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爭論

遷都爭論

遷都是指把中國首都遷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從1980年以來,每一次環境事件都會引發民間對於遷都的猜想,遷都的爭論一直是不絕於耳。近來引發遷都爭論的是2010年9月17日北京的“驚天大堵”。

概述

遷都爭論遷都爭論

9月17日北京的“驚天大堵”。當日,北京一場細雨,長安街東西雙向堵車,繼而蔓延至143條路段嚴重堵車,北京市交管局路況實時顯示圖幾乎通盤紅色。當晚,央視《新聞1+1》,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令人崩潰”,“睹不忍慘”的字眼來形容,稱其可以在北京堵車史上記下一筆。

驚天大堵驚天大堵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理事陳寶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北京“首堵”已成常態,不“遷都”已經很難改變城市的路況。民間關於“遷都”的猜想再次被點燃,直至12月13日,上海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番言論,“遷都”被推向了一個高潮。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談論“遷都”話題,他認為要想解決北京近期集中爆發的城市病,遷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沈晗耀說,他所認為的新都選址,不應該是一個已經成型的大中型城市,而是再造一個新城。與大多數建議者一樣,沈晗耀將“新都”的選址定在了中原地區或長江流域,較好的兩個遷都地址是:一個是湖南岳陽,一個是河南信陽。“距離武漢二三百公里的地方都是最佳的選擇。”他的理由是,這些地方水資源充沛、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更重要的理由是,遷都能夠帶動中西部的發展,有利於經濟重心的轉移。但他這個更重要的理由並沒有被人們所關注,更多的人只是關注他的“遷都”論,並戲謔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遷都治堵”。

歷史過程

汪平汪平

最早提出遷都的是本人——蘇州大學教授汪平,1980年,我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時,給《光明日報》送去了《關於遷都的建議》,請報社轉送有關部門。《建議》在論證北京不宜做首都之後,提出將首都遷到襄陽。不久,《光明日報》答覆我,已將該建議轉送中央辦公廳。
2006年,兇猛來襲的沙塵暴將“遷都”的提議推向高潮。當年3月,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479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議案,要求將首都遷出北京。此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在網上發出醞釀已久的遷都建議書:“中國北方的生態環境已經瀕臨崩潰。我們呼籲:把政治首都遷出北京,遷到中原或南方。”並上書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建議分都、遷都和修改憲法。
次年11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認為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梅說,“如果北京繼續充當首都,不僅對整個國家發展構成了額外的負擔,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
2008年2月,民間學者秦法展和胡星鬥合作撰寫了長文《中國遷都動議》,提出“一國三都”構想,即選擇佳地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為國家經濟首都,北京則只留文化職能,作為文化科技首都。

遷往地區

民間關於“新都”的構想大部分選擇是中原地區或者長江流域。最為民間所青睞的是“中原地區”,《中國遷都報告》一書中說,應該把首都遷往河南南陽。
作為民間“遷都”的另一個熱門省份,陝西民間從未停止過努力。陝西師大一位副校長曾撰文建議將首都遷到寶雞。而陝西省社科院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義成則認為至少應當將西安設成“陪都”。民間遷都的構想一度被激發到了最高潮,全國各地也掀起了民間“選都”熱。有人根據人口、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等指標,列出了中國遷都地成都、重慶、西安、武漢、漢中等五大候選城市名單,甚至連南邊的廣州和海口等城市的民眾也加入了這場硝煙四起的口水仗。

北京的4種選擇

一是維持北京的首都地位不變,只是對城市結構和職能稍作一點調整。

二是建設“副都”,主要是分擔目前城市中心區過於龐雜的部份功能。

三是實行“雙都”或“陪都”制度。“雙都”一般是指一個政治都,一個經濟都。

四是“遷都”論,另擇一佳地建立新都,讓北京成為真正代表中國的“文化之都”,而將其它功能分解出去。

本意

“遷都”有助於打破目前中國經濟的“東強西弱”的格局。沈晗耀告訴記者,“遷都治堵”並非其本意,原意是“遷都”可以打破目前中國經濟的“東強西弱”的格局。2007年左右,他們做一個關於中國經濟轉型的調查,發現東部地區已經過度就業,過度開發,認為中國經濟的重心應該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當時提出了“遷都”的說法,但是僅限於研究領域,並未對外公開。他說,近些年來,中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態勢是:地區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內地與沿海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在加劇。
一個公開數據顯示:現在東部地帶以占全國13.4%的面積、41.15%的人口,占有超過60%的GDP,而西部則以23.11%的人口、56.9%的面積占有14%的GDP,而且北方和南方在社會經濟領域出現的差距近年也有拉大的趨勢。2000年和2004年,中央政府啟動了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千方百計致力於縮小這種差異,但從自然地理環境、區位、歷史慣性、經濟基礎和體制上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趕上東部快速發展的步伐。
沈晗耀說,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另闢蹊徑,構想在中部與西部、南方和北方連線處的樞紐地區建設“新都”,培育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政策拉力”,以此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生產力分布嚴重失衡的狀況,推動全國範圍內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重組,實現全國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遷都後,像北京和上海以及東部過度開發的城市,可以實施退樓還林,逐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質。”沈晗耀說。
隨著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北京將保留一大批專業素質高的人群,形成濃厚的人文氣息,使得北京更適合作為中國文化科技的代表性城市。

並非當務之急

如果首都功能不變,首都就必然成為“首堵”,遷到哪裡都不過是讓一座美麗的城市變成又一個“北京”。按照沈晗耀的建議,遷都可以遵循3年規劃,6年建設,10年出成效,20年初具規模。“遷都”建議在民間也並非一邊倒,也有諸多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一個比較集中的理由是:“遷都”是一項重大決策,應該慎之又慎,否則影響國家的政治基礎,也影響社會穩定。從國家發展和軍事戰略看,北京背依大山,前控平原、海洋,符合定都的規律,雖然北京現在遇到一些發展難題,但這些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對於目前北京承載過重的職能,對策應是分散北京的城市功能,而不是簡單“遷都”。“遷都”並非當務之急。
一位自稱“老北京”的網友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仍然是個物產豐富、水源充沛、交通便捷,人們安居樂業的城市。北京之所以從一個物產豐富、自然資源富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變成今天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城市”,根源在於,首都所承擔的功能“五臟俱全”,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還是經濟中心,建國初期還是重要的工業基地。認為,如果能給首都減負,北京仍然可以繼續充任首都,如果首都功能不變,首都就必然成為“首堵”,遷到哪裡都不過是讓一座美麗的城市變成又一個“北京”。網路上,關於遷都引發的爭議,依舊在熱議,甚至已有“熱心人士”開始討論新首都如何命名。
有人說,中國已有北京、南京、東京和西京,唯獨沒有“中京”,新首都可以定名“中京”。也有人說,可以採用一個能夠影響世界、被世界公認的文化名人或思想做名,比如“孔子城”、“墨子城”……

最終結論

自1980年,遷都之說風起,直至今日,每一次環境事件都會引發民間對於遷都的猜想和討論,不過,也僅僅限於民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