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導論(第3版)

運動心理學導論(第3版)

《運動心理學導論(第3版)》,作者是郭本禹,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描述的是關於一些研究性少、套用性強的專題,如:心理測評、女性運動員或教練員的問題、青少年體育運動、教練員以及鍛鍊心理學等。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在編寫本書的第一版、第二版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三版時,我們始終堅信運動和鍛鍊心理學一直而且將繼續保持其在此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對能抓住此領域核心的廣泛的、聯繫緊密的文獻的需求也是源源不斷。在第三版的編寫中我們完成了這個目標,而且我們也保留了前兩版中許多成功的特點,包括如下:

覆蓋面廣我們編寫的內容涉及到了許多運動心理學家以及運動心理學專業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同時,我們也編入了近幾年內出現的一些重要的課題。

理論和套用之間的良性平衡本書的前面一半的內容是關於研究套用的章節,內容包括有:喚醒和焦慮,技能學習的規則,降低焦慮和提高成績,動機理論,社會心理學以及攻擊等。我們在把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儘可能的展示一些恰當的套用知識。而本書後面一半的章節(15—26章)內容是關於一些研究性少、套用性強的專題,如:心理測評、女性運動員或教練員的問題、青少年體育運動、教練員以及鍛鍊心理學等。

涉及到的主題在教材的編寫中,總是會涉及到一些主題的篩選以及章節排序的爭論,本書中涉及的三個主題也許是具有爭論性的問題。其中第一個主題是歷史背景資料,運動系的學生接受運動心理學的訓練是可行的,而其他專業的學生學習運動心理學的課程卻是不可行的,因而就出現了兩種歷史問題。另外一個具有爭論性的問題是把女性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題,從目前的流行趨向來看,許多研究才認為應該把女性問題放在所有的章節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問題來討論,而我們則認為體育鍛鍊中的女性問題值得單獨討論。與此類似的是少數民族運動員問題。另外一個是關於鍛鍊心理學的章節是否應該刪除的問題,運動系的學生可能認為鍛鍊心理學的內容是多餘的,但是這個章節對於在運動心理學方面剛剛入門的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卻是很有益的,事實上我們認為適度的重複有助於學習。

教學輔助在每個章節中,我們都使用了以下教學輔助手段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此教材。

目錄

“譯叢”總序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運動心理學與體育史概論

第一章 運動心理學概述

第二章 運動心理學職業的相關問題

第三章 古代至啟蒙運動時期體育史

第四章 美國體育史與運動心理學史

第二部分 行為原理與套用

第五章 行為原理

第六章 焦慮與喚醒

第七章 焦慮降低: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

第八章 降低焦慮:認知學習技術

第三部分 社會心理學問題

第九章 動機:歸因理論與成就需要

第十章 動機:控制源與自我理論

第十一章 體育社會心理學:領導行為與團體凝聚力

第十二章 運動中的社會心理學問題

第十三章 攻擊行為:維度與理論

第十四章 攻擊性:一些體育領域內的暴力行為

第四部分 人格評價與特殊體育人群

第十五章 人格與心理測量

第十六章 運動心理學中的心理測評

第十七章 特殊人群:少數民族運動員與高危險項目運動員

第十八章 特殊人群:精英、殘疾人、受傷的以及濫用藥物的運動員

第十九章女子體育運動的經歷:歷史根基與生理學因素

第二十章 女子體育運動的經歷:體育社會化、心理學變數以及其他問題

第二十一章 青少年體育運動:參與和退出的動機

第二十二章 青少年體育運動:應激與其他問題

第五部分 執教與鍛鍊

第二十三章 教練:角色、溝通和心理學變數

第二十四章 青少年體能,女性和黑人教練;教練的耗竭

第二十五章 鍛鍊心理學:身體健康、堅持性以及鍛鍊的認知與情感效益

第二十六章 鍛鍊心理學:長跑成癮和老年人的鍛鍊問題

附錄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書摘

第二章運動心理學職業的相關問題

運動心理學家主要是在各種體育運動與鍛鍊活動的廣闊背景中從事研究、教育或套用工作。要勝任上述工作,運動心理學家必須高度重視與該職業相關、但並未得到公認的一些問題。本章將逐一討論關於職業培訓、職業資格認證、職業道德標準、職業形象以及就業機會等五個方面的相關問題。(見圖2,1)

職業培訓

在研究、教育方法以及套用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誰來主持培訓以及如何達到最好的效果卻並不是很明確。大多數情況下,心理學院(系)都不太樂意承接這項挑戰,通常是承接其他所謂更緊迫的培訓任務。因此,運動心理學家接受的職業培訓更多的是由運動學、體育學、人類運動學以及體育科學等院(系)組織的。

斯拜克(Straub)和欣曼(Hinman)於1992年曾經做過一項關於職業培訓的研究,他們就各種有關職業問題諮詢了l0名北美地區的權威運動心理學家。接受諮詢的羅伯特·奈德弗(RobertNideffer)博士認為,如果一名學生要想成為運動心理學家,必須接受臨床心理學或諮詢心理學計畫的訓練;此外,還需要在體育科學領域選修相關課程。美國奧委會(USOC)t999年有一項提議也支持奈德弗的觀點。美圖2,1運動心理學職業的相關問題國奧委會認為運動心理學在向套用領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強調正規的套用心理學培訓的重要性。除了在臨床心理學或諮詢心理學傳統的專業技能方面進行培訓外,美國奧委會還提到工業/組織心理學(I/O)方面的培訓。只有經過這樣的培訓,那些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學生才有資格獲得執業證書,才能將自己稱其為“心理學家”。

在培訓的各種討論,關於研究領域的問題一直還不是十分明確,也就是伯克(Burke,1999)所稱的“誰能做這事之辨”。歷史上,運動心理學一直是體育教育的二級學科。只是在近15到20年,心理學才表現出對運動心理學方面的明顯關注。兩個學科之間的領地之爭一直持續了20多年,至今仍還在進行:

心理學家的觀點:體育教育方面的專家具有體育運動與指導訓練的專業背景,但是在心理學方面的訓練則相當薄弱。

體育教育專家的觀點:此話不假,在心理學方面你們肯定勝我們一籌;但是,你們對體育運動又懂得多少?你們從未參與過體育運動或指

導過訓練競賽,你們在體育學科方面也沒有進行過任何訓練。

儘管這種言語交鋒是在誠懇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進行的,但我們不能否認這種領地之爭還時有發生。席爾瓦(Silva,1989)認為應該停止這種領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