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區

邙山區

邙山區是1967年3月鄭州市撤銷原郊區、金海區成立的一個行政區,是鄭州市內5個行政區之一。地處鄭州北部,黃河下游開端南岸。就廣鐵路、107國道縱貫境內,亞洲最長的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架通黃河南北;310國道、市北環道橫貫東西。全區轄三鎮一鄉一辦事處,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4萬。邙山區素有"鄭州北大門"之稱,是進出中原腹地的交通要塞。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邙山區邙山區現代產業
“邙山”二字寓意區域有“聚八方之恩澤,平等互惠;攬四海之賢才,和衷共濟”的含義。古惠濟鎮舊屬滎澤縣,1931年屬廣武縣,1953年劃歸鄭州市郊區。2005年7月27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5]182號)將鄭州市邙山區人民政府駐地由金水區南陽路遷至惠濟區開元路。2000年,邙山區轄1個街道、4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49852人,其中:劉寨街道 13463人、老鴉陳鎮 37840人、花園口鎮 26845人、古滎鎮 47018人、毛莊鎮 24686人。
2003年,邙山區撤銷老鴉陳鎮,調整花園口鎮等3鎮和劉寨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設立4個街道辦事處(豫民行批[2003]2號 2
邙山區邙山區
003年2月12日)(鄭政辦文[2003]16號 2003年2月27日)撤銷老鴉陳鎮,將其行政區域劃入邙山區城區;調整花園口、毛莊、古滎3鎮行政區域,將花園口鎮的金窪、弓莊、西黃劉、馬莊4個村委會,毛莊鎮的楊莊、木馬、青寨、東趙4個村委會和古滎鎮的師家河村委會劃入邙山區城區;將古滎鎮的新莊、前劉、崗李3個村委會劃歸毛莊鎮管轄。
邙山區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老鴉陳、長興路、迎賓路、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同時擴大劉寨街道的管轄區域。
2004年,邙山區轄5個街道(老鴉陳、長興路、迎賓路、新城、劉寨)、3個鎮(花園口、毛莊、古滎)。2005年邙山區鄉鎮區劃調整,撤銷毛莊鎮,設立大河路街道辦事處。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邙山區轄6個街道、2個鎮:劉寨街道、老鴉陳街道、迎賓路街道、長興路街道、新城街道、大河路街道(新增);古滎鎮、花園口鎮。

行政區劃

邙山區邙山區規劃圖
邙山區轄6個街道、2個鎮:新城街道、劉寨街道、老鴉陳街道、長興路街道、迎賓路街道、大河路街道、古滎鎮、花園口鎮。區人民政府駐開元路8號。
新城街道 代碼:410108001 
2006年,轄9個村委會:毛莊村、固城村、宋莊村、胖莊村、賈河村、弓寨村、東趙村、常莊村、李西河村;黃河灘區。
劉寨街道 代碼:410108002 
2006年,轄4個社區、4個村委會:裕華社區同樂社區糧運社區、興隆社區、張寨村、劉寨村、興隆鋪村、小杜莊村。
老鴉陳街道 代碼:410108003 
2006年,轄6個村委會:下坡楊村杜莊村、雙橋村、蘇屯村、薛崗村、師家河村。
長興路街道 代碼:410108004 
2006年,轄3個村委會:王寨村老鴉陳村、南陽寨村。
迎賓路街道 代碼:410108005 
2006年,轄7個村委會:西黃劉村、馬莊村、金窪村、弓莊村、楊莊村、青寨村木馬村
大河路街道 代碼:410108006 
2006年,轄7個村委會:保合寨村、牛莊村、鐵爐寨村、惠濟橋村、新莊村、崗李村、前劉村。
花園口鎮 代碼:410108100 
邙山區邙山區

2006年,轄8個村委會:石橋村、花園口村、申莊村、大廟村、京水村、南月堤村、祥雲寺村、八堡村。
古滎鎮 代碼:410108101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古滎村、程莊村、馬村村、紀公廟村、張定邦村、曹村坡村、南王村村、孫莊村、黃河橋村、嶺軍峪村。

交通氣候

邙山區邙山區公路建設
邙山區位於黃河中下游分界點,地勢平坦,是進出中原的咽喉,交通優勢十分明顯,京廣鐵路大橋、亞洲最長的黃河公路大橋南北貫通,310高速公路、107國道、江山路(豫68)、大河路、鄭花公路、鄭州北環道穿境而過。是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線和107、310高速公路的交匯點,陸路交通呈“雙十字”型。區內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亞洲最長的黃河公路大橋,是全國交通的樞紐。
邙山區距鄭州國際航空港僅20分鐘車程。隨著鄭州市“東移北擴”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連線黃河遊覽區、黃河大觀的黃金旅遊大道省豫68將擴寬為雙向八車道。8條市內公交線路匯入市區大公交網路。區內主幹道天河路和開元路縱橫交錯,天河路從江山路直達黃河大堤,開元路連線107國道和江山路,全區已形成連線東西、貫通南北的四橫四縱高等級城市道路骨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遍布鄉村。
邙山區屬北溫半乾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冷暖無常;夏炎多雨,水熱同期;秋涼晴爽,日照充足,冬寒乾燥,風多雪少。一年之內四季分明。氣溫年際變幅較大,總的比較溫和。年平均氣溫14.2℃,年度變化幅度在13℃—16℃之間。
多年平均降雨量649.9毫米。降雨量年際變率較大,年內分布不均。最大年降雨量1041.3毫米,最小年降雨量384.8毫米。降雨量隨地勢高低由南向北遞減。

農業發展

邙山區邙山區黃河農牧場
邙山區農業經濟平穩發展。全區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型經濟強區的奮鬥目標,繼續加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方法和新措施,努力推進農村居民社區建設,千方百計多種舉措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產增收,農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區農業總產值57696萬元,實現增加值2962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和4.9%。全年糧食總產量24681噸,下降2.9%,其中夏糧總產量11313噸,下降7.1%;秋糧總產量13368噸,增長1.0%。蔬菜總產量24.58萬噸,增長4.3%。
邙山區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2.25千公頃,比上年增長4.4%,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50千公頃,下降1.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75千公頃,增長7.9%。經濟作物中,蔬菜播種面積6.75千公頃,增長5.5%。糧經比例由上年的38.8:61.2調整到今年的36.7:63.3。
邙山區畜牧業和漁業持續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5816噸,比上年增長13.1%,其中豬肉和禽肉總產量5403噸,增長10.8%。禽蛋產量6576噸,下降8.9%。奶業生產迅猛發展,奶產量18487噸,增長10.6%,其中牛奶產量17685噸,增長11.9%。水產品產量15300噸,增長10.9%。

工業發展

邙山區邙山區工業企業
邙山區工業生產增勢趨緩。全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028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4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完成增加值88955萬元,增長11.1%。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及個體工業全年共完成增加值13848萬元,增長7.8%,其中220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增加值11050萬元,增長21.0%,361戶個體工業增加值2798萬元,下降12.2%。
邙山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445萬元,增長24.8%;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4919萬元,下降15.6%;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38946萬元,增長26.4%;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增加值4223萬元,下降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34446萬元,增長5.1%;私營及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增加值5975億元,增長6.9%。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增加值54828萬元,增長8.8%;重工業完成增加值34127萬元,增長14.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0205萬元,比上年增長20.8%;實現利稅18166萬元,增長26.2%;實現利潤8818萬元,下降18.7%。
邙山區全區現有建築業企業44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03442萬元,增加值71290萬元,增長9.1%,竣工產值83405萬元,施工面積288.2萬平方米,從業人員29163人。建築業企業共實現工程結算收入166675萬元,實現利潤3725萬元,利稅總額9357萬元。

旅遊資源

邙山區邙山黃河遊覽區
邙山區內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俯拾即是,旅遊業已成為邙山一項新興產業,黃河遊覽區、黃河大觀、黃河旅遊度假區、中外聞名的花園口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風光旅遊群;花園濱河公園已初具規模,以鶴苑村、炎黃莊園為代表的觀光農業具備雛形。
邙山區位於鄭州北部,她西枕邙山,北臨黃河,東至鄭州市第二黃河大橋,全區總面積232.8平方公里,人口20.1萬,是鄭州市六大行政區之一,下轄兩鎮、六辦。“邙山”二字寓意為“聚八方之恩澤,平等互惠;攬四海之賢才,和衷共濟”。
邙山區地處鄭州北大門,位於黃河中下游分界點,亞洲最長的黃河公路大橋南北貫通,京廣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107國道、花園路和文化路穿境而過,區內主幹道天河路、開元路、大河路、江山路、綠園路、清華園路已形成連線東西、貫通南北的高等級城市道路骨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遍布鄉村,依託區位優勢,河南邙山經濟開發區、鄭州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大河路工業園正在重點建設當中,其中,河南邙山區經濟開發區是河南省確定的鄭州、洛陽地區的食品工業聚集區,位於開發區內的食品工業園是列入省、市“十一五”規劃的重大項目,為我區跨越式發展構建了產業支撐平台。

邙山區生態環境可以概況為:“一山一河一灘一堤”。 “一山”,即邙山在鄭州的六區中,唯有邙山區擁有一座伏牛山余脈——邙山。它也許不夠險峻,但溝壑縱橫,起伏有致,緩坡處處,山道彎彎。“一河”,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區已建成16平方公里“一山美景,兩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邙嶺大型水土保持生態園、沿黃河長27公里寬1000米的生態防護林帶,形成了鄭州北部的綠色屏障,構築了綠色長堤。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邙山區被譽為鄭州市的“綠肺”和鄭州人的“健康銀行”,被列為“國家一類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成為鄭州市民休閒、度假、居住的首選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