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心理學名詞]

運算[心理學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指內化了的、可逆的、並協調成有規律可循的動作系統。是皮亞傑用於描述兒童思維發展水平的重要概念。

介紹

皮亞傑是瑞士的心理學家,他認為個體認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兒童從出生到成人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簡單累積過程,而是伴隨同化性的認知結構的不斷再構,使認知發展形成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標誌著該階段的年齡特徵,以區別於其他階段。各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顛倒,所有個體都遵循這一發展順序,階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體因素、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各階段的出現可以提前或推遲。

皮亞傑從邏輯學中引進“運算”的概念作為劃分智慧發展階段的依據,這裡的運算並不是形式邏輯中的邏輯演算,而是指心理運算,即能在心理上進行的、內化了的動作。

運算階段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皮亞傑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等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0-2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初生的嬰兒只有一系列籠統的反射,隨後的發展便是組織自己的感覺與動作以應付環境中的刺激。通過不斷的學習與訓練,更多新的刺激和客體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這一階段的後期,感覺與動作才漸漸分化,思維也開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這一階段兒童探索周圍世界的主要手段。

從出生到2歲這一時期,兒童的認知能力也逐漸發展。一個很大的進展是兒童漸漸獲得了客體永恆性,即當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並非不存在了。兒童大約在9-12月獲得客體永恆性,而在此之前,兒童認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並且不再去尋找,客體永恆性是後來認識活動的基礎。

(2) 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活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依靠實際動作對當前感知到的事物進行思維,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難以從直覺中解放出來。處於這一階段的個體尚未獲得認知運算,他們進行的是半邏輯思維。

這一階段的個體具有泛靈論傾向,無法區分有生命的事物與無生命的事物,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事物同樣也具有情緒、動機等生命特徵,如兒童說“你踩在小草身上,它會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義也是前運算階段個體的認知特徵,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個體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皮亞傑的“三山實驗”證明了個體的自我中心的傾向。

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時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變化的一個方面而不能同時注意事物變化的兩個緯度。由於思維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這一階段的個體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守恆是指物體不論形態怎么變化,即使在排列和外觀上發生了變化,其物質的量也保持相同。皮亞傑曾做過一個液體守恆的實驗。在實驗中,向兒童呈現兩隻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裝有等量的液體,在兒童確知兩隻杯中的液體是等量的之後,實驗者把其中一杯液體倒入旁邊一隻較高、較細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後問兒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來杯子中的水多一些還是少一些,還是一樣多。結果發現,大多數3-4歲的幼兒會回答“多一些”,因為他們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歲的兒童處於守恆的轉折階段,他們似乎已經意識到必須同時考慮杯子的高度和粗細,但在比較時卻出現困難;8歲以後的兒童能夠意識到一個維度的變化總是伴隨著另一個維度的改變,水的總量不變。所以,皮亞傑認為,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維上沒有達到守恆。

(3)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兒童已經獲得長度、重量、面積、和體積等的守恆,能憑藉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但這一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在形成概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都必須與他們熟悉的物體或場景相聯繫,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

(4) 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更具有靈活性、系統性和抽象性,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又稱命題運算階段)。形式運算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命題之間關係;假設-演繹推理;抽象邏輯思維;可逆與補償;思維的活躍性。本階段的個體不再刻板地恪守規則,反而常常由於規則與事實不符而違反規則。對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教師和家長不宜採用過多的命令和強制性的教育,而應鼓勵和指導他們自己做決定,同時對他們考慮不的地方提出建議和改進的方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