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中必反

逢中必反

逢中必反就是指對於中國存在的一切現狀都不滿,都認為是落後的,不可取的一種觀念。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這是延續了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目前中國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對於傳統過度反思的結果。在《中國不高興》中,作者對於“逢中必反”式的言論是持批判態度態度的,但是“逢中必反”並不僅僅是一個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問題,而是中國目前充滿矛盾和不滿現狀的一種折射式的反映。

(圖)逢中必反逢中必反

釋義

(圖)逢中必反逢中必反

逢中必反可以指: 某類人凡是跟中國共產黨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連的,不論青紅皂白均必予以反對。
1.香港的泛民則有如此傾向,激進親建制派(如陽萎阿伯 )亦經常藉此批評反共人士,不論其反共文章理據,都會被扣以「逢中必反」、「為反對而反對」、「敵視中華民族」、「漢奸走狗」、「反中亂港」等帽子,卻無視了別人理性指出中共問題的客觀立論。
2.在台灣則是「去中國化」,凡是有中國字樣的名稱都改為「台灣」,或者極之不悅被稱為「中國人」,仇視中國人(大陸人)及反感被人稱為「中國人」。
3.其他地方是泛指反華 ,美國加拿大、印尼都曾有排華運動,日本官方也常有反華言論。
逢中文(漢語)動畫歌曲或中文動畫歌詞必反對。 甚至進一步,逢電視台涉及中文的後期製作(如配音、字幕等)都反對。 這些人不理會他人(支持中文的人)的反對,亦會有少數人士附和,他們同時亦不理會社會實際情況,更不問成品的質素是否需要反對,只要凡知道將有可能有作品譯製成中文就會馬上反對。因此被認同是不理性的表現。
1.「逢中必反」的代表例子有超級快訊網主 。 他曾多次表明自己是逢中必反,例如在論述鋼鏈遊行中,就說自己「到了《鋼之鏈金術師》之後,便希望逢中必反」。然而,在網主屈陳志雲事件之後,潛水多時的網主竟發文表示他從來沒有「逢中必反」。
2.現時這類逢中必反的所謂動畫迷,也被稱作動漫塔利班 。

《中國不高興》中的逢中必反

(圖)《中國不高興》的作者《中國不高興》的作者

反思過去與展望未來是一個民族取得進步的一體兩面,可能《中國不高興》的作者不滿意的正是那種以對傳統的過度反思來代替對未來展望的思考方式,這一點應該說是很正確的。之所以要對傳統進行反思,是為了改變落後的現狀,但是如果喪失了為改變落後現狀這一目標,單純為反思傳統而反思傳統,那么這種反思就是一種妥協(只顧痛打歷史上的落水狗,卻不顧眼前問題)、一種墮落,是譁眾取寵,是裝深沉。應該說,這樣的人或者思維方式在中國是普遍存在的,基於這樣一個立場,《中國不高興》作者才提出了反對。

反中嗆馬的台灣民進黨

(圖)民進黨民進黨

2009年5月20日,馬英九執政將滿一周年,各項民意調查結果紛紛出籠。一般顯示,馬英九個人及“行政院”團隊的民意支持度已有回溫現象,滿意度一般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而其中尤以對兩岸關係改善持肯定態度的最多,十七日,民進党進行街頭遊行抗爭,而且還堅持跨夜靜坐抗爭,要突顯集會遊行法的不當限制,主題當然仍是反中、嗆馬,從親中、賣台到教育、經濟,從ECFA到WHA都在抗議範圍之內。批評與反對、抗爭和遊行本來就是人民的權利,無可厚非,但若為了反對而反對,甚至不惜以台灣自己的利益為代價就太超過了。

如果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批評而批評,只要辯論不要對話,民進黨對於兩岸經濟合作協定架構的一些顧慮,對於弱勢產業的關心,對於台灣參加世衛年會所隱藏的風險,對於承認大陸學歷的後遺症問題都不是沒有討論的空間,但把一切問題上綱上線到政治、“主權”、統獨、認同的層面,只會讓問題更加無解。還是一句老話,如果民進黨仍然堅持自己的分離主義意識形態,不肯、不能解放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民進黨將不會找到路,台灣無法形一個忠誠、健康的反對、制衡力量,將來受害的還不只是台灣的民主發展進程,台灣民眾的福祉、兩岸關係的遠景也將一併受到拖累。

逢中必反的佩洛西訪華

(圖)佩洛西佩洛西

美國政界第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僅是"藏獨"的積極鼓吹者,而且是一貫的反華議員。佩洛西是過去10多年來國會最反華的議員。很多議員批評中國都是玩政治遊戲,並不真正付諸立法,而佩洛西卻不同。在老布希還是柯林頓總統時期,佩洛西都是反對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領頭人。比如1999年和2000年,佩洛西投票反對給予中國正常貿易國地位。2005年投票贊成美國總統阻止外國對中國的軍售,美國將有權對那些軍售的國家實施制裁。通過這次訪華,佩洛西看到了一個快速崛起的中國,內心世界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通過這次訪問的親眼所見,改變她一些過時的對華偏見,也產生很大的心理震撼,這些從她在訪問後的幾次演講中可以感受的到,相信通過這次訪問的親眼所見,會改變她一些過時的對華偏見,這對改善中美關係會產生實質性的建設性的影響。美國媒體在評論此次訪問時說:“她的態度正從一個極端向政治光譜的中間地帶轉移,這對提升中美關係是件好事。”中國世界格局當中舉足輕重的國家,高速發展的經濟正在成為世界最強經濟實體。任何人都不能忽視中國的存在。美國政要爭相訪華,旨在拉攏“金主”。中國擁有美國全球國債的1/4,一旦中美關係失衡而導致任何的中國拋售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美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令美雪上加霜。這一次不僅不談人權,而且關鍵時期主動訪華,意在收斂鋒芒,避免激怒中國。佩洛西是美國政壇最後的反華勢力的代表,她反華立場的的轉變無疑對中美關係有決定性意義。

西方新聞界的心態

“逢中必反”的固有心態影響了一些西方的媒體人和社會精英,使他們面對中國時失去了基本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對不同聲音的寬容心。他們也因此陷入了與西方新聞自由信條相反的政治困境。

(圖)張丹紅張丹紅

德國媒體不久前的報導,德國之聲到底免去了張丹紅中文部副主任的職務。據說,還有一些德國作家聯名向德國聯邦議會寫信,要求對德國之聲中文部進行審查,並稱張丹紅是個“政治糊塗的記者”。西方的“政治掛帥”強烈震動了中國公眾。張丹紅無非是說了一些客觀的話,但“新聞自由”的德國卻容不下她的幾句“異見”。看來,西方的“新聞自由”是一定要符合其“主流政治觀”的。如若不符,那就只有開路走人。從這段時間看,張丹紅不是唯一孤立的個案。在2008年8月初,德國另一家媒體體育信息通訊社解除了記者迪特·黑尼希的職務,媒體認為主要原因也是由於長期以來“明顯親華”。

眾所周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言論自由被西方國家作為批評中國人權狀況經常使用的武器。這種批評往往充斥了對中國政治制度、人權狀態,甚至是歷史文化的偏見。一些西方人用一種普世理想作為政治武器,攻擊另一個國家的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種濫用西方話語優勢的做法遲早要付出代價。換句話說,一些人批評中國的出發點就錯了。他們抨擊中國時缺乏起碼的善意,也操作得很不認真,根本不想或是不屑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無視中國從經濟到政治以及人權領域的巨大進步,批評中國時信口開河,只要在西方聽著順耳就行了。這種“逢中必反”的心態影響了一些西方的媒體人和社會精英,使他們面對中國時失去了基本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對不同聲音的寬容心。一些西方媒體長期以來將言論自由作為對華的輿論武器,他們高高在上地認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後知後覺”,他們能夠站在人權的道德高地上,隨意地指責中國。然而歷史的車輪是在轉動的,中國經濟的巨大進步不可能沒有巨大的政治進步做支撐,也不可能不帶來中國人權事業的快速發展。

網路說法

(圖)逢中必反逢中必反

在網上有一股逢中必反的潮流。有人說,中醫根本就是騙人的;有人說漢字還是廢除掉好;有人說中國的建築不如西方的好;總之一句話:不管是什麼,倘若中國有,外國(其實是西方世界)也有,則肯定是外國的月亮圓;倘若中國有而外國無,則這東西根本就不是玩意(理由大概是外國竟然沒有);倘若外國有而中國無,則中國一定要拿來。在這種思路的帶領下,中國似乎根本就沒有月亮,想要曬月光,最好先辦護照。一些憤青們故意炮製這種逢中必反的言論--他們在自己所知甚少的領域裡大反特反,不免讓人覺得這是故意為之。可能是現實生活太“壓抑個性”的緣故,所以越是這種逢中必反的言論,越是有人支持。這有點令人擔憂。其實這類逢中必反的套路很好識破:他們是有膽假設,無力求證。可能證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於驚世駭俗,能夠獲取點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