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瑪拉龍

達瑪拉龍

達瑪拉龍含義( meaning)→昌都鎮東南方向海拔5000米的達瑪拉雪山---達瑪拉山高寒嚴酷的生態環境不適合喬木生長,罕見森林,但由短而密的篙草、苔草等屬草本植物組成的綠茵如氈的高山草甸則隨處可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達瑪拉龍
拉丁文學名( name):damalasaurus
發音( pronounced):dam-ah-lah-sawr-us

簡介

達瑪拉龍(學名"Damal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但其準確的分支卻不清楚。達瑪拉龍的化石是於中國被發現,生存年代為侏羅紀中期的巴裘階,約1億7500萬至1億6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寬肋達瑪拉龍("D.laticostalis"),其化石是在西藏發現。第二個物種是大達瑪拉龍("D.magnus")。兩個物種都是由趙喜進在1985年提及的名稱,但都沒有被完整的描述,目前是一個無資格名稱。

起源

龍蛋龍蛋

一種觀點認為,恐龍及現生爬行動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樣的小型動物,名叫“楊氏鱷”,約30厘米長,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靠捕捉蟲子為生,它們的後代明顯分出兩支,一支是繼續吃蟲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類型的初龍。其中後者,也就是早期類型的初龍,與恐龍有較為可靠的親緣關係。那時的初龍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它的代表--植龍吧。只需瞧上植龍一眼,就會明白它的外貌與鱷魚像極了,同樣是鎧甲護身,就連頭骨上也有鱷魚一樣的坑窪。主要差異是植龍的鼻孔靠近雙眼,而鱷魚的鼻孔位於頭的最前端。植龍與鱷魚一樣是肉食動物,而它們的親族也有演變成植食性動物的,但無論是吃葷的還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龍類動物,身上都長有骨甲,身後都拖著一條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提高划水的速度,那時的初龍還進一步改變了身體的結構,後肢增長,加粗,成為水中的推進器。逐漸地,腿移到了身體下方。腿的位置變動和後腿的加長,對這類動物取得生存優勢是非常重要的。後來,氣候變得更加乾燥了,這些動物被迫移往陸地上生活,感覺到長短不齊的四條腿走起路來特別彆扭,於是改用兩條後腿行走。長而粗大的尾巴這時正好起到平衡身體前部重量的作用。由於姿態的改變,它們的步幅加大了,運動速度也提高了許多,這是向恐龍演變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分類所屬

達瑪拉龍達瑪拉龍

目( order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eusauropoda:真蜥腳類>>neosauropoda: 新蜥腳類>>macronaria :大鼻龍類>>camarasauromorpha: 圓頂龍形類>>titanosauriformes: 巨龍形類
屬( genus):damalasaurus: 達瑪拉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d. magnus大達瑪拉龍
時代( period):侏羅紀中期
分布( found in):中國西藏
食性( diet): 植食
發現者( discoverer): 趙喜進(zhao), 1985年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趙喜進(zhao), 1985年

滅絕原因

來自中國的古生物學和物理家黎陽2009年在耶魯大學發表的論文引國際古生物學界的轟動,他和他的中國團隊在6534.83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K-T線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濃度的銥只有在太空中的隕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墨西哥灣周圍銥元素含量的精確測定,當時是一顆類似小行星的物質不僅撞擊了地球中美洲地區,還撞破了地殼,致使地球內部岩漿洶湧噴出,撞擊造成的超級火山爆發,從古瑪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測出此次爆發的威力遠遠高於黃石超級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徑也就是是幾百米,而這次被撞擊成的口子直徑超過148千米。),整個地球被濃濃的火山灰和毒氣所覆蓋,地球上的生物長時間不見陽光和月亮,植物無法光合作用,大氣層氧氣含量極低,從大多數恐龍死亡的姿勢來看都非常地痛苦,完全是缺氧的自然反應。綜合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滅絕。以前學術界都是把外來天體撞擊說和火山噴發說分開討論的,但這兩個學術都有相當大的缺陷,外來天體說光是撞擊不足以影響那么嚴重,時間那么久,範圍那么遠(全球性的),而火山說,地球上的火山活動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滅絕,包括黃石超級火山在內,而中國學者黎陽提供的論證方向和證據完美地解答了國際古生物界的長期疑問,兩者的結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滅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