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兆祥

邊兆祥

邊兆祥(1912-1988),河北省唐縣人,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理學院地質系,從事地質工作五十餘年,編輯《板塊構造評論》、翻譯《古地質圖》、發表《國外地質》、撰寫《四川龍門山印支期構造發展特徵》等。

河北省唐縣人,1912-1988
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理學院地質系;先後在中央地質調查所任職、中山大學理學院地質系任副教授、南寧師範學院——廣西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北京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任教授。
從事地質工作五十餘年,野外、室內經驗豐富,主講過地史、古生物學、中國地質學、普通地質學、中國區域大地構造等課程,先後發表二十多篇科研報告和論文。
主要著作有:編輯《板塊構造評論》、翻譯《古地質圖》、發表《國外地質》、撰寫《四川龍門山印支期構造發展特徵》、撰寫《走綜合治旱的道路——關於如何戰勝川中乾旱問題的看法》、翻譯《地幔的奧秘》、翻譯《地槽的概念》、翻譯《地質學論的基本原理》、撰寫《宇宙會膨脹嗎》撰寫《塞拉比斯古廟之迷》、撰寫《四川盆地三疊系的一些問題》等。
1980年曾去雲南採集古生物標本280多塊,組織有關人員正式建立我國地質院校第一個沉積相館,為教學、科研提供較豐富的資料和實物。
主要書目:
書報述評:斐木爾著《印度半島太古代片岩層的比較》,《地質評論》,1937年,第2卷,第3期,287-292頁
書報述評:舒可特著《重要海相二疊紀地層之比較》,《地質評論》,1937年,第2卷,第3期,301-309頁
湖南零陵易家橋同樂塘兩煤田,中央地質調查所《簡報》,1938年,第30號,與王曰倫合著
湖南祁陽觀音灘煤田地質,中央地質調查所《簡報》,1938年,第31號,與王曰倫、靳鳳桐合著
書報述評:莫賽夫著《蘇聯克里米亞半島之地質概要》,《地質評論》,1938年,第3卷,第1期,85-90頁
書報述評:阮維周著《安徽南部海西運動之末幕》,《地質評論》,1938年,第3卷,第6期,645-647頁
雲南易門鐵礦初步勘探報告,1939年
雲南宜良可保村炭田地質,《地質匯報》,1939年,第36號,與王曰倫合著
雲南宜良嵩明間大煤山煤田,《地質匯報》,1940年,第33號,51-58頁
雲南宜良嵩明間洗羊塘煤田,《地質匯報》,1940年,第33號,59-64頁
雲南開遠南橋附近之石灰岩,《地質論評》,1940年,第5卷,第1-2合期,93-100頁
安徽宣城縣水東煤田幾個地質問題,《地質論評》,1940年,第5卷,第4期,335-342頁
雲南呈貢附近之地質,《地質論評》,1940年,第5卷,第5期,399-413頁,與許德佑合著
雲南龍陵鎮康兩縣地質礦產,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臨時報告》,1942年,第15號
貴州水城大河邊煤田地質詳測報告,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臨時報告》,1942年,第29號
貴州修文區鋁礦地質簡報,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臨時報告》,1943年,第38號
滇緬公路沿線地質,《地質論評》,1943年,第8卷,第1-6合期,9-16頁
貴州水城附近大羽羊齒煤系之一剖面(英文稿),《中國地質學會志》,1944年,第24卷,第1-2合期,47-51頁
寧夏白土山菱鎂礦初勘簡報,中央地質調查所《油印簡報》,1944年
書報述評:蘇頓著《下石炭紀長身貝之分類》,《地質評論》,1946年,第11卷,第1-2合期,158-159頁
中國泥盆紀含魚地層時代之探討,《地質評論》,1947年,第12卷,第5期,421-429頁
溝鱗魚在廣東北部的發現(英文稿),中山大學理學院《自然科學》復刊,1948年,第1卷,第1期,78-83頁
廣東花縣赤坭一帶地質,兩廣地質調查所《地質集刊》,1949年,第2號,1-18頁
賀蘭山地質(節要),《地質論評》,1951年,第16卷,第1期,67-68頁
廣西南寧附近早期中泥盆紀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學會訊》,1951年,第5期,7頁
山西沁縣地質調查報告,1951年
寧夏的南山系,《地質知識》,1954年,第4期,23-25、40頁
譯文:布申斯基著《從農業使用觀點論磷灰岩的礦物學和分類》,《地質譯叢》,1955年,第5期,1-5頁
景兒峪灰岩中萊德利基蟲的發現及其對中朝地台下寒武劃分的意義,北京地質學院第二屆科學討論會《論文節要》,1956年,6-7頁
關於華北前寒武系命名的商討,中國地質學會《會訊》,1957年,第11期,28-31頁
海南島第四紀火山,全國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節要》,1957年
譯文:納里夫全著《蘇聯地質綱要》,1959-1961年
華北地台震旦系的幾個問題,1961年
譯文:哈茵著《地殼發展的基本階段》(現代大陸區域),1961年
譯文:哈茵、謝音曼著《地槽學說一百年》,1962年
中國大地構造區劃初步方案,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64年,第8號,31-44頁
譯文:德威、畢爾德著《板塊構造與地槽》,成都地質學院《國外地質》,1973年,3-4期,37-46頁
譯文:德威、霍斯費爾德著《板塊構造、造山作用和大陸成長》,成都地質學院《國外地質》,1973年,3-4期,47-54頁
譯文:迪茨著《海底擴張假說》,成都地質學院《國外地質》,1973年,3-4期,62-66頁
譯文:伊利契著《新全球構造—贊成和反對》,成都地質學院《國外地質》,1973年,3-4期,67-69頁
川北須家河組的劃分和對比,《西南地層古生物通訊》,1974年,第4號,185-196頁,與四川石油管理局綜合研究大隊合著
四川盆地卡尼克階地層,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78年,第5期,23-39頁,(以香溪群科研組名義發表)
譯文:道特著《地槽的概念》,成都地質學院區地教研室《參考資料》,1978年,(一),1-16頁
譯文:迪茨、候爾頓著《地槽的現實主義概念》,成都地質學院區地教研室《參考資料》,1978年,(一),17-30頁
四川龍門山印支期構造發育特徵,《四川地質學院》,1980年,第1期,1-10頁,與朱夔玉、金以鍾、賈疏源合著
走綜合治旱的道路(提綱)—關於如何戰勝川中乾旱問題的看法,四川省地質學會《我省地質工作建議彙編》,1980年,63-66頁,與任天培合著
成都地質學院陳列館簡介,《博物館學新編》,1981年,51-53頁
宇宙會膨脹嗎?《大自然》,1982年,第1期,《新華文摘》1982,第5期,223頁
四川盆地三疊系的一些問題,在雲南省地質學會慶祝中國地質學會60周年大會上的發言稿,1982年
地槽的概念,成都地質學院《國外地質》,1982年,增刊,5-12頁
譯文:格尼比頓科著《地槽學說的基本原理》,成都地質學院《國外地質》,1982年,增刊,65-69頁
塞拉比斯古廟之謎,《地球》,1982年,5,28頁
四十年代的一位知名的地質學家—許德佑,《地球》,1983年,第3期,26-27頁,與王武峰合著
四川龍門山晚三疊世真箭石目一新科—中國箭石科,《古生物學報》,1984年,第23卷,第3期,與朱夔玉合著
天山大地構造發展中的的地台發展問題,在天山地質礦產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稿,1984年
地球的構造發展,研究生講座《講稿》,1984年
中國的魚糞石,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彙編》,1985年,《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87,2
峨眉山地質研究史,《峨眉縣誌通訊》,1985年,第18期,1-4頁
峨眉山地質奠基人—趙亞曾,《峨眉縣誌通訊》,1985年,第18期,14-18頁
李春昱先生在峨眉山,《峨眉縣誌通訊》,1985年,第18期,25-26頁
用系統觀談恐龍的絕滅,《地學進展》,創刊號,1986年,17-23頁,與王運生合著
地層學的發展進程及趨勢,《地學進展》,1986年,第2期,2-13頁;第3期,1-5頁
宇宙的概念,1986年
恐龍絕滅之謎,1986年
地殼的構造發展規律及中國區域大地構造的幾個問題,1986年
成都地質學院《研究生學刊》賀詞,《研究生刊》,1986年,第1期
地塊構造評論/邊兆祥//,地質出版社,1986.8,179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