村村戶戶通了電。

醫療

2007年為了提高健康水平,山里人也不再人畜同飲一河水,村村實現了自來水化;山區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合作醫療診所,人人參加新農合,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小病不出村,大病治的起,解決了民眾就醫難,山區就醫更難等問題。

教育

2008年教育事業更是山區建設的重點之一。隨著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長,山區的孩子已徹底告別了“複式班”,山區建有中學10座,國小44座,教育設施配套齊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已引進山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達到了100%。

文化

2007年為滿足民眾需要,村村建有村民活動中心和文化室、圖書室,邢台縣已建成生態文明村360多個。

城市建設

新農村建設,從2004年開始,在邢台縣紮實開展了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建成生態文明鄉鎮2個、文明生態村239個,湧現出了前南峪、南溝門等一批創建先進村,闖出了一條山區農村創建生態文明村的新路子,2006年被評為邢台省生態文明村創造先進單位,經驗在邢台省推廣。

社會保障

農民民眾就醫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縣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建立村衛生所93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10個,消除了醫療“空白村”。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廣,邢台縣30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2.1,為14.62萬人次報銷醫藥費1415.4萬元,2006、2007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邢台省新農合工作先進單位。

農民培訓成效顯著,縣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實施“陽光培訓”工程,2004年以來培訓農民20萬人次,轉移輸出勞動力4萬餘人,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首創了“信訪超市”,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基層信訪工作新路子,經驗在中國推廣。

基層幹部管理科學,出台了《農村幹部規範化管理辦法》,將邢台縣農村幹部的工資全部納入縣財政統一發放,讓農村幹部吃上了“皇糧”;對村幹部實行雙管理、雙述職、雙考評、雙掛鈎的“四雙”管理模式,切實規範了農村幹部行為,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雙擁”工作實現了邢台市零的突破,2007年我縣被評為“中國雙擁模範縣”。

交通

2007年6月3日,隨著邢台縣白岸鄉王山鋪村至明水村最後一段水泥路面的鋪設完工,該縣32個行政村69.8公里村村通油路改造任務順利完成,同時標誌著邢台縣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告竣,邢台縣581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瀝青)路。

邢台縣所有縣、鄉、村公路全部達到等級公路標準,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標,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283.425公里。

歷史文化

歷史文物

名勝古蹟有螭首造像碑、張角寨、北魏造像碑、透鈴碑、劉秉忠墓、郭守敬墓等;邢台市七里河御路石橋、邢台縣英談石寨等古建築8處;邢台市直隸第四初級師範學校舊址及侵華日軍碉堡等近現化重要遺蹟及代表性建築3處。

語言文化

邢台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的冀魯次方言區(舊稱“冀魯官話區”)。由於邢台歷史上處於直隸山東交界地帶,且有兩省六縣的“飛地”夾雜其間,地理複雜、風俗特殊,所以邢台的方言具有“源流駁雜、語彙豐富”的特點。

風景名勝

邢台城的傳說

邢台縣風景 邢台縣風景

小時候,就聽到一個美麗的傳說,說咱們邢台市還有一個名字,叫臥牛城。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太行山東坡也就是我們邢台這一片兒,是一片水泊和沼澤地,這裡住著一個十分兇惡的黑龍,它時常作怪,害得方圓百十里不見人煙。後來黃飛虎在澠池沙場戰死時,他的坐騎——五色神牛像發了瘋似地翻山越溝,泅水渡河,一直向北奔跑,尾巴向東一甩,頭向下一垂,把牛韁繩東西橫壓在脖子下面,就斷了氣兒。神牛顯形恰好被在太行山打柴的姬運和姬生兩兄弟看到,認為這神牛顯形之地定是一塊好地方,便在此耕種生活。而牛死時身體各部位的所在方向,也就成了邢台城各處地名。比如:北長街、南長街,原來叫北腸街、南腸街,因為那是牛的腸子;東牛角、西牛角村,傳說是牛的犄角;而馬市水坑、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靛市水坑,原是牛的四蹄;拴牛樁位於甜橙國際不遠處,牛尾河在城北;坐落在邢台市中心清風樓那塊地方,原是清澈碧水池,池中有許多活蹦亂跳的金蛤蟆,據說這是牛的髒脾。

天河山

天河山位於晉冀交界的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總面積30平方公里,距邢台市65公里,交通便利,沿途風光優美。這裡奇峰林立,峽谷幽峻,植被豐茂,林木蔥鬱,這裡群瀑飛雪,清泉鳴箏,水源豐沛,是著名的“太行山水”;這裡松濤陣陣,牛羊成群,又稱“雲頂草原”。

天梯山

邢台市向西約三十華里進入太行山脈就是天梯山。天梯山寧靜地矗立在峰巒起伏的群山之中,一條孤獨的小河悠然地環繞著山腳,悄然無聲地流淌著。不遠處錯落有致的村落里,童叟在秋陽里嬉戲、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再現出一幅亘古不變的山水田園圖畫。

清風樓

清風樓,位於邢台市舊城中心,府前街北端。邢台,元代時屬順德路(先為府),明、清時屬順德府,今市境一直為路、府治所。清風樓原坐落於府衙前,為府衙的組成部分。清風樓始建年代不詳,據《順德府志》記載,清風樓“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被毀壞。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資重新修建。重建後的清風樓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為重檐歇山式結構,樓高7丈余,下面磚石築台,上面斗拱飛檐,氣宇軒昂,莊嚴雄偉。

地方榮譽

截至2013年,邢台縣共獲得:全國雙擁模範縣(實現全市零突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藥品示範安全示範縣等46項國家級榮譽,全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縣、全省節能減排“雙三十”考核優秀單位等246項(次)省級榮譽。

著名人物

劉秉忠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官至光祿大夫、太保,領中書省事,贈太傅、太師、常山王,諡號文貞、文正,有元一代,漢族人位居三公者,僅此一人。同時,他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

孟昶

幼名仁贊,字寶元。孟知祥三子。繼孟知祥為五代時後蜀皇公元934——965在位,終年47歲。

孟知祥為西川節都使時,孟昶為行軍司馬,孟知祥稱帝,以孟昶為東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章事。及孟知祥病,立孟昶為皇太子,權監軍國事。同年,孟知祥死,孟昶為帝,年僅16歲,以趙季良為司徒輔政。

孟知祥

孟知祥字保胤(亦作保裔),邢州龍崗(今邢台西南)人。五代時蜀國創建者,公元934年在位,終年61歲。

孟知祥稱帝後,年號明德,立子孟昶為皇太子,稱帝當年,即公元934年孟知祥死,葬和陵(今河南洛陽),謚曰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縣)人,中國元代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已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技術活動,在天文、水利、數學、測繪及儀器儀表製造等方面成就卓著。

成閔

成閔,南宋大將。字子瓊,一字居仁,邢州(河北省邢台市)人。靖康初,劉韐為真定帥,募勇士捍金兵,閔在麾下。高宗即位,閔領數百騎至揚州。會上南渡,韓世忠追苗傅及襲兀朮、討范汝為,閔皆在戎行,又以力戰卻敵,積功至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歷官殿前游奕軍統制、慶遠軍節度使、淮北制置使、湖北、京西制置使,兼京西、河北招討使,太尉。贈開府儀同三司。

柴榮

柴榮(921-959)邢州龍岡人,生於後梁貞元七年。其姑柴氏早年嫁於郭威(後周太祖皇帝),因無子收養其兄柴守禮之子柴榮。當時郭威尚未發跡,柴榮便於姑母一起操持家務,共度清貧。勞動之餘,刻苦習煉騎馬射箭等各種武藝,閱讀歷史各種書籍。後來柴榮隨郭威入伍,開始戎馬生涯。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郭威被任名為樞密副使,主管軍事機密及戎邊事宜。柴榮也被任以左監門衛大將軍,翌年為天雄軍內部指揮使,領貴州右什射(尚書省長官)。太祖廣順元年(951),郭威建立後周,柴榮為州節度使,太原郡侯。不久調往京師,加封太傅、同平章事(即宰相),參與朝政.顯德元年(954),周太祖死,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