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性舌炎

遊走性舌炎

遊走性舌炎又稱地圖舌,其病因未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諸如胃腸道慢性疾病,月經周期、貧血、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病源感染、變態反應等,某些患者具有明顯的遺傳因素。

概述

地圖舌地圖舌

本病又稱" 地圖舌",常見於兒童,女性多於男性。少兒患有"地圖舌"現在很普遍,在醫學上也算是疑難雜症一類。
人的舌頭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的絨狀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舌苔,它由數量很多的“絲狀乳頭”組成,高1—3毫米,其間還散落著一些紅色蕈狀顆粒,叫“菌狀乳頭”,這是一種有味覺的組織。地圖舌是部分絲狀乳頭脫落造成的,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但不規則,邊緣常有一圈灰白色隆起,粗看很像一幅地圖.
中醫看病有四診:望、聞、問、切。“望”為首位,其中,看舌苔必不可少。因此,中醫對這種舌病早有認識,稱之為“花剝苔”,民間則更形象地叫它為“花舌頭”。不要小看這種舌病,有人作了調查,在正常兒童中竟有4%左右的發病率。中醫一貫重視舌體和舌苔的變化.素有“舌為心之苗”、“舌為脾胃之外候”的說法,因為舌頭和人的體質及內臟關係密切。

舌象

淡紅花剝舌(地圖舌)
舌象:舌質淡紅,舌體歪,舌苔白膩有剝脫,呈地圖狀。
意義:胃之氣陰兩虛,痰濕阻絡。
紅舌花剝苔
舌象:舌質紅而嫩,舌苔白膩花剝,剝脫處光瑩無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義:濕熱傷陰,濕濁未化,已傷陰液。

臨床表現

1.病變好發於舌尖、舌中央和舌緣。

2.病變表現為圓或橢圓形紅斑,單發或多發性,可擴大或融合,融合後常類似“地圖邊界”,周邊為白黃色稍微隆起的孤形邊緣,寬約2 ̄3MM,中央為火紅色的絲狀乳頭剝脫區,但菌狀乳頭無改變。

3.病損具有遊走性,可在一晝夜間改變其原來的形態和位置。

4.病變區可有輕度麻辣不適感。

診斷依據

1.多見於兒童。

2.舌絲狀乳頭呈片狀剝脫,形成光滑的紅色剝脫區。其邊緣為白色微高起,呈圓形或弧形。

3.病變區僅有局部麻辣感。

4.病變具有遊走性。

治療原則

1.治療牙源性與非牙源性病源感染。

2.保持口腔衛生。

3.合併感染時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療。 用藥原則 本病一般無自覺症狀,絕大多數不需要用藥治療,但應保持口腔衛生,可用鹼性含漱液含漱,亦可用口泰含漱液含漱。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藥驗方

1、黃芪10克,南沙參10克,五味子5克,枸杞10克,仙鶴草10克,紅棗5克,甘草5克。這張處方適宜用於易反覆感冒的地圖舌患兒,一般連續服用10—15天為一個療程。
2、太子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淮山藥10克,白扁豆10克.功勞葉10克,雞內金10克、甘草5克,適用於脾胃虛弱的地圖舌小兒,其中雞內金有良好的消食開胃作用,也可單獨研粉吞服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