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讀:書人·書語

《邊走邊讀:書人·書語》為作者閔惠泉幾十年來讀書、教書、做書、寫書的結晶體會,收錄了作者二十年來已發表或未發表的書評、讀書筆記三十餘篇,主要涉及文史和新聞傳播兩個領域。所評之書,既有經典著作,例如《列寧全集》第43、52卷,也有熱門讀物,例如《中國民族性》、《第二曲線》等。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涉獵之廣、思考之勤。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邊走邊讀:書人·書語》指出人自幼扎蹣跚學步,到老態龍鍾拄杖而行,活著的大多時問都處予可以行走的狀態,這一般也是可以讀書的狀態。能有時間就靜下心來讀點書,能讀懂別人寫的書,也在讀書不易之列。或許一路走來的讀書軌跡,書中涉及的話題和議論,並沒有完全失去在當下的意義。

作者簡介

北大幼稚園、附小、附中,北大哲學系,機緣巧合算是北大土著;北大碩士、中傳博士,忝列教授,無留學、遊學之經歷謂之土鱉;讀書人、教書人、出版人,一路行走,後知後覺,略窺書中天地。著有《未來學》、《科技文明》、《跨文化傳播》(合譯);發表文章四十餘篇。

圖書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我們進步了嗎?
——讀《中國民族性》(一)隨想
民族性格的自我確證
——《中國民族性》(二)評介
諾貝爾獎:一個世紀的走向
——《諾貝爾獎獲獎者全書》讀後
聆聽大師之言
——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錄》札記
走向成功的心路
——讀《漫話蔡志忠》
交往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讀後
面對變化的挑戰
——讀《第二曲線》
人的色彩與理論的色彩
——讀《蘇菲的世界》隨想
男人的邏輯與女人的邏輯
——喬斯坦·賈德《虛偽的生命》解讀
生存中的遊戲與遊戲中的生存
——讀解《紙牌的秘密》
女性的崛起
——讀《女性大趨勢》漫筆
紙幣上的人物
——《國際貨幣》覽後
在“孤島”上邂逅霍金
——讀《霍金講演錄》札記
感悟心靈之旅
——《走進神聖》後記
智慧的職業與智慧的流向
——讀《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隨想
時代變遷與科學家的風格
——讀湯淺光朝《科學文化史年表》札記
濟助文明之不足保持文化於不墜
——讀南懷瑾《老子他說》斷想
莊子的語言藝術
——從傳播的角度看《莊子》
追求大智慧 解讀大智慧
——崔岱遠《看罷西遊不成精》(代序)
諾瓦里納在說什麼?
——讀《倒數第二個人》管見
……

後記

後記 讀書不易
真正動了將這些年“東翻西看”的讀書小語結集出版的心思,還是最近的事。人有時真的需要自我總結和自我鼓勵一下,尤其是尚須不斷進取的吾輩。
筆者自知才疏學淺,家人也不依不饒,不時在耳邊說:你也就是學界與教授中的“混混”。儘管心裡還不太服氣,可是與前輩和後學相比,的確在“先天不足”與“營養不良”之列。因此,即便在幾乎人人敢於寫書、出書的當下,也自知斤兩,不敢輕易動筆。
筆者算是出自書香之家,對讀書耳濡目染、對真正的讀書人歷來十分敬重,也喜歡聞書卷的芳香。但是,在我的人生中,國小基本上是讀課本、做作業、看小人書、讀主席語錄;中學階段恰逢“文革”,基本沒上學,也基本沒讀書;十六歲後“上山下鄉”去內蒙古兵團,基本上是成天干活、偶爾讀報,也鮮有什麼書可讀。現在的年輕人大概無法體會,沒有書讀和不讓讀書的滋味?讀書不易,一次團部來人下到連隊進行圖書展賣,戰友們蜂擁而上,相當地興奮。記不得當時帶來些什麼書,買了什麼書。不過,一位老軍醫說的:一本書里只要有一句受用的話,就沒白買、沒白讀,卻被我牢牢地記在心裡。
上大學開始惡補,如饑似渴地讀書,讀馬列、讀經典、讀哲學。讀書不易,現在回過頭看,受到消化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許多書並沒有讀懂。工作後在大學幾十年,邊教書、邊讀書,後來又做起出版人開始編輯圖書。雖然沒有統計過這大半輩子究竟讀了多少書,這十幾年編了多少書,“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毛病並沒有改多少。不過,在理解讀書不易的基礎上,又加深了對寫好書、做好書不易的感受。
真正動了心思將讀過的書寫出書評小語,還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在改革開放初期,全社會處於“反思”的階段,我也被沙蓮香教授主編的《中國民族性》一書所激動,將寫好的《讀(中國民族性)隨想》寄到光明日報社的《博覽群書》。沒想到竟被主編韓嗣儀先生髮了,筆者受到莫大的鼓舞,接下來每年都寫書評文字,寫了十幾篇,有幾篇甚至被放到了刊首,還有一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真是受寵若驚。
沒人交代讀書的任務,沒人約稿寫書評。讀書是憑興趣,寫讀後感、寫書評也是憑興趣,這種東翻西看、有感而發、信筆由韁、不吐不快的讀書與寫作狀態倒也自得其樂。
這裡結集的三十多篇文章,涉及文史與新聞傳播兩大類,時間跨度最長的超過二十年。其中除兩篇外,全部在報刊上發表過。筆者這次只對個別的文章題目、個別的文字作些修改,力求保持當時的原汁原味。之所以敢於拿出來結集出版,是覺得能有時間靜下心來讀點書,能讀懂別人寫的書,也在讀書不易之列。或許一路走來的讀書軌跡,書中涉及的話題和議論,可能並沒有完全失去在當下的意義。一家之言,一管之見,但願能留給熱心的讀者一點有益的啟示與想像的空間。
文章確實是改出來的,也是在被他人點撥、批評中受益和提升的。近些年來為出版社的書寫了幾篇書評小語,往往給同事和朋友們看看、請諸位提提意見。釗祥公、阿東等老友賜教頗多,後生可畏的新秀趙趙、唯梁等也多有諫言。其中唯阿東兄和吾家小兒最不客氣,著實有被“大批判”的感覺。但他們都讓我頭腦清醒,深知這些文字還差得很遠呢!謝謝各位了!老朽再努把力,前面多少還有一段路要走。
當然,小書的出版還要感謝蔡翔社長與王進總編輯的大力支持,感謝李唯梁編輯十分認真負責的編校工作,特別需要一提的是,王進總編輯還撥冗校閱了一遍,為小書添色不少;而他發現的諸多編校問題著實讓我直冒冷汗。曉霞工作室的張靜,泰博瑞國際文化傳媒公司的李瑩、郭紅兵為小書的設計排版修改不厭其煩,亦當道謝。
最後要說的是,本書的封面初稿設計完成後,我到著名裝幀設計家寧成春先生府上求教。經先生親自點撥、修改,頓時覺得有了新意。我常常感慨,大家和一般人的區別在哪?其實往往是那一兩點,而恰恰這一兩點,就見功力、就出彩、就上層次,也是尋常人難以企及的。
閔惠泉2013年12月16日
寫於中傳大書吧咖啡樓上

序言

寫在前面的話
《邊走邊讀》,不是在寫一本旅遊札記,而是想表達一種人生與書相伴的狀態。
依筆者之見,人自幼兒蹣跚學步,到老態龍鍾拄杖而行,活著的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可以行走的狀態,這一般也是可以讀書的狀態。那人的一生可以讀多少書?從理論上講,百年人生,假如一天讀一本,上限是36500本。如果降低標準,三天讀一本,恰好是萬卷。
我身邊令人欽佩的、有學問的朋友眾多,究竟哪一位讀書過了萬卷,還真沒有仔細查證過。我問過一位“發小”、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他讀書不少,但坦言肯定沒有過萬。
其實,“萬”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個最大的、無以復加的數,“讀萬卷書”有點像說“萬福”喊“萬歲”一樣,都是極言其多、其甚,希望追求個體在有限生命與有限閱讀中的極致罷了。
所以,倘若真有人讀了萬卷,也要看怎么個讀法?不過一般來說讀書多了,讀好書多了,就會有新的、更高的格調與眼光,也會有對書的敬畏卻一定不假。
清代編撰《四庫全書》的大學者紀曉嵐,他老人家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但自知能寫出古人、前人之所未言的高論,實在是太難。紀先生本著“人已言之,己不欲言”原則,有生之年只以一部代表作《閱微草堂筆記》示人。顯然,大師屬於嚴格要求自己、尊重“知識創新”的模範。時下著作等身者,動輒碼字百萬、千萬,可若紙上的他人語言、他人文字、他人思想可以自我“標紅”或“逃逸”,那剩下的文字還能不能看?還有多少?這真不好說。
看來即便有讀書的數量指標,能真正讀到好書、能有時間就去讀書、能讀懂他人的書,能寫點讀書筆記,進而再“著書立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得在大學的課堂上聽老師講海德格爾,說他的全集洋洋幾十卷。海德格爾的書我一直喜歡讀,他的《存在與時間》有時就放在枕邊,海氏的思想和言論常常令人警醒。慚愧的是學識有限,他的書一直讀得似懂非懂。
海德格爾晚年對自己的著作寫有一句題記:“道路——而非著作”(Wege-nicht werke)。初次聽到這個說法,多少有些詫異,都寫了幾十卷了,怎么還不是著作呢?可轉念一想,即便寫了十卷、幾十卷、上百卷,不正是著述者一路走來思考的成果與標記嗎?我們不是可以和他一起,見證一個思想家、一個追問者,那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與思考的志趣和軌跡嗎?
“道路——而非著作”,說得真好!拙作《邊走邊讀》,亦是受大師的啟發,雖有東施效顰、狗尾續貂之嫌,有心傳遞的卻是這樣一種心態。熱心和好奇的讀者,或許能從這本小書中看見一個在大學圈裡混跡了多年的教書入、讀書人、出版人,閒時讀書,因感有得的書人小語和一點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