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區

遼中區

遼中區,隸屬遼寧省瀋陽市,位於遼寧省中部、瀋陽市西南部,因在古代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而得名;南接鞍山市台安縣,東鄰遼陽市,西連錦州市黑山縣,北界新民市介於東經122°28′至123°6′,北緯41°12′至41°47′之間,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區總面積1646.69平方公里;2017年,轄4個街道、16個鎮;總人口53.3萬(2016年)。 商、周時期已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秦時期,屬遼東郡。1948年建立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瀋陽市轄縣。1955年屬遼陽專屬。1959年,屬瀋陽市。1964年,屬瀋陽專屬。1969年劃歸瀋陽市管轄至今。 遼中區是東北首家國家級生態縣。著名景點有蒲河國家濕地公園、珍珠湖、茨榆坨西山、怡興園、永吉古寺等。特產有寒富蘋果、遼中玫瑰、遼中鯽魚等。 2018年6月15日,遼中區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遼中區遼中區
商、 周時期已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

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

秦時期,屬遼東郡。

西漢時在境內置遼陽縣(今茨榆坨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

東漢時期,屬玄夷郡。

東晉時期,屬前燕、前奏、後燕、北燕。

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郡為高句麗割據。

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

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

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州。

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

元時期屬遼陽路、廣寧路分轄。

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

遼中區遼中區
清時期先後為新民、遼陽、承德(今瀋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建立遼中縣,並以清初時期所建韻阿司牛錄鎮(今遼中鎮)作為遼中縣府駐地。建縣之初,隸屬奉天府遼瀋道所轄。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後改為遼寧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被日本侵占,期間仍為遼中縣,屬偽奉天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立遼中縣政府,屬遼寧省。

1948年11月建立“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瀋陽市轄縣。1955年屬遼陽專屬。1959年,屬瀋陽市。1964年,屬瀋陽專屬。1969年劃歸瀋陽市管轄至今。

199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遼中縣撤銷四方台鄉,設立 四方台鎮。

2000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

2001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於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台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烏伯牛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2年12月13日撤銷烏伯牛鄉、遼中鎮,合併設立遼中鎮。區劃調整後,遼中鎮政府駐地化工社區居委會,區域面積80.3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劃調整後,遼中縣轄12個鎮、8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 於家房鎮、 滿都戶鎮、 肖寨門鎮、 楊士崗鎮、 冷子堡鎮、 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 四方台鎮、城郊鄉、 六間房鄉、 養士堡鄉、 老大房鄉、 大黑崗子鄉、 牛心坨鄉、 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5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遼中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同意將遼中縣養土堡鄉小幫 牛村、城郊鄉敖司牛村、孫家萬子村劃入遼中鎮。

2006年,遼寧省政府設立 細河經濟區,將遼中縣四方台鄉、長灘鎮、新民屯鎮劃歸細河經濟區,後細河經濟區取締,上述鄉鎮歸屬 鐵西區管轄。

2009年,撤銷遼中縣 六間房鄉、城郊鄉、 養士堡鄉、 老觀坨鄉、 潘家堡鄉,分別設立 六間房鎮、 城郊鎮、 養士堡鎮、 老觀坨鎮、 潘家堡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2年,撤銷遼中鎮建制,以蒲河為界分別設立蒲東、蒲西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管村體制,調整後的蒲東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為遼中縣濱水路26號,蒲西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為原遼中鎮政府駐地,撤銷老觀坨鎮。原老觀坨鎮所轄行政區域劃入肖寨門鎮,調整後政府駐地為肖東社區。

2016年1月,遼中將撤縣設區。

行政區劃

2017年3月,遼中區轄4個街道、16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蒲西街道、蒲東街道、茨榆坨街道、城郊街道、於家房鎮、朱家房鎮、冷子堡鎮、劉二堡鎮、楊士崗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六間房鎮、養士堡鎮、潘家堡鎮、老大房鎮、大黑鎮、牛心坨鎮、瀋陽近海經濟區;下設47個社區、185個村;政府駐蒲東街道濱水路2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遼中區遼中區
遼中區位於遼寧省中部,地處東經122°28′至123°6′,北緯41°12′至41°47′,南接台安,東鄰遼陽,西連黑山,北界新民,在1個半小時經濟圈內有鋼都鞍山、煤都撫順、化纖城遼陽、石化城盤錦等8大工業原料資源主產城市。遼中縣區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7平方千米。

地形

遼中區地處遼河流域下游,屬遼河、渾河沖積平原,起伏甚微。海拔由22米降至6米左右。東部茨榆坨一帶有少數沙丘,西南部地勢低洼。

氣候

遼中區地處南溫帶亞濕潤區,屬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瀕雨。遼中海撥5.5-23.5米,年平均日照2575小時,年平均氣溫8℃。一月平均氣溫-12℃,最低氣溫-31℃;七月平均氣溫24.5℃,最高氣溫35℃。平均相對濕度65%,平均無霜期171天。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65天。

水文狀況

遼中區境內主要有 遼河、渾河、蒲河、細河等。渾河,位於遼寧,發源於撫順市,流經瀋陽 ,長約幾十公里,是遼河的支流,古稱遼水,又稱小遼河。細河,是 大凌河下游左側最大支流。全長113公里,總流域面積2932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遼中區境內礦產資源有石油和天燃氣,遼河油田茨榆坨採油廠座落在縣城東北15公里處。水資源總量8.9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5.9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0年全區總人口5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約10萬。人口出生率為5.88%;自然增長率為0.60%;計畫生育率99.11%。

民族

遼中區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錫伯族等13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遼中區遼中區
2010年,遼中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46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1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72.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4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73.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5500元,同比2009年增長36.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0050元,同比2009年增長23.2%。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預計實現1.5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4.7%。

2011年,遼中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7.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0.18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8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69億元(新口徑),同比2010年增長5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21620元,同比2010年增長19.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400元,同比2010年增長19.8%。

2013年,遼中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4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4.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7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7.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4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750元。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達到77%以上,增值稅等五大稅種保持20%以上速度增長。

第一產業

遼中區遼中區
遼中區耕地面積130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57萬畝,玉米種植面積39萬畝,大豆種植面積10萬畝,小麥及經濟田種植面積24萬畝。盛產水稻、玉米、大豆。糧豆年總產量52.6萬噸。 葡萄、草莓、棚桃等水果年產量3萬噸。精養水面10萬畝,淡水魚年產量7.4萬噸,肉雞年飼養量3000萬隻,肉牛年飼養量25萬頭,肉豬年出欄量100萬頭,白酒年產量10萬噸。

2010年,遼中區農業產值實現4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9.1%。 農作物播種面積130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10億斤,新建各類富民小區200個,壯大12個種養業基地,建成了14個現代化農業園區。肉牛、生豬、肉雞飼養量分別為25萬頭、130萬頭和2000萬隻,分別同比2009年上一年同期增長38%、18%、6%。

第二產業

遼中區主要產業是鑄造、機加、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白酒釀造和稻米加工等。鑄 鍛造機加產業集群,涵蓋全區168(其中上報105戶)戶鑄鍛造機加企業(全口徑)。2012年實現產值347.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3.5%,年產鑄鍛件30萬噸,約占全市實際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實際產量的三分之一。泵閥產業集群,入駐企業46家,33家企業竣工投產,固定資產總投資超20億元。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生產軍工、航空、航天、民用鈦合金新型材料和銅鋁複合材料。2012年實現工業產值85.2億元,利稅實現6億元。截止到2012年,全區規模以上裝備製造企業已達148家,是2007年的2倍多。

第三產業

2010年1—9月份,遼中區個體工商戶11853戶,從業人員14930人,註冊資金84321萬元。全區私營企業592戶,從業人員8125人,註冊資金51988萬元。投資600萬元建成肖寨門、養士堡黃牛交易市場,投資100餘萬元改造了輕工市場和副食大廳,投資500萬元新建家家福超市,投資1000萬元新建了碧水灣賓館。全區商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26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0.6%。

遼中區第三產業涉及到14大行業,35個門類。到1014年全區三產業企業已發展到約11100戶。2014第一季度,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3.7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2.8%,完成年計畫的23.6%。

2014年, 遼中區40個專業市場中農貿及蔬菜批發市場27個,輕工市場5個,建材市場3個,花卉市場1個,年市場交易額實現75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遼中區遼中區
2014年,遼中區現有各類學校263所,在校學生總數8萬人,教職員工8080人。其中一高中是省級重點高中,二高中是市級重點高中。

醫療衛生

2004年末,遼中區共擁有衛生機構32個,醫療床位1045張。各類 衛生技術人員1606人。其中縣人民醫院以其設備先進、技術高明,成為遼中縣的醫療中心。

社會保障

2004年末,保險公司累計承保金額2676萬元,財產險賠款金額1999萬元。

2013年,遼中區投入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貧工作,加大了對低保、五保、孤兒、優撫對象的救助力度。為850戶低保家庭發放租賃補貼225萬元,改造農村危房930戶。免費為全區65周歲以上老人進行體檢。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4%,城保參保率達到91%,養老保險基金征繳超過1億元。實名制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之內,失業保險參保率達到100%。新建烈士陵園,完成全區14處零散烈士陵園整合。建設完成農村服務中心30個、室外文體廣場41個。

基礎設施

電力設施

到2010年裝機總容量316.6兆伏安,6.6萬伏變電站19座。全區電力總裝機容量186150乾伏安。

水利設施

2007年~2010年,遼中區共投入農建資金16.5億元。完成維修改造排水站23座、萬畝橋59座、清淤大排乾15條等水利工程建設,先後建成各類養殖小區398處,高標準冷、暖棚14.6萬畝。特別是完成骨幹工程492項,改善澇區面積45.5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9萬畝,新增灌溉面積6.35萬畝。

天然氣

遼河油田年產天然氣5億立方米,到2012年有利用指標300萬立方米。

通訊設施

通信發達,擁有、移動通信、光纖通信、數字微波等通訊手段。全縣實現城鄉電話程控化。

交通

遼中區境內擁有各級公路共1015公里,其中省級公路192公里,縣級公路172公里,鄉級公路275公里,專用公路64公里,村級公路312公里。 京瀋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電氣化鐵路貫通境內。

沈環線、沈盤線、小小線三條線公路貫穿全縣境;遼中段的沈山高速公路總長38.75公里,秦沈高速電氣化鐵路總長43.1公里。

歷史文化

評劇表演藝術:評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僅次於京劇,有200多年的歷史。

二人轉民間藝術:二人轉是中國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等腔調。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

旅遊資源

風景名勝

遼中區遼中區
山嶽風景區有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冰峪溝等;湖泊風景區有薩爾滸、湯河、清河等;海岸風光有大連濱海、金州東海岸等;岩洞風景有本溪水洞、莊河仙人洞;泉水名勝有湯崗子溫泉、五龍背溫泉、興城溫泉等;特異景觀有金石灘海濱喀斯特地貌景觀、蛇島、鳥島、怪坡、響山等;人文景觀有以瀋陽(陵、廟、寺、城)50餘處;旅遊度假區有大連金石灘、葫蘆島碣石、瓦房店仙浴灣、蓋州白沙灣等。遼寧的九門口長城、瀋陽故宮、昭陵、福陵、永陵和五女山城等六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蒲河公園

蒲河公園是蒲河流經遼中鎮和蒲東開發區形成的城內河 帶狀公園,寬800米,長1700米,總面積136萬平方米。建設中的蒲河公園,已形成85萬平方米人工湖,2座 湖心島,島上及兩岸遍布鮮花碧草,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雅致。

茨榆坨西山

茨榆坨西山旅遊區距茨榆坨開發區1公里,占地427公頃,南北2公里,東西8公里。區域內沙丘跌砦,綿延起伏,林深樹茂,百鳥鳴唱,令人深感回歸自然。

珍珠湖

珍珠湖位於遼中區北25公里,有水面1667公頃,平均水深4米。湖中有 綠島7處,其中最大島3平方公里,湖心山清水秀,水中魚類繁多,荷花菱藕飄香,萬畝蒲草盪撲朔迷離,20餘種飛禽棲息其中,景色優美。

國家濕地公園

蒲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遼中區境內、蒲河下游,距瀋陽市55公里,規劃區面積為8141.75公頃。濕地公園內分布有天然形成的河流、沼澤和溝塘,植被茂密,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文物古蹟

遼中區境內現有較大型宗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南 三台子天主教堂始建於1863年,經法國巴黎傳教士承建,於1992年重建,占地9690平方米。

永安寺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又稱北大廟),於1995年復建,1996年大雄寶殿落成。

遼中境內現有 古遺址49處,其中新石器時期16處,古墓葬4處,明代烽火台和邊牆1處,出土文物若干件。有現代 紀念性建築3處,其中小英雄謝榮策烈士墓坐落在茨榆坨西山旅遊區內。

著名人物

袁天培(1915年——1946年)

袁天培,男,河北 滿城人,生於1915年,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遼中縣第一任民主政府縣長,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謝榮策(1931年——1948年)

謝榮策,1931年11月13日生,1948年遼中縣解放後,擔任茨榆坨村的兒童團長,參加了土地改革鬥爭。1948年3月11日,在掩護幹部和民眾轉移時犧牲,年僅16歲。1949年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中縣委員會追認謝榮策為革命烈士。

蘇子元(1904年——1995年)

遼寧省遼中縣人。青年時代在瀋陽 基督教青年會工作。1924年春結識中共黨員 韓樂然,受其影響參加革命工作。1925年在哈爾濱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4月創建綏芬河特支。1956年在廣播電視事業局工作。1995年於北京逝世。

孟凡升(1972乃——)

空軍航空兵某師一級飛行員,1972年10月出生,1992年8月入伍,1996年畢業於空軍某飛行學院,總飛行時間2000小時,先後榮立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

王樹常(1885年——1960年)

奉天(今遼寧)遼中人。字霆午。生於今遼寧省瀋陽市遼中縣肖寨門鄉南三台子村的一個地主家庭。日本陸軍大學畢業。1919年回國。曾任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科長、黑龍江督軍參謀長、鎮威上將軍公署總參謀兼軍長。1927年後任張學良部第十軍軍長、國民黨政府軍令廳廳長、黑龍江省政府委員。1930年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32年後任天津衛戍司令。1935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後長期寓居。

理由[滿](1938.7.24——)

原名禮由,原籍遼寧遼中,生於北京。1955年在北京四中讀高三時被調到北京市體委任國防體育教練,後擔任科技館教員、《光明日報》記者。1981年轉為專業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專業作家。

禮廣貴(1920年——1995年)

禮廣貴,滿族,遼寧省遼中縣大黃旗堡村人。1940年入西北大學歷史系。1939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並參加編寫《少奇同志在滿洲省委》、《東北義和團檔案史料》及主編《張學良將軍》畫冊等。

潘作良(1965年——2008年)

潘作良,1965年2月出生,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5月入黨,大學文化,先後擔任過遼中縣老觀坨鄉司法助理、鄉黨委副書記,養士堡鄉鄉長, 四方台鎮鎮長、鎮黨委書記,縣 人大專職常委。2008年5月10日病逝。

城市榮譽

遼中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試點縣”,“全國菜籃子先進縣”,“全國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淡水魚)標準化創建示範區”,“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2016年12月,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8年6月15日,遼中區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