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事

避事

避事,漢語辭彙。 拼音:bì shì 是謂逃避職事。 出自《漢書》。

詞目

避事

拼音

bì shì

注音

ㄅㄧˋ ㄕㄧˋ

出處與詳解

謂逃避職事。

1、《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其尤親幸者,東方朔、枚皋、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相如常稱疾避事。

2、《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與卓氏婚,饒於財。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閒居,不慕官爵。

3、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至於司馬長卿稱疾避事,以著書為務。”

4、《宋書·蔡興宗傳》:“時 義恭 録尚書事,受遺輔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歸近習。”

5、唐 李端 《長安書事寄盧綸》詩:“趨途非要路,避事樂空林。”

6、元 虞集 《陳文靖公謚議》:“此其視無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時者,為何如也?”

7、清 楊潮觀 《偷桃捉住東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閒,避事偷懶。”

作者 詩題 詩句
杜牧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 有園同庾信,避事學相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