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簪

拼音

yízān

 注音

ㄧˊㄗㄢ

引證解釋

亦作“遺簮”。1.指失落的簪子。《史記·滑稽列傳》:“前有墮珥,後有遺簪。”《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引劉邦彥《上元十五夜觀燈詩》:“歸遲不屬金吾禁,爭覓遺簪與墜鈿。”清錢謙益《房海客侍御初度賦長句十四韻為壽》:“去國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舊遺簪。”
2.孔子出遊,遇一婦人失落簪子而哀哭。孔子弟子勸慰她。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事見《韓詩外傳》卷九。後以“遺簪”比喻舊物或故情。唐李嶠《答李清河書》:“兄仁及遺簮,禮縟追賻,千古之下,凜然而高。”唐朱放《九日陪劉中丞宴昌樂寺送梁廷評》詩:“不棄遺簮舊,寧辭落帽還。”明馮夢龍《萬事足·刑廳叩信》:“豈不念遺簪,奈胭脂虎視眈,背生有子今無憾。”清王夫之《雪賦》:“有似去國之臣,裴徊賜玦;下山之婦,悵惘遺簪。”參見“遺簪墜屨”。
3.卸去簪纓。謂掛冠辭官。元袁桷《次韻雜詩》之五:“遺簪隱世德,忍垢躬灌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