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口自然保護區

遼河口自然保護區

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渤海遼東灣的頂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區域,其行政位置處於遼寧省盤錦市境內,西界與錦州市大凌河口相連,北界為盤山縣境內東郭葦場的土地管理區,東部包括大窪縣趙圈河葦場的全部葦田,南界到北緯40°45′的灘涂海域。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1°28′24.58″-121°58′27.49″,北緯40°45′00″--41°05′54.13″之間,總面積80004公頃;區域濕地由遼河、雙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等諸多河流沖積而成,濕地生態類型以蘆葦沼澤、河流水域和淺海灘涂、海域為主,是一個以保護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水禽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簡介

遼河口自然保護區遼河口自然保護區
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渤海遼東灣的頂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區域,其行政位置處於遼寧省盤錦市境內,西界與錦州市大凌河口相連,北界為盤山縣境內東郭葦場的土地管理區,東部包括大窪縣趙圈河葦場的全部葦田,南界到北緯40°45′的灘涂海域。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1°28′24.58″---121°58′27.49″,北緯40°45′00″--41°05′54.13″之間,總面積80004公頃;區域濕地由遼河、雙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等諸多河流沖積而成,濕地生態類型以蘆葦沼澤、河流水域和淺海灘涂、海域為主,是一個以保護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水禽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遼河口保護區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和特殊的植被類型養育著豐富的動物資源,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尤其是多種鳥類的理想棲息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保護區所在的遼河三角洲在世界動物地理區劃中屬於古北界的東北區、蒙新區和華北區的三區交界處,其物種的分布兼有三區的特點,共分布有脊椎動物408種,僅鳥類就分布有282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鳥類9種,包括丹頂鶴、白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等,國家二類保護鳥類38種,有灰鶴、白枕鶴、大天鵝等。
保護區分布的鳥類組成以水禽為主,共114種,呈大群聚集分布的種類有豆雁、翹鼻麻鴨、綠翅鴨、花臉鴨、紅嘴鷗和多種鴴鷸類;在分布的42種涉禽中,超過國際1%標準的就有9種,其中包括大濱鷸、斑尾塍鷸、中杓鷸、黑腹濱鷸、灰斑鴴等。這裡是多種鶴類和鸛類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取食地,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分布有黑嘴鷗8000餘只,其繁殖種群達5000餘只,是名副其實的“黑嘴鷗之鄉”。
保護區內濕地生態景觀獨特,葦海浩瀚,鹼蓬灘涂綿延。共分布有維管束植物126種,尤其是以蘆葦為優勢種的植被群落與周邊的葦田構成了遼河三角洲8萬公頃的蘆葦沼澤,面積居亞洲第一位,它不僅具有養育野生動物、涵養水源、防洪泄洪等生態功能,還在維持區域生態安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而無可替代的作用。綿延百里的濱海灘涂,生長有茂密的翅鹼蓬單一群落,其態如錦、其艷似火,並依靠自身特殊的生理機能成為濱海灘涂的先鋒植物,也構成了保護區濕地生態類型中獨特又著名的“紅海灘”景觀,成為重要的生態旅遊資源。河口處赤裸的灘涂,生物資源更為豐富,這裡是多種貝類的棲息場所,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就盛產在這裡。
遼河口自然保護區自1985年建立以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現已完成三期投資建設,建成了管理局辦公樓、3個管理站和動物救護中心等基礎設施,購置了巡護船和巡護車輛建立了巡護隊伍,並圍繞保護區的四大職能,積極開展資源保護、資源管理,宣傳教育、科學研究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保護和管理能力,通過廣泛開展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了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在鳥類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為鳥類的棲息與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提高。通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雙台河口保護區濕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國內原生態保護最為完好的區域之一,具有國際重要意義,並為世界濕地保護組織所關注。保護區先後加入了“東亞及澳大利亞涉禽遷徙航道保護區網路”和“東北亞鶴類網路”。2004年12月,被濕地國際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國際間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麗的六大濕地”。2006年6月,盤錦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以“中國黑嘴鷗之鄉”稱號。2006年10月,保護區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示範保護區之一。2011年被人民日報等100多家媒體、網站共同評為“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