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大師

道生大師,一般稱為生公,是晉宋間的義學高僧。本性魏,鉅鹿(今河北省鉅鹿縣)人,寓居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幼而穎悟,依竺法汰(西元三二○~三八七年)出家,隨師姓竺。披讀經文,一覽能誦,十五歲便登講座。

簡介

道生大師,一般稱為生公,是晉宋間的義學高僧。本性魏,鉅鹿(今河北省鉅鹿縣)人,寓居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幼而穎悟,依竺法汰(西元三二○~三八七年)出家,隨師姓竺。披讀經文,一覽能誦,十五歲便登講座。到受具戒之年,便以「善於接誘」見重當世。中年遊學,廣搜異聞。晉安帝隆安中(西元三九七~四○一年)入廬山。常以慧解為入道之本,故於群經眾論普遍鑽研。後聞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九年)在長安譯經講學,於是和慧睿、慧嚴、慧觀同往受業。後秦主姚興在逍遙園接見了他,叫他和羅什的弟子道融論難。往復問答,所說無不中肯。關中僧眾都佩服他的英秀。羅什門下有四聖、十哲等稱,道生都予其列。義熙五年(四○九年)還至建康,住青圓寺(後來改名龍光)。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年),他請 賓律師佛馱什共于田沙門智勝,譯出法顯在獅子國所得梵本「彌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名士王弘、范泰、顏延之都相從問道。道生從羅什遊學多年,於龍樹和僧伽提婆之旨深達玄奧。因而體會到語言文字只是詮表真理的工具,不可執著粘滯。他說∶「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於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諸義。「出三藏記集」說他「籠罩舊說,妙有淵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為「珍怪之辭」。又當時涼譯大本「涅盤」還沒有傳到南方,只六卷「泥洹」先於義熙十四年(四一八年)在建康譯出,其中說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卷三、四、六)。道生仔細分析經文的義理,主張「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舊學大眾以為違背經說,把他擯出僧眾。道生遂入吳中的虎丘山,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涅盤經」,說到闡提有佛性,群石皆為點頭(「佛祖統記」卷二十六、三十六)。元嘉七年(四三○年)再入廬山,時大本「涅盤」傳到建業,其中果然說「一闡提人有佛性」(卷五、七、九),和他先前的主張完全相合,大眾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他即於廬山精舍開講「涅盤」,窮理盡妙,務使聽眾悟悅。後來在元嘉十一年(四三四年)於講座端坐而逝。涅盤學從此盛行流傳。從南朝宋初以後,南方出了不少的涅盤師。其中屬於道生系統的,宋有寶林、法寶、道猷、道慈、僧瑾、法瑗,齊有僧宗,梁有法朗等。道猷是道生的弟子,道生寂後,他作新出「勝 經」的注釋,以弘宣道生的遺訓,後來應宋文帝之請,在宮內申述道生的頓悟義,孝武帝也推重他,稱為「克明師匠,無忝徽音」。僧瑾也是道生的弟子。寶林在道生之後,住在龍光寺,祖述道生諸義,著有「涅盤記」等。法寶是寶林的弟子,也祖述道生義,著有「金剛後心論」等。

事跡

道生的著作,見於記載的,有「維摩」、「法華」、「泥洹」、「小品」諸經義疏,現只「法華經疏」傳存二卷。其「維摩經疏」,「出三藏記集」載它較僧肇注更能發明深旨,疏文散見於現存的「注維摩詰經」(僧肇撰)、「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唐道掖集)、「淨名經關中釋抄」(同上)中。此外「善不受報義」、「頓悟成佛」、「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都已佚失。還有「涅盤三十六問」等關於佛性義的問答諸作,其中只「答王衛軍書」(答王弘問頓悟義)一首現存(收入「廣弘明集」卷十八),餘已遺失。
道生融會般若空觀和涅盤佛性說的精義而成一家之言。他先本於「萬法雖異,一如是同」(「法華經疏」卷上)的論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為煩惱所覆,受生三界;進而說一闡提也是眾生,當然也有佛性。這如「名僧傳」所載∶「稟氣二儀者,皆是涅盤正因。三界受生,蓋唯惑界。闡提是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此經度未盡耳。」又日本宗性「名僧傳抄」附錄有「一闡提者不具信根雖斷善猶有佛性事」項目,即是記述他的學說。關於佛性的解釋,道生著有「佛性當有論」,其文已佚,但「大乘四論玄義」(唐均正撰)卷七載∶「道生法師執雲『當有為佛性體』。法師意∶一切眾生即雲無有佛性,而當必淨悟,悟時離四句百非,非三世攝,而約未悟眾生望四句百非為當果也。」又說∶「白馬愛(曇愛)法師執生公義雲『當果為正因』,則簡異木石無當果義。」據此則當有與當果同義,一切眾生有當來佛果的性能,只要斷壞煩惱,皆得成佛。
頓悟成佛,也是道生的主要學說。所謂頓悟,即是寂鑒微妙,不容階級,一悟頓了,與真理相契無間的豁然大悟。後世稱此種頓悟義為大頓悟,而把支道林(支遁,西元三一四~三六六年)等有漸進的頓悟稱為小頓悟。依道生之說,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只是凡夫由迷惑而起乖異。然而真理既然不可分,故就悟入真理的極慧,自然也不允許有階級。以不二的極慧照不分的真理,豁然貫通,渙然冰釋,這叫作頓悟。如「大涅盤經集解」卷一載∶「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不易之禮,湛然常照,但從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又陳慧達「肇論疏」卷上載∶「竺道生法師大頓悟雲∶『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謂照極。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稱,謂之頓悟。」但這頓悟的極慧,又必須到佛地金剛心後成就法身才有,如隋碩法師「三論游意義」載∶「竺道生師用大頓悟義也,金剛以還皆是大夢、金剛以後皆是大覺也。」又隋吉藏「二諦義」引道生觀點說∶「果報是變謝之場,生死是大夢之境。從生死至金剛心皆是夢,金剛後心豁然大悟無復所見也。」這叫做頓悟成佛。道生的頓悟義,在宋代風行一時,如梁代著名的法師僧 ,就有「宋世貴道生,開頓悟以通經」之語(「續高僧傳」卷五)。其時謝靈運作「辨宗論」,與法勖等諸道人往復問答此義,以為道生聲援(論載「廣弘明集」卷十八)。宋文帝亦樂頓悟之說,在道生示寂後,先後延請道猷、法瑗(慧觀的弟子)到建康申述此義。和道生對立唱漸悟義的,有慧觀,作「漸悟論」;又有曇無成(羅什的弟子),作「明漸論」。還有僧弼等對宋文帝所述設巨難。
道生的法身無色、佛無淨土、善不受報諸義,其文已佚,大概都是本於般若的真空絕相義立說。
道生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分為善淨、方便、真實、無餘四種法輪,世稱「生公四輪」。善淨法輪指人天乘的教法,從一善(一毫之善)起說到四空(四空處定,亦稱四無色定),去除三塗的濁穢,所以稱為善淨。方便法輪指聲聞、緣覺二乘的教法,以無漏三十七道品獲得有餘、無餘二涅盤,所以稱為方便。真實法輪指「法華經」,破三乘之偽,成一乘之實,所以稱為真實。無餘法輪指「涅盤經」,暢會歸一極之談,標如來常住之旨,所以稱為無餘(「法華經疏」卷上)。這四種法輪說,和慧觀的二教五時說,同為後世教判的淵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