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智橋胡同

達智橋胡同位於宣武區西北部。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校場五條。因韃子橋諧音得名。明代此街北有接待寺,地隨寺名。清代宣武門外大街有由北來的水溝,與接待寺的水溝相匯建一小橋,稱韃子橋,轉音為炸子橋。民國時期雅化為達智橋,1965年為今名。達子或韃子、騷達子、臊達子均為對蒙古人的蔑稱。或雲有蒙古人居於此者。

簡述

位於宣武區西北部。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校場五條。因韃子橋諧音得名。
明代此街北有接待寺,地隨寺名。清代宣武門外大街有由北來的水溝,與接待寺的水溝相匯建一小橋,稱韃子橋,轉音為炸子橋。民國時期雅化為達智橋,1965年為今名。達子或韃子、騷達子、臊達子均為對蒙古人的蔑稱。或雲有蒙古人居於此者。
胡同十二、十四號為松筠庵。明嘉靖時楊繼盛的故居。楊為河北容城人,字仲芳,號椒山。因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觸怒嚴嵩,受盡酷刑,押赴刑場而死。乾隆時胡季堂先生主持在他故居內立祠堂。之前,高念東等官員曾居住於此。清末,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訊息傳來,民眾震驚。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起草上皇帝書,表示愛國的情懷,強烈要求變法維新。一千三百多舉人在此處的請願書上籤字,並向都察院投遞。就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此街河南會館即嵩雲草堂也是舉人聚集簽字的地方。嵩雲草堂是道光年間河南顯宦袁甲三創建的。清末是強國會活動場所。梁啓超發表的愛國維新的講話,打動許多人的心弦。這裡留下許多近代史名人的足跡,如楊度、張伯駒、徐謙諸人。松筠庵於1984年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綜述

達智橋胡同,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金井胡同。
據考證,北京地名凡以橋名街的地方,昔時都有水或河道通過,達智橋當然也不例外。《宸垣識略》在卷十“順承門(即宣武門)西河”條下記載,明正統五年(1140)天雨連綿,宣武街西河決,漫流成災,淹沒居民。翰林侍講劉球建議,於城外宣武門橋西,修減水河,以泄城中諸水。經過審議,欽天監正皇甫仲和說,宣武門西舊有涼水河,可疏浚以泄水熱。《宸垣識略》按稱,上面所說的涼水河究竟在什麼地方,已無法辨別所在。又說,“新城(指北京外城)未建進,無地無水,今其故道皆不可考矣。”根據這段記載,再準以地望,達智橋一帶或系當年涼水河所經過的地方,這裡有橋跨河,後即以橋名街了。又為什麼叫“達智”或“炸子”呢?據說是由“韃子”的諧音雅化而來。據《燕都叢考》一書的序言中說:“……近年來,街市數更,新名林立,如韃子橋之為達智橋墩……。”張江裁在前國立北平研究院印行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書後所寫的跋語中,也有同樣的想法。另外,有人以為達智橋緊臨校場,這裡可能曾駕駛證扎過蒙古軍隊,故名。綜觀清代各種坊巷籍志,都作“炸子橋”,顯然也在避開“韃子”之貶意。達智橋之稱,是民國後才改用的。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時,改稱達智橋胡同。
達智橋胡同長200米左右,四米多寬,看來僅僅是一條小巷,但在昔日這裡雖說不上“鬧市”,卻曾有過一度繁榮。就有名的古蹟來說,有明代忠烈之士楊繼盛(椒山)的故居,名為“松筠庵”,在街的南側。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保字容城人,明嘉靖進士,官至兵部選員外。當時正是嚴嵩專權,楊繼盛對嚴嵩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乃彈劾嚴嵩十大罪惡。於是,被嚴嵩誣陷下獄,受盡酷刑,入獄三年終被殺害。臨刑前從容賦詩,天下傳誦。椒山的夫人張氏,曾上書願代椒山死,但是這一申請未予通報,在椒山遇難之日,張氏竟於同時自縊。為紀念楊椒山,清乾隆五十二年,就其故居立祠堂。據《京師坊巷志稿》引《嘯亭雜錄》:“松鶴(應為筠)庵在宣武門外響閘,乾隆丁未胡司寇季堂會諸僚友,醵金立祠,繪公像及同事諸公神位。有古槐一株,忠愍手植。”故居的西南角有亭子,把楊椒山所寫的“諫草亭”。現在刻石尚在,但故居已拆為民宅。目前這一故居已被列為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期早日加以修葺。
另據記載,清末由康有為主持的有名的“公車上書”的萬言表,是在松筠庵內起草的。此外,還有一個傳說,清末汪精衛謀刺攝政王未遂,被捕後曾在松庵筠內暫囚。
椒山故居對門有朝慶寺,早廢;接待寺,明剎。清光緒年間,“汴人就接待寺建嵩雲草堂”。據傳,嵩雲草堂曾是袁世凱的住宅。嵩即是嵩山,在河南省境內,也稱中嶽。後草堂改為河南會館,河南中學(又稱嵩雲中學)設於此。目前這個草堂的前半部已成民宅,後半部為204中學使用,另建了教室樓房,樓門設在上斜街。
前面說過,這條小巷曾一度繁榮過的另一原因是,清代的北京山莊漢員在內城沒有賜第,也不是“值樞廷”的人,一律住在外城,在外城的聚集之處就是宣武門外,即所謂“宣南”,因此,官宦士流雲集於此。隨之許多有名的餐館或娛樂場所也多設於此地。據記載,達智橋口內,曾有義盛居飯館,專營南味菜餚一些南省京官多飲宴於此。這個飯館曾與當時南半截胡同內有名的廣和居相媲美。
今天的達智橋,僅僅是北京一條普通的胡同昔日曾是車水馬龍,冠蓋雲集之處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